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昔约今城

|
发布: 7:00am 12/04/2021

鄭錦華/昔日的蚶去了哪?

作者: 郑锦华
蚶,是槟城福建人对血蛤的叫法,广府人称之为“蛳蚶”。
蚶,是檳城福建人對血蛤的叫法,廣府人稱之為“螄蚶”。

蚶,是檳城福建人對血蛤的叫法,廣府人則稱之為“螄蚶”。近這兩年,居住的社區少說也有十多檔的炒粿條,突然間沒有再以味極鮮美的血蚶作配料,打著著名傳統炒粿條招牌的,也只以三兩片薄小的魚餅替代。從小就愛吃的檳城咖哩面,對裡頭佐配的血蚶情有獨鍾。這兩年,昔日一公斤3至4令吉不等的血蚶,就好像流逝的時光一樣,從社區的炒粿條與古早味的咖哩面配料中消失。

詢問過多位業者,都異口同聲說昔日廉價的血蚶,近年來價格翻近5倍高漲,為了應對大部分中等收入的社區居民顧客,不提高售價,只有去掉昂貴的血蚶以低成本的魚餅或其它配料代替。

ADVERTISEMENT

一位老家在檳城大山腳的學生說她小時候住的甘榜,有一戶在地居住幾十年的人家,歷經三代經營咖哩面小販生意,每天用數以百計的血蚶作配料,無數蚶殼,一一傾倒在甘榜住家前泥路,久而久之,逾百公尺長的泥路底下鋪滿了大大小小而且堅硬的蚶殼,尚未被泥土掩埋底下的,在靜謐午後或恬靜夜晚,被偶爾經過的摩托腳車或汽車的車輪碾壓時發出噼噼啪啪的貝殼破裂聲,成為甘榜大自然淳樸生活令人賞心悅目的地籟曲目。

蚶殼掩埋底下的泥路特別堅硬,不怕雨後路面爛泥溜滑。小時候居住的甘榜,也有一戶經營咖哩面的人家歷經多年鋪成一條不長的“蚶殼路”,甘榜老人稱之為“財路”,只因貝殼在古代被視為錢幣,檳城老輩人稱之為“蚶殼錢”的關係而得名。在基本設施缺乏,甘榜少有柏油路的舊年代,以貝殼“築路”,無不展現出前輩先賢的生活智慧。

近年价格高涨的血蚶,逐渐从槟城炒粿条与咖哩面的配料中消失。
近年價格高漲的血蚶,逐漸從檳城炒粿條與咖哩面的配料中消失。

根據《左傳》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古人很早就有以貝殼、海蠣等作為墓室的主要材料的記錄,這種以防水防潮的蛤殼築成的貝墓,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盛行於西漢。

《辭海》解釋,蜃是大蛤。《周禮‧地官》:“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掌斂互物蜃物,以共聞壙。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被視為周朝時期特設的“掌蜃”官職,掌收斂蜃物,供應蜃物。有喪事,掌蜃官供應蜃殼供棺木左右上下防潮溼用,祭祀時,供應畫有蜃圖或用蜃殼裝飾的祭器,抹牆時供應蜃殼灰。

貝墓在東漢中期開始少見,如今更已成為少人關注的考古話題,但與蛤殼或血蚶祭祀有關的習俗,在檳城某些籍貫人士祭拜先人墳墓時還可窺見一二。

檳城一些潮州人士在清明掃墓,有吃蚶撒蚶殼錢在祖先墳墓的習俗,但認識的幾位普寧和惠來的年輕朋友,雖聽說過有此習俗,但自跟隨父母清明祖先掃墓以來,卻未曾有過在祖先墳墓前吃蚶撒蚶殼錢的體驗。

70年代或更早之前盛行土葬,檳城部分閩籍人,在先人去世築好墳墓進行謝土祭祀時,以蚶祭祀,並在墓前與先人“共食”祭品,臨離開前,把吃過蚶肉的蚶殼撒落在先人的墓龜墳土上,象徵財帛鋪頂,黃金滿地。如今盛行火葬的年代,築建墳墓竣工謝土的蚶殼錢撒墓習俗,與炒粿條或咖哩面配料中逐漸不見的血蚶一樣,日漸消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