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发布: 9:05am 26/05/2021

挣脱UPSR枷锁,学习更广泛 潜能待开发

作者: 梁慧颖

课堂评估的理念虽然很好,可是一些家长的忧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雪隆某所大型华小的校长受访时坦言,一些老师的确比较马虎,他们没有严谨按照DSKP给学生打分,所以课堂评估的成绩到底能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表现,这位校长语带保留。

学生人数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如果要彻底落实课堂评估,“理想人数是每班只有20到25位学生。”他说,外国能够推行课堂评估,是因为外国班级人数不多,而且通常班上除了有一位老师还有一位助教,他们自然有条件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但本地老师如果要在课堂上评估四十多位学生,“这不是办不到,但肯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ADVERTISEMENT

无论如何,他认为家长不必太担心,因为老师如果要在课堂评估“作弊”还是有难度,校方会抽样检查学生的学习档案,老师必须就自己打的分数给出合理解释。“比如,学生的作文如果才短短3行字,老师却给5分(Band 5),这要怎么解释呢?”

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只有UPSR,忽略了小学其实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东西应该学习,比如品格教育。(本报资料室中心照片)
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只有UPSR,忽略了小学其实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东西应该学习,比如品格教育。(本报资料室中心照片)

无需担忧老师错判

此外,家长如果有疑问,他说家长可以趁家长日的时候询问老师,老师需解释那些Band 1、Band 6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照理说不会有老师刻意乱打分自找麻烦。而且学生在小学6年里不会只遇到同一位老师,“会经过很多手”,因此家长不必担忧小孩会因为某位老师的一时错判而耽误了学习。

对于教育部宣布废除UPSR,这位校长心里是赞同的,因为他觉得UPSR经过这么多年已经遭到扭曲,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只有UPSR,忽略了小学其实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东西应该学习,比如品格教育。而且他觉得小学生还在成长中,将来还有很多潜能待发掘,实在没必要在这个阶段用统一考试的成绩来给他们贴标签。

至于老师群体对废除UPSR的反应,根据他的观察,他觉得赞成废除的老师会比较多一些,毕竟UPSR长久以来对老师也是造成很沉重的压力。“不过我也提醒他们,现在没有UPSR,不代表你可以趁机不用教那么多,大家该做的还是要做。”

现在是废除UPSR的最佳时机吗?

2018年,教总曾发布“华小KSSR课程网上问卷调查”报告,全国共有605所华小(占华小总数46.64%)参与这项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KSSR校本评价会否有效测试学生能力,绝大部分学校(介于77%至85%)回馈表示尚可,但还有待改进,另外有超过半数学校认为,比起UPSR,KSSR校本评估更能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尽管如此,在针对“应否废除UPSR”这道问题上,65%至71%的学校认为UPSR考试应继续保留,惟必须做出改善,例如教育部或教育局不应该以UPSR成绩来评估学校表现和老师的教学素质,以淡化对成绩的重视,减轻老师及学生的压力。

教总这份报告的结语提到:“整体来说,大部分老师认同KSSR的理念,特别是课程比较多元、活泼有趣,而且有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但是,在执行上却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以致无法达标,甚至引起诟病……无论如何,教总认为只要UPSR继续存在,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就无法根除,KSSR所设定的良好目标也无法达致,因此,大家应朝向废除UPSR考试的方向努力,但同时也必须做好全面准备,以确保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

这份报告2018年发布,3年后的今天,全国学校正在经历居家学习潮,如果这时候再做一次相同的问卷调查,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今年4月底,教育部长宣布废除UPSR,赞同的人认为废除得正是时候,因为自从冠病疫情去年暴发以来,全国学生断断续续居家学习,效果如何大家心里有数,此时不废除更待何时?然而也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UPSR虽然有可议之处,可是当大家只能上网课的时候,老师要执行课堂评估非常不容易,如果现在连UPSR这条后路都断绝,会不会落得两头空?

疫情期间课堂评估有难度

在华小执教的陈老师,经过疫情一年多的磨练后,现在对线上教学越来越驾轻就熟,可是她还是很无奈表示:“要在线上给每一位学生评估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不是全部学生有设备可以天天上网课,你很难追踪他们。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虽然有上线,可是他们就是不愿意打开摄像头,你连他们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课都不清楚,也不知道那些作业是不是他们自己做,所以还谈什么评估课堂表现呢?”

陈老师本身其实赞成废除UPSR,也明白目前是非常时期,很多事情必须随机应变。可是她依然很困惑,在当前这种情势,课堂评估到底应该怎么做才算到位?“或者说,在还无法恢复面对面教学之前,课堂评估真的行得通吗?”

