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非常常识

发布: 8:00pm 13/04/2021

鄭丁賢.火箭爆發“華沙”和“英沙”之爭

作者: 郑丁贤

劉天球和潘儉偉的罵戰,揭開了行動黨“華沙”和“英沙”的長期心結,也是行動黨黨選的前哨戰。

撇開兩人在雪州行動黨的恩怨(其實只有結怨和敵對),兩人代表的是行動黨內的兩種思維和鬥爭路線。

ADVERTISEMENT

所謂的“華沙派”,字義上是“華人沙文主義派”,這是敵對者為他們冠上的標籤。“沙文主義”在政治學上指的是極端的,狹隘的意識形態;行動黨的“華沙派”通常是受華文教育,比較關注華教和華人權益的一群。

當然,“華沙派”本身認為他們並不是極端和偏激的。相反的,他們自認捍衛華教是捍衛母語權利;爭取華人權益,就是爭取各族權利平等。

相對的,“英沙派”泛指黨內英文教育背景,他們未必通曉中文,也刻意淡化本身的華人色彩。所謂的“英沙”,可以是“英文沙文主義”,也可以是“精英沙文主義”,意指這群領袖高高在上,和草根脫節。

行動黨的壯大,很大程度是依靠“華沙派”的鬥爭,60、70年代的陳慶佳、陳國傑是代表人物。他們扛起捍衛華文教育和爭取平等權利的旗幟,雙陳在內安法下被扣留,坐牢期間中選國會議員,可見他們的鬥爭路線獲得草根華人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比較而言,“英沙派”和華人群眾有語文和文化的隔閡,也缺乏情感的連繫,而行動黨的權力中樞始終掌握在他們手中,領導火箭的路線。這些領袖以林吉祥、林冠英為佼佼者;之後更引進了潘儉偉、劉鎮東、楊巧雙等。

2018年希盟執政,“英沙派”的成員一一出任部長和副部長職,以致有“華沙做工”和“英沙做官”的聲音。而行動黨成為執政黨之後,明顯改變路線,刻意的淡化它的華人色彩,以取得馬來社會的青睬。

箇中,林冠英出任財政部長時,強調他不是代表華人;爾後發生了爪夷文風波,英沙派多人為爪夷文護航;馬來人尊嚴大會,行動黨集體消音……,直到希盟垮臺,多位英沙派還為馬哈迪辯護。

不到兩年時間,火箭形象直墜,基層和支持者失望,行動黨聲勢大不如前。

華沙派認為,這就是行動黨“去華人化”的後果。領袖們為了討好主流馬來社群,放棄了黨的鬥爭原則,也背棄了華人社會。

不過,英沙派堅持這是行動黨的多元種族路線,也是它的轉型計劃。

而行動黨內部在這個時刻爆發華沙和英沙之爭,明顯和黨選到來有關。

更深一層,這是行動黨內部的內層矛盾使然。

幾十年來,行動黨是靠華人支持而生存;它能夠勝選的議席,幾乎都是華人為主的選區。而行動黨能夠取得華人支持,絕對是它深諳操作華人課題,從華教到華人政治和經濟權益,切中華人的需要。

但是,現實中的政治結構,華人票永遠滿足不了行動黨擴大影響範圍,它的華人色彩,一邊壯大了它,另一邊卻讓馬來選民懷疑和排斥,以至阻礙了它的發展。

它要討好馬來選民,但不得要領;馬來社會對火箭激進的政治操作手法,難以磨滅。

而行動黨想要“去華人化”的姿態,卻讓華人感覺遭到背棄,特別是面對各種政策不公,過去寄望火箭能夠糾正,但是,兩年下來,只有更大的挫折。

華沙和英沙之爭,是黨派和路線的角力,也是行動黨的困局。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