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4:00pm 07/05/2021

开斋节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开斋节

周刊专题

VIP独享

副刊专题

開齋節專題/美食篇:家傳佳餚,盛滿圓滿的味道

開齋節是慶祝齋戒勝利的日子,穆斯林在這天享用美食,增添佳節氣氛。馬來穆斯林的開齋節必吃佳餚少不了ketupat(馬來粽)、lemang(竹筒飯)、rendang(仁當)、kuah kacang(花生醬)、nasi himpit(方塊飯),各家各戶有獨家秘方,是別處吃不到的味道。

除了以上基本款,各家也有專屬佳餚,似乎非要回鄉吃到祖母、媽媽、伯母、嬸嬸煮的這道菜,開齋節才圓滿。這個專屬於“婆婆媽媽”的味道,一代一代往下傳,漸漸成為一道不可替代的家傳菜……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白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2018年開齋節,阿茲莉娜(右)和沙魯在河邊合照留念。
阿茲莉娜:開齋節佳餚難不倒我

請阿茲莉娜(Azlina)分享開齋節佳餚,她當然首先推舉那些最常見的:仁當、馬來粽、花生醬、方塊飯等……“通常是開齋節前夕下午開始烹煮,當天早上會再煮一道kuah lodeh(蔬菜湯)。”也許是自謙,她覺得自家的菜餚沒什麼特別,到最後才想到這道,“誒,對耶,我會特別準備kuah lodeh。”

一般常見的kuah lodeh含有蝦子和香菇,阿茲莉娜的版本以蘿蔔、長豆、冬粉、豆卜、天貝為主。“這是我過世的媽媽傳給我的菜餚,她教我豆卜和天貝要事先炸過,燉煮時才不會爛掉,反而能吸飽湯汁。”另外,椰漿也需採用新鮮的,從巴剎買來現刨椰絲紮成漿,切勿使用包裝椰漿。

阿茲莉娜來自柔佛居鑾,丈夫沙魯(Sharul)則來自吉蘭丹道北。開齋節跟丈夫回鄉,她把自家家傳菜kuah lodeh帶去夫家,深獲好評。另外,夫家不熟悉的菜餚還有bergedel(馬鈴薯肉餅,常常擺在mi soto馬來雞湯麵裡)。“我第一次做,夫家的家人們還以為是nugget(雞塊)呢!”瞧,南馬和東海岸的馬來食物大不同呢。自此以後,有機會回鄉,夫家家人都會指定阿茲莉娜做bergedel。

阿茲莉娜第一次在夫家做bergedel,家人還以為是nugget。

阿茲莉娜來自大家庭,共有7兄弟姐妹,平時過節幫媽媽準備食物,都是一整大鍋。婚後回夫家,丈夫一家五兄弟都不會下廚,全由妯娌幫助家婆準備開齋節佳餚。尤其準備門戶開放的食物,分量更多,可難不倒阿茲莉娜。這也是為何,行動管制令後她選擇創業販售住家式便當,因為早已習慣烹煮大量食物。

花生脆餅,失傳的味道

夫家又有何家傳菜?“我母親和家婆的仁當食譜不一樣,在夫家,仁當就依照家婆的秘方,特別加了幹辣椒。”馬來粽耗時編織,就改做方塊飯,搭配仁當或kuah lodeh一起享用。“很多親朋戚友也會準備食物到來,我們就交換著享用。”

2018年,阿茲莉娜夫家的全家福。

說過家傳菜,最後請阿茲莉娜談談開齋節的意義和兒時記憶。“哇,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玩煙花和爆竹啊!”她的玩法有點誇張,這麼危險的玩意,還是省略不說。不過,佳節最重大的意義還是全家人齊聚一堂。母親過世後,父親一人待在家鄉居鑾,礙於疫情嚴重,她也很久沒回去了。

“其實,媽媽也很擅長製作rempeyek(花生脆餅),可惜我來不及學會。”訪談尾聲,阿茲莉娜突然補充這道美食。花生脆餅頗費功夫,得把調味了的麵糊倒在薄薄的模具上,撒上幾顆花生和江魚仔,放入油鍋裡炸,一次不能炸太多個。

