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他出生於音樂世家,自幼便接受音樂教育,一生產量極高且曲種豐富,被認為是音樂史上偉大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基於對巴赫音樂的熱愛,馬來西亞巴赫節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陳子虔博士於兩年前,專程飛往德國拍攝了《追蹤巴赫》紀錄片。究竟巴赫音樂有何魅力?不妨來聆聽陳子虔的分享。
ADVERTISEMENT
在陳子虔幼時練琴的記憶中,巴赫是古板、沉悶且不抒情的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直至攻讀碩士學位,認識了他更多的作品,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巴赫的音樂充滿層次、生命、哲學和神學,一個人認識巴赫音樂,可以從表面聆聽優美的旋律,但再往深一層聽,會發現整個音樂結構豐富,再深一層,原來他的每個音都有意思,在表達著某種訊息,巴赫的音樂就像大海,學習不完,每一次看回同一個作品,都會有新的收穫。”
他認為,巴赫之所以被稱為西方古典音樂之父,就是因為他之後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松等,一直到現在的作曲家都會想要從巴赫的身上學習。
基於對巴赫音樂的熱愛,他於2015年成立了馬來西亞巴赫節,2018年博士畢業後,他和好友一起到德國萊比錫參加巴赫音樂節,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該音樂節的藝術總監,米凱爾·茂爾博士,還成為了朋友。
隔年,他再次前往德國參與巴赫音樂節,音樂節結束後,米凱爾·茂爾帶他到他們的圖書館參觀,裡頭珍藏了許多巴赫的親筆手稿。當時他心想,這麼寶貴的珍藏品只給他看,相當可惜,於是就產生了拍攝巴赫紀錄片的念頭。
《追蹤巴赫》紀錄片有中英文兩個版本,內容主要講述巴赫的一生、音樂,以及陳子虔過去指揮巴赫音樂的表演片段等。
他希望大眾能通過紀錄片更認識巴赫,從中瞭解巴赫是用生命創作音樂,是一個既平凡又奇特的人,“音樂這東西,特別是巴赫這麼好的音樂,不只是屬於一群人的,也不是一種特權,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優質音樂,這也是馬來西亞巴赫節的其中一個目標。”
自費拍攝,仍覺值得
陳子虔回想起當初拍攝《追蹤巴赫》紀錄片的決定是很匆促的,參加完巴赫音樂節前後不到3個月,他就和林添賜飛到德國拍攝,所有的工作都由兩人一手包辦。
“我們是在沒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到德國拍攝12天,當時什麼東西都拍,拍完後再回來剪接,慶幸的是,我們在疫情暴發前就已完成拍攝,所以可利用疫情期間,每個月推出10分鐘左右的短片,後來再把10集短片集結成完整的紀錄片。”
為了拍攝紀錄片,他還刷卡,花了幾萬令吉自費前往,“當然錢不容易找,但是錢比機會容易找,我難得認識德國這麼前衛的學者,他們又願意免費給我怕,這種機會到哪裡找?或許再過兩三年,情況又會不一樣,所以我要抓緊時機。”
儘管去年他有籌款,不過仍無法填補整個行程的開銷,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這樣做值得,因為音樂是他的生命,而且紀錄片收穫的反饋正面。
“我很感恩朋友願意相挺,不然我也做不成,也很感恩在疫情的時候,紀錄片給了我推動力,讓我有一個目標。”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