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日前公佈2021年亞洲30歲以下精英榜,JomStudy創辦人王永勳是入選者之一,他今年才21歲,還在大學讀著會計系一年級。
JomStudy是一個免費的行動應用程式,專門提供中學四年級和五年級的課業筆記,2020年推出可謂適逢其時,正好幫助學生在家溫習以應付SPM考試。
ADVERTISEMENT
王永勳從一個不懂編程的人,到自學設立應用程式,他的目標是讓JomStudy永遠免費使用,惠及更多學生。

幾年前,當王永勳還在就讀中五時,有一次由家長載送去夜間補習班。路途中,他突然想起待會兒有個測驗,自己卻毫無準備,於是他趕緊打開手機的電筒功能,像鑿壁借光似的在車內翻閱書本溫習。當時在那種情況下溫習功課其實很不方便,因此他心裡在想——市面上有沒有應用程式專門提供筆記給學生作複習之用?
後來,他稍微做了市場調查,發現本地還真的沒有一個應用程式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那時候,他心裡就已經有了JomStudy的雛形,不過礙於SPM和之後的中六課業非常繁忙,他根本抽不出時間做這件事,一直等到完成STPM考試,他才終於有空實現這個積存心裡已久的想法。
然而,要創立應用程式,最基本功夫是必須懂得編程,但他對這這方面並不熟悉,所以只好上網自學。當時候,他使用Google和YouTube,還有例如Stack Overflow這樣的網絡論壇學習編程,“有什麼問題就到那個論壇問,從這些平臺學習怎樣做一個App(應用程式)。”結果,他用了大約6個月時間,就成功把JomStudy應用程式建立起來。

創立JomStudy初衷:學生隨時隨地都可溫習
2020年6月,JomStudy正式上架供免費下載,短短4個月下載量就超過1萬,到現在推出將近1年,王永勳透露,下載量已超過2萬,活躍用戶有至少1萬人。
事實上,他當初雖然估計這個應用程式能夠幫助很多人,但得到的實際反應還是超乎他的意料。他原來的想法是要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溫習,比如在等候巴士時利用空檔瀏覽JomStudy,不料去年因為受冠病疫情影響,全國學生有好長一段時間不能回去學校上課,JomStudy就恰巧碰上這個時機,順勢成為學生居家學習的好幫手。
目前,這個應用程式包含中四和中五所有必修科目的筆記,以及涵蓋華文、生物、化學、物理、會計、高級數學等選修科。這些筆記有一部分是王永勳自己撰寫,其餘部分則是他付費請其他人提供。他計劃增加新科目,並且會檢討現有的筆記,看看可以增加什麼內容來令這個應用程式更豐富。
另外,JomStudy如今還有一個關於升學輔導的功能,免費為迷茫學生介紹大專院校的課程。這個功能源自王永勳本身的經驗,他當年還是中五學生的時候,連學院和大學的區別都還搞不清楚,不知道畢業後的路該怎麼走。因此,他希望這個升學輔導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摸索前景,同時通過跟大專院校合作,希望能支撐JomStudy永續經營。

從修讀理科到修讀會計
JomStudy目前還是由他獨自打理,未有計劃成立公司或是聘請全職員工,因為他認為成立公司需要很多資金,包括會有不少的隱形成本。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現在還在就讀大學,擔心一旦創立公司會無暇兼顧學業。
他現時在本地一所私立大學就讀會計系一年級,選擇這個科系對他來說是相當大的冒險,因為他在中學時期其實是個理科生,STPM成績不太理想才使他有了轉換跑道的念頭,幾經思量決定修讀會計。
雖然編程是他現在很需要的一項技能,但他當初沒有打算報讀電腦科學或其他相關科系,因為他認為只要有上進心,就能夠上網自學編程。相對的,如果要成為專業會計師,就不得不上大學修讀會計專業課程,否則無法取得會計專業團體的資格認證。這是為什麼他雖然明知現今有很多知識能夠從網上習得,但他還是選擇進大學讀會計系的原因。
如果要說志願,他說他高中時的志願是當企業家,“不過那時還不懂要做哪個方面的企業家。”而會計作為商業的語言,他認為掌握會計知識能夠幫助他更好管理JomStudy業務,比如教會他怎樣做好財務預算。
不打算為了創業而放棄學業
不久前,財經商業媒體福布斯公佈2021年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王永勳是入選者之一,入圍的領域是消費人科技。
此排行榜又稱福布斯青年領袖榜或福布斯傑出青年榜,旨在表揚活躍於各個領域的青年精英。能夠獲得福布斯肯定,他坦言感到有點意外,猜想能夠獲得福布斯評審垂青,是因為全球都受到疫情衝擊,而JomStudy恰恰能解決學生無法返校上課的燃眉之急。
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這些下載應用程式的平臺,確實可以看見不少使用者給予JomStudy好評,例如指這個應用程式幫助他們有效學習,而且重點是免費使用。為了維持這個平臺的運作,王永勳不排除未來可能會加入廣告,但不管怎樣,他的初衷不變,目標是要讓JomStudy的筆記永遠免費開放使用。
現時他差不多把40%時間用在管理JomStudy,另外花40%時間在學業上,其餘20%是休閒時間,包括兼職教鋼琴。
問他有沒有打算效仿比爾·蓋茨那樣的科技企業家,為了創業而退學?他笑說有想過,但是沒膽去做,畢竟他生長在典型的東方家庭,覺得無論如何都應該要有一個學位作為保障,萬一有什麼事情例如公司倒閉,“就回去當會計師或稽查師也行”,態度相當豁達。
曾在《學海》分享心得
今年3月,他擔任星洲日報《學海》週刊主辦的線上講座主講人,跟中學生講解編碼和電子試算表的基本概念,不吝於分享自學的成果。無論是JomStudy或其他管道,他的理念是要透過分享知識來幫助更多人,畢竟一年多前的他也是受惠於網絡資源還有其他人的無私分享,才學會怎樣創立應用程式。
對於想要用科技創業的年輕人,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勉勵大家勇敢走出舒適圈,應該不斷嘗試不同的事物。
“如果每天呆在舒適圈沒有去嘗試新的東西,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的能力和侷限在哪裡。”他說:“就好像我當初如果沒有離開舒適圈去學編程的話,我想我今天應該就沒有機會在這邊接受訪問。”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新教育】: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