ADVERTISEMENT
雪兰莪藤丘(Bukit Rotan)的Sri Shakti Dhevasthanam Temple,原名Arulmigu Sri Mariamman Temple,根据口述历史,早在1912年就已屹立当地,当初不过是一间用红木建立的小庙,为当时近20座园丘里工作的兴都教徒提供了宗教场所。
每年阴历四至五月间(淡米尔的Chitirai月份里)的圆月日,就会有一年一度的主要节庆Chitra Pournami。这一天,Chitra星和月亮相连,是生死判官的师爷Chitragupta神诞。节庆中,信徒在祷告时会有用圣水洗涤罪恶的仪式,希望来到生死判官前得以宽赦。
从最初的小木庙到后来1970年间的翻建,这一座庙向却不知如何被错安向北,违反了印度庙宇东西轴线的安排,这一错就错了许多年。一直来到1991年,Sri Shakti Dhevasthanam Temple举办了为期48天的Sri Sooktha Mahayagam,筹备建庙基金,一来挽救当时危殆的建筑结构,二来也为庙宇的风水重整。经过重重难关,2002年动土兴建,2013年才建成,为期11年。
新庙以印度古代建筑经典Sirpa Aaagamas为依据,根据印度风水学设下的蓝图为基础,庙宇的基地因为大道扩建而迁往附近的小丘,在这一个年代开始了漫长的建筑工程。这一座兴都庙宇和许多马来西亚惯常见到的多彩建筑迥然不同,反而接近印度Jaipur的红土建筑形象,雕工之美之细倒是我不曾见识的。其中主殿墙为了突出三维雕刻,特意建了4呎6吋的墙身,才得以雕刻细腻的塑造工作。而主殿建筑更是根据严谨的宗教仪式以8个阶段分别完成,每一阶段都需经过特别祝祷仪式才可以启工。整个建筑过程中,除了每天不断的早午晚祷告,还有一盏灯日夜照明。
庙宇内96根柱子,代表兴都教里的96种哲学,采用了7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个别按照主殿、偏厅安排,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宗教意义。如果有专人解释,想必在这里就可以上一堂视觉上的兴都教课了吧!
回绕主殿的回廊上有51尊菩萨,据说代表了各地Shakti的化身,并与梵文的51个字母相和应。根据当时在场的信徒指出,其中有一尊就是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出现,虽然还是与我们的印象有很大落差,却也呼应了宗教大同的理念。这51处的泥土经过了一些宗教上的祝福仪式,也都从各地收集到此,收藏于主神座下,在某种形式上,也祝祷着这一座庙宇的大成。
蓝天下,光线阴影突出了雕像,而赤脚走在庙宇内,因为不可摄影也就不分心,没有人声哗哗,独自沉溺在一片祥和里,就化去了宗教的分别,相同的只是那一心一意生活在当下,诚敬的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