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欄

|

活力名家

|

物外遊

發佈: 9:00am 30/03/2021

光頭佬/呸!呸!呸!

作者: 光頭佬

上個月,網絡上鬧得熱烘烘的痰盂課題,看得光頭佬目瞪口呆,嘴巴呈O狀:“該煨咯,咁都嘚嘅?!”原來有商家把60年代風行於民間的“喜”字鴛鴦戲水紋琺琅彩大痰盂,掛在亞馬遜網站兜售,將之重新包裝為“60年代之中國傳統廚房與餐桌上的古董琺琅彩蔬果籃”,還搭配了數幀光暗有致、色彩亮麗動人的產品圖樣,譬如在“痰桶”上插置著滿滿的法式棍狀麵包,甚至還把它當作冰鎮香檳的容器,簡直是創意爆棚,扼嚇鬼佬真系易過借火,但是對於咱們東方人而言,真是荒誕無稽之極,笑死人唔駛本。

ADVERTISEMENT

华美高贵的绿釉娘惹大痰盂。
華美高貴的綠釉娘惹大痰盂。

像上述這類看似荒謬的現代行銷手法,so called rebranding,由於引起廣眾的褒貶,冷嘲熱諷,罵聲四起,於網絡上起鬨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對商家而言,不啻為正中下懷,促使這個屬於“經典”(vintage)的懷舊藏品成了熱賣中的暢銷品。哎呦喂!據說售價一個盛惠200美元的痰桶,聽說還真的賣得紅紅火火,讓商家賺得缽滿盆滿,真是一個“服”字了得。

娘惹瓷器的特征之一:八宝纹饰。
娘惹瓷器的特徵之一:八寶紋飾。

說這喜氣洋洋的琺琅彩(enamel)痰桶很普遍,那是因為在過去,基本上每當男婚女嫁時,它是女方其中一個必備的嫁妝之一,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一個,儘管是有沒用上都好,說真的,那還真是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必需品之一呢。

娘惹结婚旧照一枚。
娘惹結婚舊照一枚。

記得小時候,光頭佬是和外婆共宿一房的,由於老家是樓下開門做生意的店鋪,樓上乃起居生活的舊式雙層店屋,所以睡房都位於樓上的,可偏偏樓上卻不設衛生間,畢竟那時外婆年歲已老,所以她房間門後便長年置放著一箇舊式的“痰呸” (潮州話,即tam phui,小時候家裡的叫法),那是供老人家呸痰(phui tam)及小解之用的。當年年幼的小光頭,曾經自告奮勇為疼愛我有加的外婆倒過幾次尿桶,然而那種臭氣燻人的尿腥臭味,真不是普通人可以忍受得住的,沒三兩下子,小光頭就不再為外婆當義務的童工了,真的沒良心的說。

說起來,外婆在俺小時候的形象簡直堪比為“神奇女俠”(Wonder Woman),一是由於她是華暹混種的土生娘惹,所以她能講得一口順溜的馬來話,二來她是一名“美妲”(Bidan的音譯),即本地傳統的接生婆,所以家裡的小孩特別喜歡纏著她,比方說有時肚子不舒服,找她搓搓風油什麼的,放了幾個臭響屁後,就馬上生龍活虎起來,屢試不爽的,好神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回小時候的光頭佬身體不知出了什麼狀況,發燒了幾天,食慾不振,外婆使用了一個土方,用兩塊平扁的石頭,以蠟燭烤得溫溫的,然後覆蓋在鼠蹊的位置上,之後又敷上不知名的草藥,俺記得一次就見效,身體旋即康復,而外婆也就採用了這個土方僅僅一次而已,往後就沒再見過她故技重施,再次出手了。可惜呀!可惜,當時年幼的我也不甚了了,不懂得追問她有關詳盡的治病細節,極大可能就因此導致一個神奇的土方療法失傳了,真是罪過罪過!

順道提一下,老家甘榜裡有個叫做惹巴的馬來清道夫,平時莫看他一身髒兮兮的臭模樣,可人家有本事娶了兩個老婆呢,還生養一堆的小孩,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原來這位老兄身懷絕技,深諳一種可以醫治魚骨鯁喉的土方,據俺老媽子如數家珍般的敘述,惹巴是用一杯白開水,然後嘴裡唸唸有詞的諷誦一段咒語,就足以讓不小心魚骨鯁喉的傢伙,藥到病除,說有多神奇就有多神奇!信者得醫謂耶。

話說回頭,接觸古董收藏和買賣多年的光頭佬認為,痰盂雖然是汙穢不潔的日常器皿,不過在具有本土華人文化特色的娘惹瓷器裡頭,痰盂卻是相當珍貴的收藏品,一來這類容易打爛損壞的易碎物,真的不易保存,二來由於時間久遠,好多色彩斑斕、作工細膩的娘惹痰盂,往往都在日常的敲敲磕碰之下,甚難覓得一對品相完好的珍品,而且價值頗為不菲。

