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一項研究,平均每個人生命中有88%時間都處於良好健康狀況,餘下的12%卻會面對健康挑戰。以大馬人的人均壽命76歲來說,等於67歲以後就要面對健康問題。哈佛大學2016年曾與我國政府做過一項研究,結論是我們的衛生系統不對稱,跟不上人口快速轉變,無法迎合人民當前與未來需求。”
ADVERTISEMENT
──張福藝(財務規劃師)
●報道:本刊 張露華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
馬來群島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迦瑪表示,亞洲是全世界最多老人的區域,尤其是東亞地區,例如韓國、日本、中國以及臺灣。當中中國人口超過20%是老人,是一個超老國,臺灣地區也相似,而日本、韓國問題則更嚴重。
他提到,大馬去年已經進入老年化社會,屬於中等老人國,估計2044年會進入名副其實的老齡社會。但大馬人卻最怕老,56歲就被納入老人階層,可以領退休金,而在日本,60至65歲才算老人。
他表示,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國家如中國,老人要進老人院也要排隊,而我國目前的老人人口約300萬,再過10年就要翻倍,因此做好養老準備是每個人必備功課。
“老人,最關心的就是疾病,再來就是社會的老人設備足夠嗎?以老人院來說,雖然目前國內共有一千七百多家老人院,而合法註冊的僅有350家,也就是說大部分老人院都是未經註冊,而且都是聘請外勞當顧工。”
至於經濟層面,他表示,人口老化會影響國家生產力,遠的不說,就以人民現在的養老金──公積金來說,平均只夠5年所用,之後就會出現家庭資源問題。
“在資源不足之下,就會衝擊傳統文化價值──孝順。我們不得不承認,孝道也要講錢,傳統價值觀也會受到現實生活的挑戰,要孝順也非常難,最終會使到老人走到生命盡頭時變得沒有尊嚴,不只自己悲哀,孩子也一樣,所以我們要先規劃好自己,也不給孩子添麻煩。”
迦瑪表示,大馬人對於養老有4個想法,分別是人權、福利、慈善與奢侈,這4個選項都關係到養老系統。無疑養老系統應該是由政府主導,但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只有養老事業的業者在推動,但其中最大的痛點,就是社會對養老的不瞭解,以為養老就是有一個地方住,有人照顧就完整。
“養老或者銀髮事業,是一個產業,也是一片藍海,在全世界都在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時代裡,這是朝陽行業,不是人們認為的冷門行業。它可以持續四五十年,它除了是服務,也是生態系統的需求,所以希望我國的養老系統儘快建立起來。”
●巧婦難為無米炊,老人無錢難養老!
財務規劃師張福藝提出,要養老,就要有一個可持續性的健康財務系統。而可持續性的3大要點,則包括負擔能力、可接受性及適應性。
他提到,去年進入老人化社會,2050年正式踏入老齡化社會的大馬,可以預見未來老人的醫療費會增加,加上如今健康狀況的改變,人類壽命延長,也就意味著會需要更多的醫療費。
“根據聯合國一項研究,平均每個人生命中有88%時間都處於良好健康狀況,但餘下的12%卻會面對健康挑戰。以大馬人的人均壽命76歲來說,等於67歲以後就要面對健康問題。哈佛大學2016年曾與我國政府做過一項研究,結論是我們的衛生系統不對稱,跟不上人口快速轉變,無法迎合人民當前與未來需求。”
他表示,不對稱的衛生系統,醫療費將成為負擔。目前政府的醫療支出比私人高,公共衛生財政預算已經緊縮,而私人醫療保健費,卻從2008年開始,每年以7.2%的高幅通膨率上升。
“根據市場調查,大馬的醫療通膨率是13.4%,而國際標準是不超過10%。更令人擔心的是,自2018年開始我國人均醫療支出增長率高達7.77%,高於人均收入增長率只有5.96%,這是相當危險的。”
政府應介入規範私人醫療保健收費
他也提到,在金融風險保護規劃中,自費的醫療支出是不可超出家庭收入的的40%,但現在大馬人的醫保支出已經達到38%,長期來說是不利的,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反觀其他經濟水平相似的國家這方面的支出都是下降,我國卻是上漲,顯示我國的醫療體系欠佳。”
因此,他認為,政府應該介入規範私人醫療保健提供者或公司收費,私人醫療保險也應擴展至初級保健,包括牙醫和健康檢查,迄今我國大部分人都是自付這些費用。同時,勇敢推動全民保險計劃,從而改善我國的衛生財政系統。”
在無法自付之下,我們可以依賴孩子嗎?張福藝堅定的說:“是不行的!”
他解釋,現代孩子大部分都處於漢堡包時代,上要照顧父母、下要照顧自己與孩子,而醫療費卻節節上升,所以是無法依賴孩子的。
既然無法養子防老,那應該如何從家庭資源上分配養老需求?
