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家庭

|

家庭生活

|
发布: 9:00am 11/04/2021

【“一分學習·三分陪伴”慈善籌款學堂 2.0/(一)】相助互勉同行,人生路上愛伴隨

主辦: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

媒體夥伴:星洲日報

ADVERTISEMENT

這場瘟疫,拿走了健康、財富,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陪伴,有著多麼強大的能量, 造就關關難過關關過。“陪伴”這門課,需要我們持續修煉。

延續這股暖流,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在今年3月舉辦“一分學習·三分陪伴”慈善籌款學堂 2.0,邀請4位國外知名資深心理師做網上演講。

《星洲日報》是媒體夥伴。

以下為4位講師和主題分享者楊雁雁的演講摘錄:

摘記:劉淑怡

呂季魁諮商心理師(臺灣實踐大學社工系講師、臺北教育大學心理師,專長於職場諮商、壓力調適、生涯諮商)

如何與高焦慮特質的人相處:從恐慌症談起

谘商心理师吕季魁
諮商心理師呂季魁

焦慮是讓我們避開危險的一種正常機制,但過度焦慮則會導致我們感到痛苦。當一個人極度焦慮,引起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會出現生理的症狀包括頭暈、胸悶、窒息感、呼吸困難、心悸、腹部不適;以及一些心理症狀,如自我感喪失、害怕即將死亡、害怕失控或發瘋。

恐慌症的治療方向,包括藥物治療(抗焦慮或抗鬱劑)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在接受治療後,恐慌症的顯性症狀能夠緩解。從心理治療的觀點而言,恐慌發作是從錯誤認知與行為學習而來。當恐慌症患者潛藏的焦慮核心被啟動,就會引起恐慌發作。

認知行為療法的主旨,是讓患者回想壓力事件,同時練習放鬆,方式包括想像暴露法、現場暴露法,和系統減敏感法,以舒緩心中的焦慮感。在治療中要有穩定的專業關係,以便更有效阻斷壓力與焦慮的連結。在生活中,我們與高焦慮的人相處時,不是以治療做出發點,而是需要與對方建立安全感和穩定的關係。

自我穩定不被對方牽引

與高焦慮的人相處,首先要鍛鍊的是自我穩定,在自己不被對方焦慮情緒影響的同時,允許對方的焦慮。我們不需要覺得對方的焦慮是自己的責任,也不需要因為感到壓迫而馬上回應,或因為沒辦法為對方解決問題而感到無力。

切記一點,不要期待對方的焦慮完全降至零,當對方的焦慮有所下降,你便可以開始嘗試溝通。因為當對方處在高度焦慮的狀態,你是沒辦法和他好好對話的。

第二、給對方安全感比安撫來得重要。安全感建立在傾聽和同理上,而不是安撫。要好好聽對方說話,給對方安心的感覺,而不是聚焦在解決問題上。

第三、和對方交談時採取封閉式對話。封閉式對話(如:你現在是生氣還是緊張?)是協助聚焦與具體化可見的未來,即不可預期的災難被可預測的困難所取代。具體的訊息能帶給對方安全感。

第四、看透本質:問題不是什麼讓對方焦慮,而是什麼讓對方感覺不安全。看透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到與對方相處的方向

摘記:劉淑怡

王榮義碩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主任、從事心理諮詢、夢境探究服務逾25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幹事)

如何覺察及掙脫關係中的情緒勒索陷阱?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干事王荣义硕士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幹事王榮義碩士

情緒勒索,是一種操控權力的方式,通常發生在一個人企圖影響另一個人的選擇或決定,讓被勒索者覺得照著他說的做才對。例子:“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叫你幫忙做一點事也要抱怨,我真是看錯你了!”……

情緒勒索通常來自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侶,而且常披上“教導”或“關心”的外衣,以不同形式展現,如批評、汙辱、威脅、依賴,甚至漠視。受害者受到長期影響,會因此導致焦慮、憂鬱、慢性疼痛或後創傷症候群(PTSD)。

以下6個警訊提醒你可能正經歷情緒勒索:

一、對方用負面反應操弄你的選擇;

二、脅迫你,直到你照他說的做;

三、用你沒做的事責怪你;

四、常常用同一個理由指控你;

五、對方一直說自己多痛苦,直到你做些什麼讓他快樂;

六、對方恐嚇要傷害你或傷害自己,直到你去做他要或不要你做的事。

當你缺乏自信、一直想要當好人、經常自我懷疑、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就容易被情緒勒索。另外,情緒勒索者其實也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或者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只是他們擅長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被勒索者身上,巧妙地讓對方認為“對啊,好像都是我害的”。

面對情緒勒索該怎麼辦?

