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拿督慕斯達法夫仄(Mustafa Fuzer Nawi)卸下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指揮和音樂總監之職。不過他退而不休,仍是國家“音樂藝術天才計劃”(GENIUS Seni Muzik)的音樂總監,持續培育未來的音樂家。
報道:本刊 白慧琪
圖:取自國家交響樂團、音樂藝術天才計劃臉書專頁
ADVERTISEMENT
從食堂小販的兒子到國家交響樂團指揮
時光回到70年代,這個食堂小販的兒子開始學小提琴,啟蒙老師是我國著名音樂琴家阿都法塔卡林(Abdul Fatah Karim)。爾後出國留學,音樂路上受過什麼教誨,現在全都回饋給新一代音樂學子。
“更重要的是,至少教會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慕斯達法夫仄說。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慕斯達法夫仄謙虛說,不只是他,和他一樣在吉隆坡文化中心(Taman Budaya)開蒙,領取國家獎學金出國深造的同儕,回國後都獻身於音樂。“我們大部分人都教琴和演奏,推廣音樂,發掘新一代人才。其實對音樂人來說,這樣的生涯道路很普遍啦。”
11歲時,一家人從怡保遷居到首都,父母在文化中心的食堂做生意。兄弟姐妹在那裡幫忙捧餐,替當時最棒的音樂家、表演者、皮影戲師傅、瑪蓉舞者遞送咖啡烏、拉茶、椰漿飯。慕斯達法夫仄閒來無事就玩玩樂器,13歲時,被阿都法塔卡林相中。“我也沒多想,被問到要不要學小提琴,我當然說好啊!”
不只他,耳濡目染下,兄弟姐妹各個才華洋溢。姐姐法烏滋雅(Fauziah Nawi)成為涉足戲劇、歌唱、舞蹈、廣播的全方位藝人;哥哥培茲(Poizi Nawi)是馬來武術師傅;弟弟納斯然(Nasran Nawi)是大提琴家,去年接過國家交響樂團指揮棒。
少時在文化中心,慕斯達法夫仄隨時都能觀賞傳統或現代的劇場、舞蹈、音樂演出。不過,對他而言,更重要的薰陶是聽藝術家談藝術,聊人生。“藝術家們其實都很文靜,但是一開口,話題總圍繞藝術、人生,談顏色、空氣、水,充滿哲學和智慧。”
音樂家除了練琴演奏,更要懂得欣賞周遭的藝術
開蒙晚,深造也晚,慕斯達法夫仄到德國留學時已經26歲,同學都是十七八歲的高中畢業生。他的技巧、基本功底子不夠硬,老師亞托克(Oscar Yatco)不繞圈子,當面直言,“就算你每天練10小時也很難了,慕斯達法,我就教你怎麼做人吧!”
做人?他愣住,一時不明白。爾後,除了學琴,老師帶他去博物館,學習欣賞藝術、繪畫,去書展培養閱讀習慣,去歌劇院、音樂廳觀賞音樂會,還常常邀他到家裡做客吃飯。“他是透過藝術欣賞,教我怎麼成為更好的人,這恰恰是馬來西亞最缺乏的。”
慕斯達法夫仄畢業回國後加入國家交響樂團,1993年成為樂團首席,1999年出任指揮直到2020年退休,大半輩子在樂團基地——國家文化宮(Istana Budaya)度過。每年大學音樂系學生到樂團實習參訪,身為指揮兼音樂總監,他給年輕樂手的功課是參觀隔壁的國家藝術中心(National Art Gallery)。
“有些學生甚至不知道國家藝術中心就在隔壁啊!”慕斯達法提高聲量說,音樂家不能不理解畫作,不能不上博物館,不認識花草樹木,不觀察空氣、河流、海洋、森林,“這些都是‘感受’啊!”