迷你式娘惹瓷器,中后为手握式的小痰盂。
迷你式娘惹瓷器,中後為手握式的小痰盂。

昔日,北方的好友曾經委託過光頭佬寄賣一對粉紅釉地開光鳳凰牡丹紋的對盂,難得的是:這對娘惹瓷器痰盂裡面,原裝的銅製尿桶還完整的保存下來,可惜的是,其中一隻痰盂有磕碰受損的缺陷,留下一道相當明顯的衝線,結果無法成功售出,後來原件退還給朋友。記得當時,娘惹瓷器的拍賣活動尚未崛起,收藏娘惹瓷器的熱潮還未蔚為風氣,光頭佬也不疑有它,就把這對相當吸睛出色的娘惹痰盂,展示在店門口最引人注目的櫥窗裡,結果給一對相熟的藏家伉儷噴得滿臉口水:“啋!大吉利市,這種以前拿來裝屎裝尿的痰桶,邊度可以擺響檯面嘅咧?”由此可見,還真有一小撮所謂的“收藏家”,心存芥蒂,接受不到真正已具備“古董”等級的娘惹痰盂作為個人收藏的物品,他們甚至認為,這種汙穢邋遢的東西是不入流的,擺不上大雅之堂的,呵呵!

粉红釉地开光凤凰牡丹纹对盂。
粉紅釉地開光鳳凰牡丹紋對盂。

大痰盂的另一面。
大痰盂的另一面。

相關文章:

光頭佬/青山笑我今非昨

光頭佬/望春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am 28/04/2025
胡须佬/好店名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经市郊商区,喜见大小食肆林立。左一家酿豆腐小店,名“得意酿酿”。惊魂未定,右一家“心满意粥”,接着是“丰衣粥食”。无语。

得意“酿酿”,谐粤音得意“洋洋”。难道老板觉得有幸吃到酿豆腐,是等同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般大喜,足以得意洋洋一番?

粥,粤同音“竹”,华语发音“舟”;丰衣“舟”食,心满意“舟”为啥,天知道。

粤语成行销第一方言,和过往华人社会崇尚粤语有关。早年港剧港片入侵,大家努力模仿港式粤语,是为风尚。

大马华人,除极少数纯二毛子外,一定懂得华语。另一类是受华文教育,但以假装不懂华语以“提高身分”的伪二毛。在华人圈用华语沟通,几乎没人听不懂。

以方言来说,北马说的是“福建”话,(其实是偏闽南漳州语系的本地闽南话)。当地企业开董事会议,亿万大买卖都以福建话拍板。下霹雳红土坎、实兆远到爱大华一带,印度人也会用福州话问候您。芙蓉客家人当道,再南下,由马六甲直到新山,都以华语沟通。粤语通行的,不过怡保到首都一带而已。到了巴生,又是泉州话天下。

粤语谐音店名当创意,主要是犯了行销大忌:把自己的喜好套在消费目标群众。自认店名独具创意,消费者不知所云。

早年餐馆立名,优雅的仿广州四大老店家:“大三元”、“文园”、“南园”、“西园”(“西园”五十年代后式微,“泮溪”取而代之)。其他名店如:“大同”、“金龙”、“幸运”等,或古雅,或朴实,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有以中国地名为主的:“北京楼”、“南京阁”、“新香港”、“金陵”等,一看就知道是餐馆,直接而务实。

九十年代,集团式经营酒家崛起:“五福门”、“喜来登”、“福临门”;喜气洋洋,意头十足,一看就知主打婚宴市场。当然,在好意头的酒家设宴,一年后劳燕分飞者,不计其数。

小地方的餐馆最可爱:“天天来”“日日到”、“顺顺来”、“日日满”。通俗直接,赏心悦目。也有直接用店主名字的:成记茶楼、明记点心。在新加坡看到一家“强珍记”,幕幕温馨画面立现:阿珍的积蓄、强仔的厨艺,开家小餐馆。辛勤多年,强仔忙着在店面点菜,阿珍埋头柜头数钞票,其乐融融。

近年“轩”字当道,众食肆大“轩”特轩。也看过直名“轩记”的点心茶楼。不累吗?

无论如何,这个年代牵强搞谐音,众人似大为受落,竟然大家喜欢,倒也无可厚非。个人独爱创意而踏实的店名,赏心悦目。香港老牌甜品“糖朝”,贴切又直接。以前本地也有一家“芝麻绿豆”,可爱风趣。住家附近有“粗茶淡饭”,菜如其名,讨人欢喜。“面对面”卖面,不俗。不用简体就不通了。在成都见过“面面俱到”,觉得不如“面对面”。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中国内地,可就天马行空了。“蒸功夫”卖蒸、炖为主的中式快餐,一看即明。“说吧”,是让人聊天的茶坊。在深圳看“朝酒晚舞”,是本人向往的优质生活。

佳作虽多,但最大毛病还是牵强的谐音。大家都大搞创意时,标新立异反流于俗套。除非你有超水准佳作,不如还是安分的用个普通名。

红尘纷扰,还好学到老母厨艺皮毛。不如意不如归去,开家小餐馆,就叫“妈的厨房”。

相关文章:
胡须佬/鱼头米粉
阿蓟/身世离奇的Roti Khurasan
陈静宜/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夏靖柔/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