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重型羅裡穿行,塵土飛楊,傳入耳際的是工廠與建築工程的聲音。新街場周邊的工廠,尋常的工業區場景,而隱身在大樓中的植物工廠,有一排排綠意盎然的蔬菜悄然生長,這個陽光未曾直射過的空間,種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收成。
ADVERTISEMENT
這一座城市農場是個高科技菜田,以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嚴控溫度、溼度、光照和風場,以節省空間的垂直式種植,更難得的是隔著一道玻璃,民眾就可以在封閉式的冷氣空間一睹運作流程與硬體設備,讚歎高光映照在各式翠綠生菜與萵苣上的現代綠意和糧食革命,品嚐最有活力的蔬菜,或把活著的水耕菜直接買回家。
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可用農耕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植物工廠早在東亞、歐美,尤其在日本、中國、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發展迅速,國際知名的企業也紛紛投入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廣,隨著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衛生安全的農產品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全球的植物工廠蓬勃發展。
室內水耕太空菜Clean Farm管理員李觀福(Philip Lee)表示,外國因氣候和土地的限制,大力發展植物工廠,而相對擁有更多土地資源的我國,則是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蔬菜,讓新鮮菜快速來到城市消費人手中。
“大多數的菜都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有的來自金馬侖或進口,從收割那一刻開始,蔬菜就開始流失營養和失去水分,它的保存期也慢慢下降,所以市場銷售的菜,並沒有很新鮮。”
他相信科技可以讓菜的供應量和質量變得穩定,避免雨季歉收,菜價高飆,或國際議題影響了農作物的進口。
啟動無農藥現代化耕種
這座坐落在2樓,燈火映照明亮的植物園工廠在去年9月投入運作,佔地6000平方呎,全面生產可種出2萬棵菜。而頂樓2000平方呎的水培溫室,則在豔陽下閃閃發光,整齊地種了日本小黃瓜、小番茄、燈籠椒和茄子,各式的生菜和萵苣也長得正好,一片生機勃勃。
供應穩定、安全性高、成長迅速、集約利用土地和減少人力資源等,形成了植物工廠的巨大優勢。這支平均年齡23歲的4人種植團隊,就能管理好整座植物工廠的運作,他們包辦了種植的大小事務和銷售,還在園區內設立沙拉吧,為訪客提供簡餐與咖啡。
畢業自生物科技系的李觀福,過去沒有任何的種植經驗,但現代化的耕種模式,正好讓年輕人毫不抗拒地踏入種植業,輕鬆務農。
他發現在頂樓以自然光照明的溫室,讓菜更快速成長,顏色也更為鮮豔,而二樓靠LED燈生長的菜需要更長的時間,他們不是以產量為導向,所以不採用24小時光照的模式。
“菜是天然的生命,每個生物都需要休息,菜也需要休息,每天大概開14小時的光照,讓菜有機會休息。”
他補充,若要達到陽光速度的生產模式,需要注資更龐大的成本。
無農藥是他們的最大理念,創辦人邱錦華早年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種植方式,其中包括土耕與魚菜共生模式,才發現難以控制土壤或魚糞的細菌,需要農藥的加持,因此決定重資引入先進的植物工廠模式。
高科技掌控的密室種植
進入二樓的植物工廠,必須先穿上無菌隔離衣,換上鞋子、戴上帽子和手套,通過風淋室(Air Shower),吹走身上的塵埃。
原先他們打算開放種植區,讓民眾有新奇的體驗,可惜最後卻因為植物健康與衛生考量,讓大家隔著玻璃窗,觀賞種植過程。
這裡沒有隱藏任何高深莫測的大機密,硬體設備齊全,每個架子有6層,每層都擁有黑色小風扇、LED燈和營養液輸送管,由地面的儀器製造二氧化碳。
來自紐西蘭的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會自動調節溫溼度、光照、風場、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植物只需依賴這些最基本的元素,就能在密室中茁壯成長。
“系統會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啟動製造儀器,如果二氧化碳過高,對在裡面工作的人是有危險的,所以一定要控制好。”
減產保持蔬菜最佳賞味期
城市農夫一天的工作,從巡視設備開始,檢查水管、風扇和燈的操作,再觀察菜是否有遭病菌和害蟲。李觀福大部分的時間用於清理,以確保環境乾淨衛生,定期種新的種子,並進行移植工作。
目前他們正在減產,從開始時種植了75%的蔬菜,降至40%,以提高質量,為了保鮮他們還要精確地計算顧客的取貨時間,以確保在最佳時刻收成,維持蔬菜的活力。
銷售和營銷主管阮曉婷回憶起農曆新年期間生菜爆單,大家通宵達旦地工作,就是為了讓菜在最佳時機收成。
“我們很幸福不用日曬雨淋,也不用滿頭大汗地耕種,不過種植是體力活,也是會累。”
她指出,連根銷售的菜會裝在水盆裡養著,消費者帶回家可以繼續種上3天,甚至更久,但最佳賞味期,肯定是在最短的期限內享用。
“其實反應很好,很多人都有興趣,不過因為還新,所以會有很多疑問,有人會對比一般蔬菜的市價,然後覺得貴。當我們解釋,這是水耕無農藥的,他們就慢慢接受了。”
目前這裡種植了生菜、羅馬生菜、荷蘭生菜、奶油萵苣、紫奶油和冰菜等,透過批發和網絡銷售。
省時省水,蔬菜1個月就可收成
李觀福認為,很多人不吃菜,或許是因為菜吃起來苦,或者口感欠佳,但新鮮的菜應該是甘甜脆口的。
他表示,通過肉眼觀察菜的外形與顏色,再品嚐菜的口感,就能判斷品質。如今通過科技的方式,可以讓城市人不受環境影響,品嚐新鮮蔬菜。
相比傳統的種模式,需用40天至60天時間生產生菜,植物工廠則需要30天左右,除了省時,還可以節省高達90%的水源。
“我們其實用二十多天也能出產,可是就覺得口感沒有那麼好,太小棵,讓植物種久一點,有足夠的重量和充足的水分,營養比較高,吃起來比較脆。”
打造一座植物工廠,動輒耗費百萬,其最高的運作成本為電費,目前他們仍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收成率達70%,日後質量穩定後,會繼續擴充。
李觀福希望,讓更多人了農業科技的進步,也鼓勵年輕人帶動科技發展,在不受氣候和影響的情況下,以環保的方式種菜。
後記/城市農場的不可能任務
城市農場並非不可能的事,有的人通過種植把大自然帶回城市,為弱勢群體種植食物,有的人想歸園田居,卻在城市裡推廣有機種植,還有人引入植物工廠,在室內種出生機。
這些對外開放的城市農場,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和感官,讓生活在都市裡的人有機會,親近自然、參與原始的種植活動,或接觸高端的種植技術。
城市如此多彩,生命生生不息,城市農場背後的開墾與研發過程,總是一層層地突破瓶頸,更為關鍵的是堅持不懈,鼓勵著住在城市的人,就算僅有方寸的空間,依舊要生機勃勃地生活。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