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最愛魟魚。魟魚在本地慣稱魔鬼魚,外型看來有點可怕。這應該就是被冠以魔號的原因。小時在漁港看到漁民捕獲,像一張大圓桌子,有點震撼。後來在印度洋潛水,看到覆蓋半邊天的,才知道什麼叫做大。最大的魔鬼魚叫蝠鱝,可以去到1600公斤。
魟魚是地球資深居民,和侏羅紀恐龍共存共榮。一魔一龍;一陸一海,各領風騷數萬年。可惜恐龍不比魟魚幸運,躲在海里的魟魚避過諸多浩劫,偷生至今。
魟魚和鯊魚都屬於軟骨魚,算是堂兄弟。以前聽說過用魟魚的軟骨曬乾做成山寨魚翅,看來有點根據。
“魟魚”不算常寫字,菜單上不會用,用了大多客人也不會明白。在“蔥”簡寫成“衝”“飯”懶寫成“反”的餐飲界,“魟”就像甲骨文那麼罕見。餐飲界中,一般稱魔鬼魚為蒲魚。年少時自以為是,讀過一本海魚百科圖鑑,說蒲魚其實是比目魚,想當然耳就以為是餐飲業濫用錯字。虛心多讀多學後,才知“蒲魚”沒用錯,唐代已出現。韓愈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中提及,潮州有很多古怪食物,其中一樣就是“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該圖鑑把蒲魚當成比目魚,應該是“魚甫”之誤。鐵(鰈)魚甫,就是曬乾的大地魚。憑一書一言而蔽之,膚淺矣。受教了。
閩南或潮州源流的南、北馬一帶,魔鬼魚一般叫魴魚,或魴仔魚,那是正確叫法。《彰化縣誌》有云:“魴魚一名魟魚。”在新加坡看過小販中心高掛“燒方魚”的大招牌,圖片卻是魔鬼魚。巧合的是,方魚又是大地魚的別稱。此“方”非彼“魴”,看來兩魚不知有何恩怨,總是糾纏不清。
魟魚煮法變化有限。也難怪,皮還厚過肉,像政客。不過,皮厚也代表膠原蛋白豐富,是美容聖物。姐姐妹妹留意了。
在臺中熱炒檔看過魟魚連著厚皮斬件,燙熟後加魚露香油涼拌,就是下酒菜。那麼坦蕩蕩、赤裸裸的做法,有點怕怕,不想試。在一個電影院都能啃雞腳鴨頸當零食的社會,吃白生生的厚魚皮不奇怪。我們習慣化妝才出門,沒有濃油赤醬,難勾食慾。
我國最愛拿魔鬼魚來燒。所謂燒魚,就是抹上黃姜粉、咖哩粉和其他香料,鐵板上大火半炸半煎。有人說這叫檳城燒魚,源自檳城,待考察。加了參峇醬,加些羊角豆、長豆、茄子亂煎亂炒一輪,就叫葡萄牙燒魚了。這種燒法,葡萄牙人應該從沒看過。
以上兩種燒魚都愛,魟魚肉細滑鮮甜,骨又是軟軟的沒有殺傷力,適合懶人同志。
馬來雜菜飯檔也有斬成大段煮酸咖哩的,看到一定會拿上。印度檔反而少見,不會是印度人怕魔鬼吧?華人雜飯檔也有,北馬偏向娘惹式煮法,加野薑花和香茅煮一整條的羊角豆,其他地區一般就煮酸咖哩。
比較少見的是潮州式的斬小件燜鹹菜,加普寧豆醬,要更酸下粒鹹水梅。大型煮炒海鮮樓不會賣這道菜。以前在北馬粥檔常吃,加豆腐滷蛋,半邊鹹蛋,連吃幾天一樣開胃。現在越來越少見,想吃只有自己動手。小時家裡還煮過豆醬加剁碎小辣椒清蒸,也有用磨爛的黑豆豉醬蒸,都很久沒吃到。生活條件提升,大家都遠離魔鬼了。
吃魟魚最高境界在韓國:全羅南道人專吃敗壞發酵的,特點是氨味,說那才是魟魚的真味。什麼是氨味?氨=阿摩尼亞,尿味也。
魟魚不是高級貴魚,難登大雅之堂,自己吃或小酎下酒還可以,正式辦桌請客,就有點寒酸。喜宴來一道魟魚算是創意十足,可惜這會被人唱到離婚那天都不會忘記。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