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府在1950年起落實20年的排華政策,民間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人掌握泰國經濟命脈而產生排華情緒,當地華人為求自保,大多主動放棄原來的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文作為新姓氏或是當地原有的姓氏。
報道:許俊傑
攝影:陳敬暉
歷史上,泰國政府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同化華人,多次落實了華文教育限制政策,導致泰國華教出現跨越至少兩代人的斷層。
1918年,泰國政府頒佈《暹羅民立學校法》以管理華校,3年後再頒佈《暹羅強迫教育實施條例》,結果,從1933至1935年間,共計300所華校因為不合條例被迫或是自動停辦,逼使華教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從1938到1944年,鑾披汶政府實行親日排華的外交政策,並主張“唯泰主義”,禁止華文教育,當時全泰國的華校幾近全軍覆沒,唯一倖存的華校也改為泰校。華文教育的傳承,僅能由小班制(不超過7人)的家庭教師來延續。
1948年後,因鑾披汶政府再度掌權,政府更嚴格的限制華校,例如小學華文課只能教授至四年級,一週不能超過10小時、不能提及中國習俗文化等條件,因此華文學校逐漸式微。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為求自保放棄原來姓氏
1960年代,泰國政府頒佈《發展國家教育方案》,推行7年制義務教育,並規定民辦的華校僅能開辦四年制小學,此方案導致泰國華校嚴重衰落,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從華校畢業後無法銜接升學制度,在越來越少學生到華校學習下,華校數量直線下降,華文教育日漸衰退。
後來,泰國政府在1950年起落實20年的排華政策,民間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人掌握泰國經濟命脈而產生排華情緒,當地華人為求自保,大多主動放棄原來的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文作為新姓氏或是當地原有的姓氏。
日子一久,泰國華人被同化了,華人逐漸融入了泰國社會,而華教復興工作,卻是在近20年才開始的。
●Saran Wanglee博士
廊1919首席執行員
黌利家族第5代傳人
回顧歷史,百年火船廊再現風華
這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媽祖廟,也是新興的網紅拍照打卡勝地;這裡有百年曆史的壁畫,也有時興的潮店。位於昭披耶河西岸的廊1919(LHONG 1919),與人氣景點Icon Siam毗鄰,前者古典雅緻,後者極盡奢華,一併陳列毫無違和感。這就是曼谷日常的魅力。
廊1919的歷史可追溯至1850年的拉瑪四世,在1919年,來自廣東汕頭的清朝商人陳慈黌所代表的陳氏“黌利”家族買下,在原址興建碾米場、倉庫與員工宿舍,開始了“陳黌利行”蒸氣船(又稱火輪船)貨運貿易,故廊1919前身也被稱為“火船廊”,當時主要將白米出口至中國,再進口絲綢與茶葉等乾貨,賣給帝王貴族家。
獨特歷史和文化見證
“150年前,這裡曾經非常輝煌,當年許多華人為避戰,從海路來到曼谷謀生,黌利家族對身染惡疾或身無分文的華人施醫贈藥,介紹工作機會,並安排他們住進這家中式三合院,一下便成為華人重要的聚集地。”長著一雙鳳眼,眼神銳利留著落腮鬚根的Saran博士指著對面的Talat Noi和耀華力路,都是正體中文字,那是當年華人大舉移民的見證。
後來,古老建築隨歲月遞嬗逐漸不敷使用,老房子缺乏現代化浴廁,不適合現代人生活,加上人事變故,漸漸的荒廢凋零。
