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社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醒覺意識較薄弱,很多華裔家長不願接受也不願面對孩子必須接受特殊教育的現實。
2019年,希盟政府實行“零拒收政策”,目的是讓包括自閉症孩子在內的特殊兒童,能夠在公立學校接受教育。不過教育部現任副部長拿督馬漢順說,華社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醒覺意識較薄弱,很多華裔家長不願接受也不願面對孩子必須接受特殊教育的現實。
趁著世界自閉症日(4月2日)即將來臨,本期【新教育】且從公立特殊教育體系著眼,帶您瞭解自閉症兒童能夠得到哪些教育資源。
在談論政府為自閉症兒童提供哪些教育資源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本地的公立特殊教育體系。本地公立特殊教育體系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1.特殊教育學校(Sekolah Pendidikan Khas,縮寫SPK)
●全國總共有28所小學和6所中學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2.特殊教育班(Program Pendidikan Khas Integrasi,縮寫PPKI)
●附屬主流學校,特殊教育班的學生與普通班級學生分開上課
●1582所小學設有特殊教育班,班級總數5562
●855所中學設有特殊教育班,班級總數4297
3.融合教育(Program Pendidikan Inklusif,縮寫PPI)
●特殊學生被安排與普通班級學生在同一間教室一起上課
●融合教育又分全納教育(Inklusif Penuh)和半融合教育(Inklusif Separa)
●3945所學校設有融合班*
●2401所學校設有融合班+特殊教育班*
自閉症通常被區分為“低功能”和“高功能”。大致上來說,教育部是根據自閉症兒童的能力來分發他們到合適的學校,例如學習能力佳的自閉兒,他們通常會被安排到融合教育班(PPI)跟普通學生一起上課;而能力一般的自閉兒則多數就讀特殊教育班(PPKI);有嚴重學習障礙的自閉兒,則很可能會被分發到特殊教育學校(SPK)。
那麼,自閉症兒童適合哪種教育體制到底是由誰來鑑定?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由醫生決定,因為自閉症兒童在申請入學時必須取得醫生證明書,由醫生評估他們到底適合哪種教育體制。入學之後,學生會有3個月的試讀期或觀察期,以評估他們是否適合留在原來的班級上課。
*2020年數據
跟一般孩子一樣,自閉症兒童在五六歲就可以辦理入學手續,把表格交給縣教育局或州教育局。至於需不需要事先申請OKU卡,不同教育局可能會有不同說法,家長在為孩子辦理入學申請時,最好先問清楚教育局到底有什麼要求。
自閉症兒童申請入學的程序大致如下:
取得醫生證明書
↓
向縣教育局/州教育局呈交申請表格
↓
縣教育局/州教育局發出入學通知給家長及學校
↓
學生到校辦理入學手續
↓
3個月觀察期
無論小學或中學,特教學生都可申請延遲入學或延遲畢業,期限加起來不能超過兩年。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延遲進入小學,最遲應該在孩子6歲就提出申請;如果想讓孩子延遲進入中學,則最好在孩子小學五年級就辦理手續。
對於該不該為孩子申請OKU卡這個問題,許多家長都感到很猶豫,因為他們不希望有了OKU卡後,孩子從此被標籤為“Orang Kurang Upaya”。這種想法自有道理,不過如果家長想要為孩子申請每個月150令吉的特殊學生補助(Elaun Murid Berkeperluan Khas),那麼就不得不幫孩子申請OKU卡了。
特殊教育班學生 也能根據能力參與政府考試
入學之後,自閉症兒童會面臨怎樣的學習環境?
