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吉隆坡市中心几条平行的街道依次为:苏丹街、茨厂街、谐街、罗爷街,再过去的Jalan Sultan Mohamed旁边,就是巴生河了。罗爷街英文叫Rodger Street, 有人搞笑以谐音称它为“老爷街”,但现已改名为Jalan Hang Kasturi,希望不要译为“冚家食土泥”,你估 “鬼食泥”咩?!
我进入报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罗爷街一间四层店铺三楼的《新明日报》采访部当资料室职员。资料室设在报馆后座,从走廊隔着天井,还可望到隔邻一家专门替人割包皮的诊所,此地也可算“品流复杂”了。后来我们有个记者还跟那诊所的女职员拍拖结婚,相信是每天上演“对窗恋”日久生情,而不是因为去那儿“引刀成一快”结下“手术情缘”的吧?
报馆下面二楼是先施理发室,楼下则是昌利茶室。这茶室在七八十年代是各报记者和广告员 “打趸”的“大本营”,他们一边喝茶吹水,一边互相交流新闻和其他情报;兴之所至还掏出几枚银角来赌“叮当”。《新明》有个广告员多年后还娶了茶室老板的女儿为妻,可见我的同事都很擅长把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环境,工作不忘沟女!
我的职务是翻阅报章,把重要新闻剪下贴在纸上,再分门别类收存进各别的文件夹里,让记者写新闻时查阅参考。我不用剪刀,而把报纸放在桌面的大片玻璃上,用刀片沿着铁尺将选好的新闻切割出来。我还附庸风雅写了这么一首“跛脚打油诗”:“天天剪资料,刀尺用得妙;分类一黏妥,睡觉!”不过我当然没有在工作时间睡觉,这样写只是“晒命”地形容这工作是何等轻松“他条”;就像“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无中生有夸张一番。
那时我为了省钱,下午1点午餐时间一到,就跑过对面巴生河边搭5分钱的Sri Jaya巴士回到半山芭十二间家中吃饭,一吃饱又立刻搭巴士赶回去工作,准准在一小时内搞掂。每到月初发薪时,才舍得到昌利茶室花一块钱吃一餐海南鸡翼饭,当作奖赏自己。
我每天帮忙那些记者找资料,和他们都很谈得来。但有一个记者却从来没叫我找资料,因为他是个马来记者,叫Sulaiman,根本不懂华文。大家也许很奇怪,华文报请个马来记者干嘛?据说是因为他跟警局那些高级马来警官“同声同气”,比较容易拿到一些独家新闻。他从“马打寮”采访完毕,就用打字机以马来文把新闻打出来,再由其他记者翻译成华文刊用。哈!咁都得?这可算是当年华文报界的奇人异事怪现状了!
同事称他“苏莱曼”,外号则是“输来慢”,还以他的名字创作了两句描写赌博的歌仔:“赢来快,输来慢”,作为上云顶博杀的好意头佳句。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