第一,停下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覺察內在的感受,有時候甚至可以先離開現場,建立起兩人之間的情緒界線。

第三,當對方情緒比較和緩,你可以回到現場比較恰當的回應。

面對情緒勒索,要記得這完全不是你的錯。即使你盡了最大努力,都不可能改變勒索的人,我們只能照顧好自己。這不代表不理會對方,而是好好溝通,不讓對方出現情緒時就馬上責怪自己而順應對方。如果你正在經歷情緒勒索,不要保持沉默,告訴你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心靈導師,儘可能遠離勒索的人,接近愛你、支持你的人。最後,尋求內在生命的醫治,尋找導致情緒勒索的根源同樣重要。

摘記:劉淑怡

吳麗雲博士(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博士、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兼諮商心理師暨督導、臺灣遊戲治療學會第七屆理事長)

怎麼教,孩子才不會霸凌人或被霸凌?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博士吴丽云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博士吳麗雲

霸凌是重複且長期發生的故意傷害行為。霸凌者以不對等的權力關係,造成被霸凌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霸凌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關係霸凌(如排擠)、語言霸凌、網絡霸凌、肢體暴力、性霸凌和反擊霸凌(被霸凌者欺負更弱勢者)。

為什麼會發生霸凌行為?霸凌者通常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比如為了引起注意、獲得同儕歸屬、追求自我認同(透過霸凌獲得成就感)、掌控權力或宣洩情緒等。霸凌者之所以會有傷害他人的行為,很大可能是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父母習慣以打罵教育孩子)或利用暴力行為來獲取刺激感。此外,父權思想造成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和霸凌的發生息息相關。

如何阻止霸凌導致的悲劇?在家庭方面,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若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較為親密,當孩子遭遇霸凌,告知的意願相對會比較高。此外,以關懷鼓勵而非體罰的教養方式,也能夠避免孩子涉及霸凌行為。研究發現,具有暴力內容的媒體與電玩也會影響孩子的思想行為,因此父母應適當引導孩子遠離不恰當內容的電玩或媒體。

教會孩子調解情緒

現代的孩子經常面臨以下情緒危機,比如害怕挫折、情緒失控、缺乏同理心等,從而容易導致霸凌的發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教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首先,父母應該同理孩子,嘗試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後才來講道理。比如得知孩子打人,父母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平常不會隨便打人,你一定是很生氣才會這麼做;但是不管你有多氣憤,我們都不可以打人。”我們不是要教育孩子不能夠有情緒,而是應該教會他們如何調解情緒。

不僅如此,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來減低霸凌行為。在提高孩子的同理能力方面,父母可以這麼做:

第一,常與孩子討論他人或自己的感覺、情緒與動機。

第二,父母要展現良善、樂於助人的態度。

第三,讓孩子與他人、世界有正向的情感連結。

第四,當孩子實踐同理時及時給予鼓勵。

總而言之,杜絕霸凌,父母的身教至關重要。

摘記:劉淑怡

羅耀明博士(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臺灣正念學學會的正念療育、資深督導師)

獨處的幸福心理學

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博士罗耀明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羅耀明

在人生路上,有人與你同行,有人臨時加入,有人提早離開,我們有時與人互助、陪伴,但更多時候是獨自一人。獨處是一輩子的功課,它不是指空間上的獨居,而是能夠獨自面對生活上的挑戰。

研究發現,非常孤獨的人不僅容易焦慮,也易受病毒感染。然而研究也顯示,當孤獨者對他人釋出善意,除了會大幅減輕孤獨感,身體也會隨之變得比較健康。因此,我們在疫情期間可持續與他人聯繫,如上課、線上交友;或是小小捐助的行善等。

我們需要放下對獨自一人的刻板印象。獨處的人不代表不愛社交,他們會善用能量(時間、精力、金錢),選擇自己的社交。他們與朋友交往,但不勉強維護沒有意義的社交關係(如討好別人)。喜歡獨處的人希望善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所以需要隨時保持自己的能量。

獨處能讓我們看見美感,停下來和身體產生連結,好好感受當下。有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安靜的時間(time out),留空就有機會遇見美麗的自己、美麗的世界。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說:“回來做自己,才懂得什麼叫做真正的美。就像太陽,自己就可以發光。”獨處,是主動的。在人群中獨處時,我們可以主動欣賞、主動微笑、如有需要,主動與人交談。而孤獨則是被動的,因為感到失去連結,所以想要取悅、討好他人。

與自己的身心連結

正念獨處,是可以專注於當下的一種覺察,暫時收起你的判斷心,帶著好奇與接納去感受每一刻。此刻,我們與身心連結,回到自己身體上感覺,以及心裡的感受、情緒和信念。我們可以從練習正念呼吸開始,

第一、正式練習:在一天中挪出時間,安住在當下與呼吸的覺察,如靜坐、行走、瑜伽等。

第二、非正式練習:不管時間、地點(看電視、澆花、洗菜、開車等),持續對呼吸與當下保持覺察。當我們學習專注,將有限的能量聚焦於在乎的人事物上,就能獲得快樂和幸福感。

來吧,讓我們一起享受在生活中獨處!

延伸閱讀:

【“一分學習·三分陪伴”慈善籌款學堂 2.0/(二)】生命中的潮起潮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