先說特殊教育班(PPKI)。特教班附屬於主流學校,也就是一般的中小學。為了學生的安全和需求考量,小學的特教班教室通常設置在底層,以方便學生出入不用爬樓梯。
特教班不只招收自閉症兒童,班上同學有的可能是患有唐氏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有讀寫障礙。特教班一般都是小班制,理想的師生比例是1對7,但一些熱門學校特別是城市地區的華小,單單一個班級可能就有10位學生,幾近飽和甚至爆滿的狀態。
課程方面,特教班的課程內容跟普通班級不一樣,難度會比普通班級簡單許多。以小學為例,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包括“馬來文”、“英文”、“數學”、“資訊工藝”、“音樂”、“美術”、“科學、社會與環境”,另外還有一些自我管理課程,這些課程旨在訓練學生的動作技能(Motor skills)和自理能力,例如“生活技能”、“行為管理”和“操作技能”。
除上課之外,學校還會安排不少的戶外活動,比如游泳課、保齡球課及大約每月一次的一日遊。冠病疫情暴發以前,學生的戶外活動其實相當豐富,即便是城市學校,也會安排學生多去親近大自然,例如參觀動物園和農場,好讓學生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
至於考試,特教班學生如果能力許可,他們可以報考小六評估考試(UPSR)、初中三評估考試(PT3)和大馬教育文憑(SPM)這些大考。但如果能力跟不上,他們可以選擇其他相對簡單的評估方式,例如小學是PASR(Pentaksiran Alternatif Sekolah Rendah),中學是PASM(Pentaksiran Alternat Sekolah Menengah)。以PASR為例,學生有4個選項——烹飪、縫紉、飼養和耕作,他們需選擇其中一項作為他們的主題,然後完成一系列任務,例如選擇烹飪主題的學生,他們的任務包括設計菜單、做簡報等等,校方以此評估他們對語文、數學、生活技能等科目的掌握程度。
我國實行2種融合教育
平時在學校,特教班學生跟普通班學生雖然共享一個校園,但他們基本上是分開學習,只有在學校週會和一些大型活動,比如歌唱比賽和新春大團拜,雙方才會有交集。有些團體就認為,這樣模式說穿了是一種隔離式教育,對增進學生群體之間的理解很不利,因此他們提倡另一種模式——融合教育。
目前,我國教育部實行的融合教育有兩種,一種是全納教育,另一種是半融合教育。全納教育是指將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安排到普通班上課,他們將完全按照普通班的課表,與普通學生在同一間教室裡一起學習。而半融合教育則是把特殊學生留在特教班,但是會根據個別學生的能力,安排他們跟普通班學生一起上一些特定的課,比如A同學特別有美術天分,校方就會安排A同學到普通班上美術課。
為幫助特教班學生適應普通班的教學,校方通常還會安排一位助教,陪同特教班學生到普通班上課。另外,校方也會在普通班裡挑選學生擔任特教生的夥伴,要他們成為特教生的學習好幫手。
另一方面,在中學階段,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可考慮在中四入讀特殊教育技職中學(Sekolah Menengah Pendidikan Khas Vokasional,縮寫SMPKV)。這些學校提供的技職課程,一般都至少有第一級大馬技術文憑(SKM)的水準,幫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
GENIUS Kurnia提供早期療育服務
以上所說的都是小學和中學階段的特殊教育,除此之外,一些公立學校的幼兒園也有提供特殊教育,目的是透過早期的治療介入(Early Intervention,或早期療育),儘早激發孩子在動作技能、知覺認知、社會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另外,關於自閉症兒童的早期療育,有一個機構不能不提,那就是GENIUS Kurnia。GENIUS Kurnia專門為2至6歲的自閉症兒童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前身是PERMATA Kurnia,目前歸教育部管。其位於吉隆坡冼都的中心2015年開幕,據說學額非常搶手,不是想進去就能馬上進去。
總的來說,本地提供特殊教育的公立學校絕大多數都是國小和國中,華校相對不多,比如在吉隆坡,就只有三育華小和沙叻秀華小有特教班。然而,華裔家長通常都會首選華校,這導致一些熱門華校的特教班學生人數,其實已經超過理想的師生比例。
某所華小的校長不禁感嘆:“本著服務社會的理念,我們學校能收多少就收多少(特殊學生),但是太多的話我們也沒辦法應對,只好跟教育局說不要再安排學生來了。”
全國共有106所華小設立特教班,涉及的教師有388人,學生則有1942人。受訪的校長希望有更多華小開辦特教班,因為從近些年的趨勢來看,有越來越多兒童在學習上需要特別的幫助和照顧。
“我們不是常講學校應該有教無類嗎?”這位校長說,辦學者若是真的認同這個理念,就應該接納包括自閉症兒童在內的特殊學生。
教育部問答錄(特殊教育)
問:全國目前總共有多少位自閉症學生在公立體制內?
答:截至2021年1月31日的數據,向教育部註冊的自閉症學生總共有1萬5271位。
問:自閉症孩子報名入學的程序?
答:自閉症孩子報讀公立學校的程序跟其他學生一樣,即幼兒園、小學一年級和中學四年級是在網上報名,而如果是其他年級,則必須備妥文件到縣教育局報名。
問:如何鑑定學生是否適合就學?
答: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應該儘早接受評估,因為早期療育對他們很重要,以減輕發展遲緩的影響。評估和早期療育的工作需要各部門合作,尤其是教育部、衛生部和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
在教育場域,老師可以透過以下評估工具觀察學生是否有特殊需求:
1。0至6歲兒童發展評估表
2。讀寫障礙評估表
3。學習障礙評估表
不懂如何為學生做評估的學校可以向鄰近學校求助,或者向特殊教育服務中心(3PK)、衛生部和婦女部尋求幫助。學生接受初步評估後,將轉介給3PK官員或醫療人員做進一步診斷。總之,如果想在公立學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得到政府援助,就需要由政府或私人機構的醫療人員、驗光師、聽力師或心理師做診斷。
(資料來源:教育部特殊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