感受生活周遭所有人事物,就是學做人的功課。他帶學生認識馬來西亞藝術家的作品,瞭解色彩、燈光、美術史、畫作裡的律動,“如果不懂得律動,又怎能成為真正的音樂家呢?”他還說,很多偉大的音樂家精通哲學、藝術、宗教,是這些知識讓他們更富有創意。
同樣的,指導“音樂藝術天才計劃”6至18歲的學生,他也準備很多練琴以外的活動,如參觀提琴製作、藝術欣賞等。
“天才計劃”不僅僅提供音樂養分
“天才計劃”前稱國家學前教育計劃(PERMATA),2010年由時任首相夫人羅斯瑪創立,慕斯達法自當時受委出任音樂藝術領域的音樂總監,至今邁入11年。計劃目的不外乎“培育國家未來音樂家”,但執行起來不單隻有教育和音樂那麼簡單。
“我也當過學生,參與過樂團,當過樂團首席、指揮、音樂總監,我在過程中慢慢進化,所以也知道孩子、家長、民眾、贊助商等相關人物需要什麼。”簡而言之,慕斯達法認為最重要的是長遠計劃。
他認為短期計劃永遠不會成功,往往第二年找不到贊助,沒錢活動就辦不下去,沒有場地和設備相等於扼殺活動。“參與的人很沮喪,孩子們會覺得這是hangat-hangat tahi ayam(三分鐘熱度)或melepaskan batu di tangga(只聞樓梯響)。”
然而,長期計劃意味短期內看不到成果,很多人因此不相信慕斯達法夫仄的方法能奏效。他把培養音樂家比喻成培養奧運選手或世界盃足球員,相信音樂教育也需要科學思維。除了才華,用什麼訓練方式、練習多久、抗壓能力、體能訓練等等都是科學,絕不是盲目練琴那麼簡單,一切都需要計劃。在“天才計劃”,慕斯達法夫仄灌輸這種觀念給學生和家長,“玩音樂當然要開心,但認真起來,也是得付出很多努力和犧牲。”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最後都想成為音樂家,他希望他們就算成為繪測師、醫生、律師或老師,都能繼續享受音樂,更重要的是成為更好的人。在他眼裡,“天才計劃”提供了很多音樂以外的養分。
學員每週都很期待練團,因為可以認識校外朋友,與不同年齡層的朋友相聚,高年級樂手不會瞧不起低年級的。在樂團裡,每個人在彩排或表演時都想表現最好一面,是以要有充分準備。每個人必須要把自己當作領袖,為自己和樂器部負責,琴藝精進才能和其他樂手配合,融入整個樂團,進而培養責任感和時時準備的意識。他舉例紐約市的奧菲斯室內樂團(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沒有指揮,每個人都要擔起領導責任。
樂團也強調謙卑。有時家長很生氣指揮怎麼把孩子安排在後排,慕斯達法夫仄說,那是他的訓練方法。讓程度較好的和較差的坐在一起是因為他有能力輔佐,同時學習謙卑。他相信這些經驗都有助於學員成為更負責任的人,未來就算不繼續音樂路,也能在各自領域發光。
想在各城鎮成立甘榜樂團,靜待音樂種子遍地開花
算起來,慕斯達法夫仄大半生都傾力於國家交響樂團和天才計劃。兩者對象不同,帶領方式也不一樣,但他自認論經驗,足以勝任。“如果你覺得我不夠,那我鼓勵你出國探索,去新加坡、臺灣、香港、德國都好。”
他的年少時光,資源匱乏,買一張唱片得要到店裡訂購,等候1個月左右才能取貨。他的第一張黑膠唱片是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至今還收藏著。學生聽他的經歷,還以為是侏羅紀時代。
隨國家發展,經濟好轉,人們除了車子、房子等基本物質需求,也開始尋求精神滿足。人們開始欣賞藝術、聽音樂,隨消費力提升,表演藝術更能生存。選擇多了,人們變得更挑剔,藝術表演也不能只是半桶水。這理應是社會文化素養整體提升的理想狀態。
雖然整體情況比少時好多了,慕斯達法夫仄認為發展文化、藝術的資源仍遠遠不足,仍需政府注資發展更多活動與課程。他期望,有朝一日馬來西亞的縣市鄉鎮都能有個小小樂團。
“我們有那麼多民眾會堂,有沒有辦音樂活動?或者有沒有適合孩子們的文化活動?”他再掐指算算,自己一年有20名學生畢業,他的圈子粗略算算20人,若每人每年都有20名學生畢業,一年400名音樂學生畢業後能去哪裡、做什麼?
他直言,很多學生畢業後只能轉換跑道,因為沒有音樂相關的工作機會。放眼我國只有幾個職業樂團,國家交響樂團、國營電視臺樂團、馬來西亞愛樂樂團(MPO)和吉隆坡市樂團都沒有空缺,不像歐洲國家還有很多縣市級別的樂團。
他相信,很多學校都有軍銅樂隊或管樂團,只要加入絃樂就能組合成交響樂團。“我真想和國家文化藝術局合作,在各個鄉鎮創造這樣的環境,成立甘榜樂團(kampung orchestra)。”
老調重彈,馬來西亞缺乏音樂平臺、基礎設施和場地,所有發展建設還不成熟,音樂人的機會不多,“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過,他沒那麼灰心氣餒。幾年前,有個年輕人在音樂會結束後找他攀談,“我是因為您才成為大提琴手的。”原來,那個年輕人是10年前一場音樂會的觀眾,看了他的指揮演出,更堅定朝音樂路前行。他相信音樂種子已經慢慢散播,靜待發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