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不能认同一些好莱坞大片,漠视博物馆的壮阔与历史,随手挑了个耀眼的小图腾,把其放大特写,再加特效,然后还硬要说这图腾是博物馆的精华。
想像一下,你继承了曾祖母呕心沥血的画作,你穷极心思把它修复好了,并放在博物馆里展示。有一天,有个导演说要给这幅画拍个特辑,但他来到博物馆后二话不说,就只盯着画上的一个图腾拍局部特写,只字不提这幅画的壮阔与历史。
ADVERTISEMENT
大话星际穿越
作为天体物理学家,我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2014年,大导演诺兰(Christopher Nolan)有一部有口皆碑的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作为诺兰老粉的我,那时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这部电影上映。然而,盼到电影,却也盼到失望。话说在电影里,女主角的老爸掉进了黑洞,并意外获得操作时空的能力。当女主角叹到“啊,原来爱就是第五纬度”的时候,此处理应要热泪盈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一秒出戏。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是个科幻迷,所以了解科幻源于创作,不能事事较真。我后来也检讨了一下,毕竟诺兰的《盗梦空间》(Inception)是同等的不科学,却是我最喜爱的电影之一。而我小时候更是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于武侠的腾云驾雾,也不会戏谑这不符合牛顿力学,所以常反思自己对于好莱坞星际大片的一些偏见。
星际类型电影的困境
一直觉得所有文学的创作,包括电影,是作者和受众的一份契约。大家约定在一两个小时内,进入作者与受众达到共识的虚拟空间。而星际科幻的难点恰恰在于,常常星际科幻都是标榜着那虚幻空间是“在不太久远的将来”。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标榜的是可能发生的将来,这份契约和武侠小说是截然不同的,毕竟大多数人不会认为武侠是可以在现实发生的,而星际的契约潜台词却是这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女主角说“爱是第五纬度”的时候,这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又如何叫人不觉得违和呢?
那有没有好的星际科幻呢?我自己就非常推崇刘慈欣的《三体》(据说奥巴马也爱看),这是第一部以华文写作并获得雨果奖的小说,它棒的地方不在于科学上无可挑剔,而是在于它尝试把视角放高,纵观宇宙,不拘泥于滥情。
3块大钢板的故事
说到视角,就要说到我最常被别人问及的问题之一——“作为天文学家,宇宙这么大,你会不会觉得人生观变得很‘豁达’?”而我一般都笑答:“才不呢。”
这样被问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地球万物在宇宙都是沧海一粟,我做学术报告时,所有天体的时间单位都是以百万年为基数。
我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系外有个美国极简雕塑大师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的作品。作品名叫《刺猬与狐狸》(The Hedgehog and The Fox),我们系里的同事都笑称那是“3块大钢板”。实际上,那作品确实就是竖着3块4米乘25米的大钢板(人家“极简”大师也不是浪得虚名的)。有趣的是,3块钢板外面是宽敞的,但是只要到了里面,视野立马就变得非常局限。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Archilochus)这么说到:“狐狸诸事皆知,刺猬仅知一要事(A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a hedgehog one important thing)。对照这句话,这个雕塑设在举世闻名的普林斯顿理论物理系、天体物理系和数学系的中心位置,用意也就昭然若揭。做学术的悖论恰恰在于,你越往深处研究,你越是坐井观天。
这雕塑一直是我对本身工作的一份警惕。天体物理学没有想像中的这么高大上,我更加愿意把我的工作比喻成博物馆里其中一幅画的修复师。确实,对于很多做学术的,我们都是穷其一生研究一个课题。我们汲汲营营地工作,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破损古画进行最大努力的修复。然后,把这幅画裱好,再进行最详细的注解。
在这偌大的博物馆里,流淌这么多人的心血,而每一幅画的个体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放在一起,那感觉就对了。有人会问,我会不会在意别人参观博物馆时不太留意注解,其实真的不会,因为总有人会像刘慈欣一样,受到这宇宙博物馆的感召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也有人会在宇宙博物馆沉思,并获得心灵的洗涤。
不过,我不能认同一些好莱坞大片,漠视博物馆的壮阔与历史,随手挑了个耀眼的小图腾,把其放大特写,再加特效,然后还硬要说这图腾是博物馆的精华。
堂堂好莱坞,何以把偌大的宇宙拍小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