過往,阿茲莉娜都會陪母親製作,但還沒掌握食譜和技巧,母親已經離世。上網搜索的食譜或外面購買的花生脆餅,都吃不到媽媽的味道。“沒辦法了,想吃的時候還是會買現成的來吃。”

諾哈茲瑪:小時候過節最快樂
2017年,諾哈茲瑪的全家福。

Kurma kambing(燉羊肉)是諾哈茲瑪(Nur Hazimah)的家傳菜,由祖母傳給母親。每年開齋節,她和兄長都吵著要吃,非要吃到kurma kambing才算過節。其實平時他們家也會吃kurma ayam(燉雞肉),過節吃好一點才會改用羊肉。“我媽媽的燉羊肉可厲害了,非常軟爛,而且沒有騷味!”

諾哈茲瑪的母親是泰國人,嫁給父親後隨夫定居在霹靂。父親是家中老么,和祖母住得最靠近,是以祖母的家傳秘方全都傳到母親手上。祖父母離世後,在外州發展的叔伯和家庭成員依舊回到霹靂,他們家反而變成開齋節家族匯聚的中心。大家都回來品嚐母親的廚藝,以及傳承下來祖母的味道。

每年過節,諾哈茲瑪都很期待媽媽的好菜,尤其少不了燉羊肉。

那不是很多人,要準備很多食物,準備很長時間?“還好啦,媽媽是小販,平時每天開檔做生意都要準備很多東西,她能很快煮好。”例如那道家傳的kurma kambing,其實也借用壓力鍋加速烹煮時間,燉爛羊肉。

開齋節期間,母親忙著下廚,諾哈茲瑪則和嫂嫂一起佈置餐桌。會否接過祖傳秘方?她笑答,“嫂嫂對下廚比較有興趣,她應該會學會吧……”

2020年冠病疫情嚴重,諾哈茲瑪無法跨州回鄉。她和哥哥、嫂嫂同住在雪州沙亞南,由嫂嫂準備食物。“她跟著母親下廚,味道還挺相似的。”不過,沒有回鄉的開齋節,她真覺得只是個平常天,吃個potluck罷了。

2020年無法回鄉,諾哈茲瑪和同住的哥哥、嫂嫂一起度過。
2020年無法回鄉過節,諾哈茲瑪的嫂嫂下廚準備一小桌子的菜。

過往開齋節,諾哈茲瑪通常提早一兩天就回到家鄉,避開車龍。當天清早,一家人穿著漂亮衣裳到清真寺行會禮、掃墓祭祖、相互請求原諒,再一起吃飯。去年因疫情嚴重,也不能前往清真寺,“結果只是待在家拍拍照罷了。”

小時候過節是最快樂的,有得選購開齋節新衣;一個星期前開始和家人一起製作曲奇,不像現在只是網購新衣和買現成的糕餅。在諾哈茲瑪兒時記憶裡,最歡喜的是家族成員全都回到祖父母家,大人分派duit raya,堂表兄弟姐妹同睡一間房,大夥一起玩煙花。開齋節前夕,大人們到每家每戶誦讚詞(takbir raya),小朋友跟著一起去,像是串門子。

當然,疫情嚴峻,這些活動都不能進行了。採訪當天,政府尚未宣佈2021年的開齋節SOP,諾哈茲瑪說,“雖然八成是不能回去的了,但我還是抱一絲希望。”今年,她買了很多曲奇、糕餅,希望有機會親自帶回家孝敬父母。若真的沒法回去,只好把這些心意郵寄回家了。

小時候過節,諾哈茲瑪和家人一起製作曲奇、糕餅,長大後忙工作,只好買現成的。

對諾哈茲瑪而言,長大後的開齋節最大不同在於感覺變了。出社會工作後,她儘量安排回鄉一週,至多前一兩天才能回家。哥哥結婚後,有時開齋節當天先回嫂嫂家,家裡反而冷清了。“雖然他們還是會回家啦,但開齋節就是要當天比較熱鬧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