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之間,老同學問起張大春的新書《我的老臺北》,內容是不是都在敘述作者的童年往事?光頭佬答曰,不盡然如此,譬如一開頭那幾篇憶往敘舊的文章,著墨處雖然描繪的是老臺北因流光遞轉,以及發展的洪流而流逝的一座城市的集體回憶,情感上卻像是緬懷他的父親的味兒比較濃一些。書中也有寫到臺靜農先生,寫臺先生的平易豁達,寫臺先生的醇篤狷介,最動人心絃的是,張大春引述描寫了臺先生搬離溫州街十八巷的日式老宿舍的最後一幕情景:“……我看到臺靜農老師緩緩起身以雙手抱著魯迅的陶瓷塑像,步履莊重而沉穩,像《儀禮》中的祀典,一步步走向二十五巷的宿舍,那是一種極慎重的態度,一種精神儀式,是不能假手他人的……。”《我的老臺北》裡面還有一篇回憶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高信疆先生,還有哲學史家勞思光先生的〈我們的賭徒生涯〉,人物靈活生動,故事著實精彩,張大春不啻為說故事的能手。讀著讀著,讓光頭佬不期然想起了我那短短31年的老吉隆坡生涯,它究竟留下了什麼樣子的記憶碎片?為食的光頭佬興許會遙想起茨廠街的振東海南口羔呸,或是一盅兩件的成記點心,還有玉壺軒的魚頭米粉、錦綸泰的紅燒魚頭等等等,除此之外,可能也會思想起武吉免登國泰戲院旁,由謝先生掌店時期的商務印書館、姚先生的馬來亞書店,甚至是金河廣場的長青書店,還有半山芭的天地書局等等,皆為光頭佬那個年代流連忘返的老好地方。說來慚愧,與其他真正的老吉隆坡人相比,光頭佬的老吉隆坡回憶,還真是貧乏無味得近乎白開水了。
ADVERTISEMENT
說起來,位於安邦路的大唐山莊也算是光頭佬的一部分老吉隆坡回憶矣。逾26年前,衍庵老師曾於大唐山莊後方的連城畫廊舉辦個人書畫展覽——據聞在這之前,舊連城畫廊的前身卻是初創時期的中央藝術學院校址——當時在報社當記者的光頭佬自動自發,請纓為老師寫了一篇篇幅不大的專訪報道,希冀能為老師的展覽盡一點綿力,廣為宣傳。依稀記得,老師在訪問中有提到了學問淵博底子深厚的黃賓虹先生,有提到了氣韻高古書卷氣濃厚的舊王孫溥心畬先生,由於年代久遠,我忘了老師有沒有提及金石味渾厚的吳昌碩,還有大開大合大雅大俗的齊木匠,總而言之,那篇稚嫩的新聞稿還寫得似模似樣的,其本上,老師所說的重點都翔實的如一刊登報道出來。光頭佬之所以印象深刻,乃緣於當時畫展開幕後,已故知名的本地水墨畫家黃乃群先生,特別對光頭佬提到了這篇微不足道的報道,同時對光頭佬多加勉勵,讚賞不已。他當時一個不經意的小小舉動,卻影響了鼓舞了後來的光頭佬致力於本地畫壇的美術展覽報道寫作。換句話說,在某個程度上,乃群先生對當時的光頭佬是有知遇之恩的,故那光頭的一直都對他銘感於心,感激不已。也因為善緣如此,光頭佬和乃群先生來往頻密,成了忘年之交。23年前,乃群先生有一次搭巴士到格拉那再也的南洋報社,甫下車就不明就裡的在摩托專行道上不幸遇上飛來之禍,意外地被摩托撞斷腳,昏迷入院,俟他出院返家休養後,光頭佬特地在週休時,到他位於何清園的寓所探望他,那一天,先生顯得興致很高,還特地饋贈一對楹聯給光頭佬留念。那聯子寫的是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筆乾溼適宜,蒼老潑辣,有畫面,有意境;由於這是光頭佬第一次看到乃群先生的書法作品,當下還感到頗有意外驚喜的。乃群先生師承新加坡南洋美專的施香沱和陳宗瑞,他擅長水墨景物與花鳥畫,同時也善畫水彩風景。觀其畫風,手法簡練而不拘謹,作品充斥著文雅的逸氣與深邃的詩情,遂有個人的面目或風格。一直都在教育界服務的他,可謂桃李滿天下,鑑於其為人豪邁不羈,直腸直肚,善交際、喜結交朋友,故在報界、文壇、杏壇皆有知心好友,可謂知己滿天下。同時,他亦擅於搞畫會組織,譬如由他和一班藝壇友好創辦的“翰墨苑”、吉隆坡畫院,都曾主辦過一些大型的畫展活動,甚至出版過水準頗高的大畫冊,曾對畫壇付出無私的奉獻。先生顏其書齋名曰:“春暉堂”,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可惜他卻已在千禧年之際因心臟病遽爾作古,英年早逝,嗚呼!思之慟哉!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