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創造營2021》已經播出過半,雖然熱度大不如前,但是依舊吸引萬千迷弟和迷妹追看。
儘管有許多學者、媒體表示選秀類的節目已經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只是年復一年,一屆又一屆的選秀,我方唱罷,那方又粉墨登場,卻又說明了即使再疲勞,充滿戲劇張力的真人秀永遠有人買單。
到底真人秀為什麼如此受歡迎?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真人秀,又稱為真人實境秀,雖然包含觀察記錄、生命體驗、遊戲、肥皂劇等多種元素,可是此類節目的特色是“真實”的,而“人性”則是核心;最後通過“秀”,即遊戲或規則將前兩者呈現、突出。
提起真人秀,自然不得不提首開先河的《老大哥》(Big Brother)。這是一檔在1999年於荷蘭電視臺播出的社會實驗類的遊戲真人秀。
一群陌生人入住同一間房子成為“室友”,他們猶如進入《楚門的世界》,24小時都生活在攝像機、麥克峰環伺的空間裡,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全數被記錄在內,通過任務和競賽、提名、淘汰,最終留下來的人便是勝利者贏走大獎。
他們在這段時間的生活點滴,全程展現在觀眾眼前,隱私全無卻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偷窺”慾望,因此大受歡迎風靡全球。
隨後,許多真人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生存遊戲類,《倖存者》最強悍
真人秀的形式非常多元,發展到了後來,還有親子類的《爸爸去哪兒》、戀愛約會類的《戀愛島》(Love Island)、互換人生的《變形計》,但是其中最為盛行的類別是生存遊戲類以及才藝真人秀。
在《老大哥》吃了第一口螃蟹後,2000年啟播的生存遊戲類真人秀《倖存者》(Survivor)把這種模式升級改造,將密閉式空間挪到天高海闊,原生態的荒野。
節目組將一群來自各個階層和職業的人們“放逐”到偏遠的荒島上,然後分成數個部落展開各種競賽,在豁免賽中失利的部落將要淘汰其中一名成員。
當某個部落已經淘汰8至9人左右,部落將會合並,從團戰變成個人賽,最終只有一人勝出。
為了贏得勝利,參賽者不僅要與大自然的惡劣生存條件搏鬥,更要絞盡腦汁選擇合適的夥伴聯盟,勾心鬥角的戲碼不斷上演,真實又被放大的人性,以及荒島野外的美景讓觀眾看得直呼過癮。
播出之時榮登美國有線電視網(American Network)黃金檔收視率第一名(2700萬電視觀眾收看),最後3集估計為CBS大賺5000萬美元廣告收入,至今已經播出40季,賽制更經過多次優化和改變,只是目前因疫情關係,第41季的錄製已經延遲,其生命力之強悍,足見真人秀的魅力。
《學徒》名利雙收
競賽生存類的節目還包括200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推出,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監製兼主持的《學徒》(The Apprentice)。
該節目的賣點是為特朗普挑選“接班人”,把戰場設定在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曼哈頓,通過“最終面試”脫穎而出的獲勝者,可得到特朗普公司一份為期一年,年薪25萬美元的合約。
他們設置的環節包括在街上售賣檸檬水、收購談判、經營好萊塢星球酒店、推銷新品牌礦泉水、經營車隊或賭場等等各種商業活動。
第一季播出後,該節目榮登2004年度美國成年觀眾收視率第三,特朗普在節目中的那句“You are fired”更成為他的名言。
這股風潮讓那些參賽者即便沒有勝出,亦可憑藉著在節目裡的表現吸引了眼球,開闢了另一條成功的途徑,比如轉型當藝人、開設娛樂公司創業等等。
不過,除了參賽者,收益最高非特朗普莫屬。所有競賽的項目都與他名下的產業和業務有所關聯,如給他旗下的賭場招攬客戶、高價出租公司大樓的頂層等等,不但名利雙收,公司的股票還應聲而漲。
他參與該節目一直到2015年競選美國總統為止,改由知名演員、前加利福尼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接任主持棒。
然而成也特朗普,敗也特朗普,因美國掀起反特朗普抗議運動而導致《學徒》收視率大跌,阿諾·舒華辛力加在2017年決定下堂求去,已經播出長達13年的《學徒》也止步於15季,此乃後話。
平凡人也能操控結局
除了讓人感到腎上腺素高漲的野外求生或商戰等比賽遊戲類真人秀,當然不會繞過近年來出現頻率最高的才藝類真人秀。
2001年,由英國金牌製作人西蒙‧富勒(Simon Fuller)以及BMG唱片公司製作人西蒙‧考威爾(Simon Cowell)創辦的《流行偶像》(Pop Idol),為素人提供了一個舞臺,通過有戲劇衝突的比賽選秀,達到“總統選舉式”的節目高潮,意即根據觀眾的投票,選出英國的最佳流行歌手。
根據該節目的製作單位Fremantle Media國際傳媒公司時任媒介主管狄布拉‧約翰遜(Debra Johnson)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流行偶像》第一季播出時,平均每集觀眾達到1300萬,在高峰時段可以達到1400萬。最終總決賽分流了美國廣播電視臺56%的觀眾。
決賽時有近900萬觀眾在兩個小時內參與短信或電話投票,創造了當時英國短信或電話投票的最高紀錄。
爾後該公司打鐵趁熱,在2002年推出美國版,也就是後來風靡全球的《全美偶像大賽》(American Idol)。
《全美偶像大賽》第一季最後一場節目,吸引2300萬電視觀眾,2003年1月更有連續兩晚吸引2500萬人收看的紀錄,創下當時美國有線電視網非體育類節目收視率的歷史新高。
節目的評委分別是西門‧考爾、寶拉‧阿巴杜和蘭迪‧傑克遜,他們負責在海選中篩選出能夠前往好萊塢繼續比賽的參賽者。
每一名參賽者只有1分鐘的清唱時間,而上千名的參賽者可能僅數十人脫穎而出。到了好萊塢後,評委在一百多人裡再選出24至30人(視當屆賽制而定)左右進入半決賽。
半決賽開始,評委只有評價參賽者表現的作用,去留此等“生殺大權”交由觀眾來決定,觀眾可在節目結束後的兩小時內撥通熱線投票,次數不限,最終勝利者可獲得100萬美元的唱片約。
於是,才藝選秀類成了最快速的造星平臺,《全美偶像大賽》第一季的冠軍得主凱莉‧克萊森(Kelly Clarkson)鯉躍龍門,一夜成名晉身當紅歌手的行列,並在2005年一舉奪下兩座格萊美大獎。
而第三季的第7名珍妮佛‧哈德遜在賽後參演電影《夢幻女郎》,憑藉此片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這讓許多出身平凡,懷抱著歌手或演員夢想卻無處展現的人們有了實現夢想的希望,哪怕歌舞不那麼出色,但是在更重視個性化的真人秀裡,也有散發光芒的機會。
比如在第三季海選時,一名美籍華人孔慶翔(William Hung)形象和歌舞均讓毒舌評委哭笑不得,質問他:“你不能唱也不能跳,你想我說什麼?”孔慶翔平和沉穩地回應:“我已盡全力,我毫不後悔。”儘管沒有通過海選,但不亢不卑的姿態讓他迅速在美國躥紅,之後還發行了兩張專輯。
平凡人可以圓夢;平凡人可以參與甚至左右結局;光是這兩點便成了選秀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數據來自:《流行真人秀》、《變形計》
更多文字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