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梅淑貞的新書《前朝今朝》是今年我第一本拿到手的書。假如沒弄錯,也是第一個拿到這本書的梅粉。梅淑貞辦公處離我工作地點很近,《前朝今朝》一出爐,便去她辦公處拿書。更準確的理由是收藏簽名書成痴成狂的友人光頭佬是梅粉,叫我幫忙替他買書,落單超過一打。光頭佬有一群愛書之友要買《前朝今朝》,他做中間人,我做不收費Grab遞送員。
梅淑貞是大馬公認第一個第一才女,有誰想站出來反對?諒你也不敢,一笑。她出書是大馬文壇一大喜事。她上次出書《人間集》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這次難得她肯再出書,梅粉一定很雀躍。難怪見到有個才子在臉書留言:我要我要。像葛蘭高歌唱“我要你的愛”。真可愛。
梅淑貞,一個大馬文壇擲地有聲的作家,《前朝今朝》只印300本!梅粉反應:這麼少呀!
和梅淑貞閒聊,才知她是有苦衷的。她說出書易,賣書難。賣書是件很煩的事。要找各書局賣書、交書,之後去結賬,有時又要去取回買剩的書,都要親力而為,很傷神費力,她實在不願意做這種事。我建議可以找代理商做,她說一樣麻煩的。她說主要是送朋友,沒打算賣書。幸好我有一本,還有作者親筆簽名,讀完得要好好珍藏。
畫家都希望開畫展,舞者要在舞臺飛舞,演員都找機會演電影或舞臺劇。寫作人想出書也理所當然。
現在拿起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拍照,易過借火。以前拍照可要用照相機,還是要用菲林,沖洗成照片。所以特別珍惜照片,買一本漂亮的相薄,一張一張生活照按拍攝時間、地點,整整齊齊貼好,方便以後想看,一頁一頁的翻,看自己回憶錄。覺得寫作人出書也如同一轍。
但有寫作人是不願意出書,理由是出書給誰看,沒人會賣。說得也入情入理,不能說不對,友人貓奴詩人就是這一個文人,文章寫得好卻不出書。但他二三十年前曾親手製造過一本限量版的詩集(不會超過30本),只送朋友,絕對不出售。我是其中一個收到這份厚禮的幸運兒。貓奴詩人說他再也不會做這種事,不出書!
說說自己吧。一個很熱愛收藏字畫故友潘慶松在世時曾叫我收集“牛聽琴”專欄文出書。他有剪報,只要我點頭,他一手包辦。我沒答應,因為知道賣書是講作者名氣的。我沒人識。
實話,幻想過出書,潛意識想把日常生活照片貼在相薄一樣,作為自己回憶錄。不是想賣書,因為知道寫的都是爛文,文化修養高的人會喊別留下汙點痕跡。如有一日真的出書(可能性似乎不存在),純粹是作為紀念,學貓奴詩人送朋友。
文章寫得好的作者是應該出書的,不然像焚琴煮鶴,對不起愛書人。梅淑貞就是。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最受欢迎的本地中文剧,应是70年代中期的《四喜临门》(Empat Sekawan),每周由4名台柱各别用不同方言对白演绎一集单元喜剧。小时候已听过丽的呼声转播他们在马来亚电台录制的《方言谐剧》,经常被那些“杂巴冷”方言制造的“鸡同鸭讲”滑稽效果逗得哈哈笑……

我国1963年才有电视节目广播,那时一般百姓入息有限,很少人买得起价格高昂的黑白电视机。我们这类无产阶层,连收音机也没有,只能每月缴付6块钱听丽的呼声换取廉价娱乐,平均每天才两毛钱,便宜过吃一碗三角钱的云吞面!我从来没有羡慕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并非“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因大马电视台绝大部分都是马来话和英语节目,对我这华小学生无甚吸引力,反而是丽的呼声动听的华粤语歌曲和精彩广播剧更合口味。
半山芭监狱后面的小斜坡上有一座政府公务员住的单层房屋,有时我们一群“斗王”(小孩)在傍晚时分会凑热闹似的围拢在那屋子的窗户外面,“分享”他们所看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卡通片,像《Popeye the Sailor》和《Bugs Bunny》等。
华人观众很可怜,因为大马电视台的中文节目少之又少,望穿秋水,只能等到星期三晚上才能看到一部中文电影,都是陈年粤语残片。曾听到一些有电视机的街坊师奶对话说:“今晚拜三,有唐人戏做啦!”语气中略带“久旱逢甘雨”的兴奋,就像丐帮子弟喜获善心人施舍一些冷饭菜汁的感恩心态。印象中播映的“唐人戏”多数是张瑛主演的,相信那年代的友族观众对张瑛就像华人对P. Ramlee一样觉得“熟口熟面”。
到了60年代后期,大马电视台终于自行摄制华语电视剧了。第一部是将剧艺研究会早前在吉隆坡公演的巴金小说舞台剧《憩园》改编为连续剧,由原班人马参演。资深演员陈迹担演败光家业而变卖产业憩园的悲剧人物杨梦痴,《学生周报》学友吴金英反串演他儿子寒儿,《学生周报》社长姚拓编剧,总共19集,算是个好开端。
最受欢迎的本地中文剧,应是70年代中期的《四喜临门》(Empat Sekawan),每周由4名台柱各别用不同方言对白演绎一集单元喜剧。我虽没有什么机会观赏,但对他们四人绝不陌生,小时候已听过丽的呼声转播他们在马来亚电台录制的《方言谐剧》,经常被那些“杂巴冷”方言制造的“鸡同鸭讲”滑稽效果逗得哈哈笑。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韩瑛以娇滴滴声线说的粤语我当然最熟悉,黄河讲的高州话很接近广府话,只是将“冇”说成“mao”,例如形容一辆老爷车“上山mao力,落山mao逼呖(brake)”。我和客家人同屋住过,黎明说的客家话大致上也明白,像睡觉叫“睡目”、肮脏叫“啰嗦”、哭泣叫“giao joy”,乜嘢叫“乜街”等。最难懂的是海洋讲的福建话,尤其是他的口头禅“Ni ko mo wa ko”,听到我一头烟,原来是“你苦冇我苦”。常听到他高声大嚷:“Diu lah!”,好像粤语粗口,效果惊吓,其实只是:“对啦!”
不久海洋和黄河先后离世,两人的角色分别由陈迹和梁荣进替代,《Empat Sekawan》仍继续演下去。这趣剧反映出大马不同籍贯的人以各别方言沟通也能互相明白,贴切符合我们的国情,对白听来很亲切,老观众迄今难以忘怀,简直就当他们四人是老kawan!
相关文章: 李系德/老祖母丧礼 殃及无辜公鸡 阿蓟/身世离奇的Roti Khurasan 张丽珠/午后的椰花酒 牛忠/一镜到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