眼見古蹟就快倒塌,黌利家族後人齊心奔走,聘請專業古蹟修復師進行結構補強與修復時,驚見斑剝的石灰牆下居然藏著一幅幅生動的古畫,在門框、在牆身、在窗架上,一幅又一幅,都是祖上留下的寶物,隨著白漆一片片落下,重見天日。
這個發現可不得了,Saran博士知道那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與家人投注心力資源去考古,“我們想把建築回覆原貌,但修復需要不少經費,這座三合院也要想辦法養活自己”,這是廊1919落成的契機。
注入文創新活力
終於,在2017年11月3日的晚上,廊1919重啟人潮,人人都到正院中央的“聚寶堂”朝拜3尊媽祖聖像,“這也是其它媽祖廟少見的神像,分別是媽祖凡身童年時的林默娘、得道昇天後的媽祖,及受封為天后聖母的樣貌,是閩南信仰特色。”
堂上高掛晚清重臣張之洞落款“惠此中國”匾額,那是黌利家族對中泰兩國巨大貢獻的殊榮,據說當年華人移民中獲賜這類匾額的家族僅有3家呢。
廊1919是一段泰國近代華人移民史,記錄了拉達那哥欣時代的中泰貿易,也在黌利家族的修復與活化下,成為新興的曼谷河岸景點,在時代演進下成了文創園區,以新姿態傳承文化。
在這裡,隨便按下快門都是最時興的文青網紅美照,廊1919集古典與現代文化於一身,昔日的三合院高掛著媽祖的龍袍、大香爐裡插著巨大的龍香,一磚一瓦都有說不完的華人下南洋故事。
你若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院區裡的巨型壁畫,其實都源自某個角落的歷史,在遊走尋找間,回憶那個華人胼手胝足,努力融入當地,同時心繫祖國的,克難時代。
●羅宗正
泰國華文教師公會主席
泰華通訊記者協會主席
泰國中華總商會資深常務會董
泰礦源有限公司兼泰中有色金屬國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華文教育在泰國開花結果
羅宗正記得二戰前,曼谷有數十家華校,後來政府覺得華文會灌輸共產主義,因此漸漸的用各種方式來對付華校,他當年求學的南洋中學的小學部,在1948年被封時,校長與老師都被捉起來,懷疑他們是共產黨員。
“後來,他們從泰北到中國去參加革命了。華校一家接一家的被關閉,或者限制每日學習華文的時間,每月只限初一到初四日可以學華文。從1949年到1980年,泰國華教全面停頓了30年,兩代人失去學習華文的機會,現在很多新生代,一句中文都不會講。”
保送中國學習回國教華文
80年代後,因為中國強大了,泰國政府重新允許開辦華校,問題來了:當年的華文老師不僅人數很少,而且都老了,更嚴重的是他們的水平也不高,只有小學資格,因此羅宗正發起學習華文運動,成立泰國華文教師公會,請北京教授來培訓華文老師,再保送老師到中國學習華文,畢業後回來執教。
“華校開始在大城市裡復興了,但偏遠的農村小鎮卻沒有機會,這時我把一些高中畢業生派往中國,再鼓勵政府官員也同樣學習中文,保送他們去中國學習。如今,從上下議院到國務院到各廳級都有中文翻譯,溝通就很方便。”
學好中文,會有更好未來
過去,家長對中國不瞭解,不敢讓孩子去學習;如今,他們都搶著讓孩子去學華文,知道華文在未來有無限的發展前途。在泰國,華教老師的薪水是1萬5000銖,若會中文,工資比本地人多一至五倍,華文導遊有數十萬,中資企業都以四五倍高的薪水來聘請懂得華文的本地員工。
如今,泰國有約二百多家華校,每週5節課,一節一小時的學習華文。這裡的華校分兩種,一種是全免,一種是私立式,約佔30%,都是學簡體字。
“未來,華教在泰國會越來越好,逐步擴大與深入,泰國人在中國留學是世界第二多,近兩萬人,說明經過我長期來的反映,華教已經深入民心。中泰民族淵源流長,是同個民族,無論是民族文化與習俗都有天然的感情。”
在中國國務院發放獎學金下,每年都有二百多位泰國華文老師到廈門、北京或廣州學習華文,再回來執教,加上外派的華文教師,華教在泰國開始復甦,但前路還是很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