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希山慕丁訪問中國的會後記者會上,親切的稱呼王毅一聲“大哥”,目的不外乎彰顯兩國的關係和友誼,一個不逾矩的問候,賓主盡歡,結果卻在國內掀起漫天風波。
以希盟為代表的安華,認為希山的“大哥論”讓“馬中外交政策倒退25年”;前外長阿尼法表示,希山應該承認外交上的錯誤,立即向人民道歉,並撤回言論……
ADVERTISEMENT
我們實在不明白希山慕丁本次外交之旅犯了什麼錯誤?他在維護國家權益上退讓了?他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了?都沒有。
回放當時兩人的對話,希山慕丁說:“馬來西亞和中國都是一家人,你永遠是我的大哥。”(生活在地球村,本就一家人)。王毅豎起大拇指回以:“我們是兄弟。”過程就這麼簡單。稍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中馬之間的友好和熱烈。”
顯現“大哥論”並沒有形成反效果,反倒是反對黨的“矮化”論,模糊了希山慕丁此行的焦點;華人社會持反對意見者,急忙“聲明”我們是馬來西亞人,原因是擔心友族同胞的不快,真的有“被迫害妄想症”,除了政客,沒有人會把“兄弟”和“矮化”劃上等號!
中國是禮儀之邦,希山慕丁入境問俗;會談過程雙方以禮相待,會談結束雙方兄弟相稱,表示此行成果豐碩,希山慕丁“何過之有”?怎麼會有“外交政策倒退25年之說?”如果依阿尼法“傳授的指導棋”:撤回“兄弟說”言論,那才真小器的有失國體,即使不傷了兩國和氣,也會讓中方一頭霧水!
如果把自己心胸敞開,能登高望遠,就不會因為我們外長的一聲“王毅大哥”而覺得自我矮化。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與人稱兄道弟,這是一種禮貌,怎麼到了外交場合卻成了禁忌?況且希山慕丁稱王毅為大哥,並沒有白紙黑字定為“規矩”,只是他個人在特定氛圍下的真情流露。
從1997年開始,我們記得安華曾經數次提起:“我愛馬哈迪宛如自己的父親,我也曾經跟他鬥爭,我接受他如今是領導馬來西亞的最佳人選。”安華的談話只是“真情流露”的政治語言,後來,他和敦馬也沒成為父子。政治人物真的沒必要在顯微鏡下檢視別人,用望遠鏡遙望自己!
所謂“外交”,就是用圓融的手腕達成談判的目的,而不是在談判過程中逞口舌之快,壞了大事;所以我們應該賦予希山慕丁一輪掌聲,別對他誠摯的“外交語言”說三道四。
回想2018年8月下旬,前首相敦馬訪問中國,離境前在北京開了一場記者會,會中當著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面,宣佈暫停東海岸鐵路、沙巴和馬六甲天然氣管道工程等3項計劃。我們一時間十分錯愕,因為那種場合實在不宜做這類的宣佈;敦馬或許不滿前朝政府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但這個簍子是我們自己捅下的,我們就應該先行內部問責,對外“有話好好說”,何必遷怒於人?更換來自已的失禮。
我們說說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家晏嬰,他為父親守孝,穿著、吃食、宿寢皆簡陋。他的老家臣說:“這不是大夫為父的治喪的禮節呀!”晏嬰說:“只有卿才是大夫。”(意味著自己不是卿大夫,其實他萬人之上,一人之下)曾子將這件事轉告孔子,孔子說:“晏子可以稱得上懂得遠離禍患之人,不用自己正確的守喪行為去駁斥他人的奢華浪費,懂得用謙遜說話,免得得罪人!”
晏嬰的智慧可為他山之石,但會不會又有人說,這裡是馬來西亞,不能舉中國歷史典故為例,因為會自我矮化!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