另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教育部这时候宣布废除UPSR太过仓促,令很多老师措手不及。不过事实上,KSSR在2011年上路时,教育部就已经要实行课堂评估,“但是因为UPSR的存在,每个人只看到UPSR没看到KSSR,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走出以往的教育模式。严格说起来,我们已经慢了10年,”陈诗蓉说。

家长也需要改变思维

对于废除UPSR,有些过来人会觉得,“我们这些考过UPSR的人,现在还不是好好的吗?为什么UPSR好像突然背负了原罪似的?”对于这点,四眼工作室创办人杨祖排认为,我们不需要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像他本身就是UPSR产物,某种程度上来说,UPSR是行得通的,只不过现在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谷歌这样的大企业,聘请员工时注重的是应征者的个人见地、能力和创意,而不是大学文凭,所以我们的教育和评估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改变。

杨祖排认为,当老师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了UPSR赶课程进度,相对来说就是帮老师松绑,敢于创新的老师更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受访者提供照片)
杨祖排认为,当老师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了UPSR赶课程进度,相对来说就是帮老师松绑,敢于创新的老师更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受访者提供照片)

更能做出高质量教学

杨祖排目前是印尼雅加达一所国际学校的物理老师,他在“UPSR废除后,教育改革该怎么走?”座谈会上提到,这个时代的师资培训,应该着重于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课程设计很重要,不能只有一个标准。以前UPSR,老师赶着把所有课程教完,可是现在当老师不用赶进度,相对来说是帮老师松绑,敢于创新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够做高质量的课程设计。

陈诗蓉: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希望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
陈诗蓉: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希望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

更多沟通尽力做好

除了老师需要改变,家长也需要改变思维,不应该再拿自己小孩的成绩跟其他小孩比较,因为课堂评估的重点不是要在小孩之间做比较,而是要让小孩了解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陈诗蓉说:“家长的焦虑我们能够明白,但是我们的初衷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孩子,希望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

废除UPSR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她说,最艰难的挑战才正要开始,假如我们思维没有改变,教学也没有做出相应变化,我们就会浪费大好时机,而且有可能让统一考试有借尸还魂的机会。

潘永强:如果教育部在实行校本评估时还是很强调分数和排名,教改就不见得能够完全落实。
潘永强:如果教育部在实行校本评估时还是很强调分数和排名,教改就不见得能够完全落实。


运作上不要换汤不换药

潘永强也说,没有UPSR之后,如果教育部在实行校本评估时还是很强调分数和排名,教改就不见得能够完全落实。“即使观念上有了变革,在运作上换汤不换药,包括校本评估项目会不会流于琐碎、流于复杂,这都需要去衡量。”

可以预见的是,教育改革必然会有一段阵痛期,不可能因为废除UPSR就一步到位,前方肯定还要很多挑战。现在缅怀UPSR也没有用,套用陈诗蓉一句话——“现在破釜沉舟,既然没有退路,我想我们只能够全力以赴。”

延伸阅读:

UPSR废除后,更艰难的挑战才要开始

更多文章:

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JomStudy创办人王永勋:愿做升学明灯

代间学习老幼共学,跨世代破冰互補

王伟俊奋力为儿时的疑问找答案,纳米能源驱动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08am 26/03/2025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鬼仔巷的马赛克雕塑,是陈厚玏的作品。(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这是陈厚玏在意大利旅行,收集到的彩色碎片。
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一箱箱的陶瓷碎片,陈厚玏认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每个碗碟碎片,都有独特的花纹,拼凑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一系列由青花瓷碎片雕塑的艺术品,将在5月开放给大众观赏。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在陈厚玏的创作中处处可见大象的身影。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陈厚玏使用回收的木板和纸张做调色盘。
陈厚玏正在示范切割陶瓷碎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2003年,登嘉楼附近海域发现船只“万历号”,船上有大量明代万历时期制瓷风格的瓷器,陈厚玏收集了船里破碎的青花瓷,成为创作材料。
她保留长在青花瓷上的珊瑚,别具一格。
由于浸泡在海底时间过长,一些花纹早已模糊。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3 Graces of Malaysia》(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在马赛克艺术中,陈厚玏加入濒危的马来亚虎形象,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左边为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右为陈厚玏,两人在画展上认识。
经过的社区居民,时不时会被壁画吸引。在社区散播美,也是陈厚玏的最终目的。(图:受访者提供)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