張福藝提供一個大馬人的收入、開銷與儲蓄計算法,告訴大家如何儲備自己的養老基金。
他表示,一般來說,退休資金從3部分累積,分別是孩子的奉養,政府的保護與自己的儲蓄。但如今趨勢是,孩子的依賴力上升,支援力下降,已經無法保護父母的財務,這是我們都要正視的問題。
他分析,大馬人的收入,稅務與公積金已經佔了25%,個人開銷30%,再扣除固定開銷如房屋與汽車貸款,還有應急基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長期儲蓄或投資只有8%,這是非常低也很典型的情況。
“即使這8%再加上公積金也只是19%而已,仍然是非常低的儲蓄率,一般來說要有足夠的養老金,每個月的儲蓄率必須達到19至29%,顯然的我們並沒有達到。”
他認為,導致國人儲蓄率偏低的關鍵,是在於我們在固定開銷方面花多了,尤其是汽車方面的開銷,追求更豪華的車子,其次就是追求生活享受。
“所以要提高儲蓄率養老,要嘛就減低固定開銷,要嘛就減少生活享受方面的費用,減少購買非必要品或消費;然而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年輕人寧可把錢花在生活享受方面,所以往往也不知道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為了“老體”安順,不妨預立護理計劃
安頓了老居、老本,還欠一個“老體”的安頓,為自己“預立護理計劃”。
馬來亞大學老人醫學教授兼馬來西亞健康老化協會理事會成員陳慕臏顧問醫生提出,每個人終會面臨死亡,提早為自己預立護理計劃,是每個人需要做的功課。
她表示,亞洲人講到臨終都會避忌,覺得是不吉利的東西。所謂的“預立護理計劃”,就是未死之前跟家人交代,以比較詳細的方式告訴家人,或以文件方式告訴家人自己的主張與意見,避免很多紛爭。
她表示,在美洲國家,臨終前一個月的醫藥費用已經增加至總醫藥費用的50%,而且全世界的臨終費用每年都在增加,很多病人因為醫藥費陷入經濟困難,家屬有時太孝順,會變賣家當或借貸來治療家人,有的甚至面臨破產。
她承認,現代醫藥發展有能力可以永遠延續生命,如賽車手舒馬克,滑雪意外後變成植物人,家人繼續用錢來維持生命,但因為昂貴醫藥也面對經濟困難。
“以最常見的癌症來說,治療費負擔不小,若加上年紀大,身體瘦弱,就加劇經濟負擔。在這情況下,很多人都考慮是否要繼續治療?如果這些問題在發生之後才來處理,當下決定會想活下去,但醫治之後才後悔。也有的病後失自主能力的長者,只能由家人或醫生來做主,如沒有早做交代,他們的決定可能會違背了病人的意願。”
誰應該做預立護理計劃?老人?病人?
陳慕臏說:“很多人覺得自己年輕不需要,但其實越早做越好,而且是誰都應該做。但也不要匆忙做,可能會做錯決定。即使立了之後也可以改,以免太遲想做也做不了!”
身為老人病科醫生的她,每天接觸不同的長者病患,讓她有很深的體會,覺得如果法律允許,她一定會預立護理計劃,讓自己無後顧之憂。
她表示,目前大馬正在草擬預立護理計劃條文,但由於疫情及政權改變,耽誤了這項工作的進度。無論如何,政府都應關注這課題,儘早完成立法工作。
在法律不允許預立護理計劃下,沒有合法文件,也沒有法定人,她建議可以效仿歐美、新加坡採用的文件填寫,然後自己收一份,另一份交由律師保管。
“其實有些律師已經有類似的文件可以供人使用,雖然法律不承認,但可以讓照顧你的醫生和家人瞭解自己的心願。甚至可以自己撰寫一封信,然後告訴家人存放在什麼地方,也算是預立護理計劃。”
她表示,其實,只要我們有想法,平常就可以藉助身邊的人或事件,適時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內容最好越詳細越好,如在什麼程度或情況下就不要急救,讓醫生或家人明白自己的主意。
“也有的長者或病人到了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家人也可以幫忙做預立護理計劃。很多長者都是到了這個地步才由家人代勞,這其實不是最好的方式,但也是沒有選擇的方式。”
她坦言,很多長者在臨終之前都面對這樣的問題,沒有自主能力,全由家人決定。但有的時候無意義地延長生命,只會令病人受更多的苦。
她舉例一個80歲的獨居老人黃伯伯,因為食慾不振、消瘦而去見醫生。經過診斷後發現是大腸癌,而且擴散至肝臟。病人意願是在病危時放棄急救,不願延長生命,所以就跟醫生預立護理計劃,珍惜自己與家人剩餘的相處時間。
但他知道家人會反對他的決定,所以就約家人到醫院,讓醫生講解病情。當時黃伯伯跟家人說,如果自己出狀況,千萬不要帶他去醫院,而醫生就安排臨終關懷去家裡照顧他,最後黃伯伯在家裡由子孫陪伴下離世。
延伸閱讀: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