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12:00am 31/05/2021

【抗疫最前線/01】在ICU,生死是一場博弈

作者: 本刊 叶洢颖;摄影:本报 陈世伟
截至5月22日,巴生中央医院(HTAR)的ICU床位使用率达到117%,病床不足,以至于他们只能将普通病房改作ICU用途。(图片来自:卫生部官方脸书)
截至5月22日,巴生中央醫院(HTAR)的ICU床位使用率達到117%,病床不足,以至於他們只能將普通病房改作ICU用途。(圖片來自:衛生部官方臉書)


“三年零八個月”、“八年抗戰”、“七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每當翻開歷史書看見這些字眼時,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一個名詞,就算在觀賞有關題材的影視劇,也只會感嘆戰爭很快就要結束,片中人如果能再堅持堅持就好。

ADVERTISEMENT

直到2019冠狀病毒病來襲,我們身處在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中,沒有哪本書哪個人能告訴我們這場戰爭的期限,何時才是盡頭,在一次又一次數字回落,光明在即的時候,數字忽然暴漲,希望的小小火苗瞬間被冬天的雪水澆滅,然後迅速封凍。

於是,這才真正地體會到當時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們那種無望。

身在大後方的我們,尚且如此沮喪,那麼從2020年就開始在前面奮戰的前線人員,又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在申請約訪雙溪毛糯醫院之時,每日新增病例曾一度降到八百多宗,加上開始施打疫苗,當下心生欣慰,覺得昏暗的天空出現一線曙光。

萬萬沒料到的是,就在專訪前一週,每日新增病例突然飆升至二千多宗,逼近3000宗,像是哪裡吹來一朵巨大的烏雲恰恰遮住那一抹微弱的光芒,眼前還是一片漆黑。耳邊傳來救護車“嗚嗚嗚”的鳴笛聲好像又比之前頻繁,無論是白天還是夜裡,總能聽到這種令人不由自主恐慌的聲響。

雙溪毛糯醫院既是主要的戰場,此時此刻應該兵荒馬亂吧?我想。

然而,“安靜”卻是我對週一上午雙溪毛糯醫院的唯一形容詞。與在網上看到許多國外疫情緊張、醫院大堂擠滿人、醫護人員熙來攘往的畫面不同,這裡太安靜。

通往病房的走廊已經被鐵柵攔起,我跟著醫院公關部工作人員的腳步,穿過一條又一條空蕩蕩的走廊,見到的人屈指可數,說話聲音稍微大點,彷彿都能聽到回聲。

一直到在深切治療部(ICU)奮戰的黃嘉誠醫生穿著一身便服,戴著口罩都遮掩不住的倦容出現在我面前,因長時間戴個人防護設備(PPE)導致眉額間的肌膚泛紅,這才能令我深刻地感受到平靜表面下的波濤洶湧。

“我今天差點忘記(專訪),”黃嘉誠言語透著疲憊,“整個雪蘭莪(疫情)已經很糟糕(in a mess)。太嚴重,太嚴重。”

此時,他的手機鈴聲響起,才剛開始的專訪被稍稍打斷,原來那是來自雪州ICU主管查問現況的來電。

去年3月,出於50歲以上的人群是高風險群體的考量,黃嘉誠等一眾年輕力壯的醫生成為前線主力,他本人亦是全國擁有最多床位的加護病房負責人。

ICU床位宣告满员,双溪毛糯医院挪出部分急诊部改成临时ICU。(图片来自:卫生部官方脸书)
ICU床位宣告滿員,雙溪毛糯醫院挪出部分急診部改成臨時ICU。(圖片來自:衛生部官方臉書)

加護病房爆滿,醫護人員接力抗戰

雙溪毛糯醫院的ICU病房基於目前有限的人力資源,已增至70張病床,但如今已宣告滿員,有的原本應該要住進ICU的患者,也只能安排在普通病房接受治療。

他是統籌和調配ICU病床的負責人,一旦其他政府醫院的ICU有空缺,便立即將情況較穩定的患者轉移。“因為他們在普通病房沒法得到專門的照護,他們需要一直被看著,一旦氧氣過低,心臟就會停掉。”

“在ICU裡,理論上應該1名護士照看1名患者,但是疫情期間,1名護士就要兼顧2名患者。”

疫情也改變了他的工作方式,比如PPE再也不離身。“以前我們可以不穿PPE就進ICU查看病人的情況,現在很辛苦,因為要長時間穿著PPE待在裡面。出來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傷口,口鼻也很乾。”

“有時候PPE會面臨有限或短缺的問題,不能一直穿進穿出以節省PPE。”

所幸的是,相比起國外疫情更為嚴重的地方,醫護人員為了減少替換PPE而選擇穿戴成人紙尿褲的窘境,我國的情況要好很多。而且工作時間上的安排也比較合理,基本是輪班制,每日工作時間從早上8時至下午3時左右就能等來下一班醫護人員接力。

“我們有待命機制(on call system),基本上是24小時on call,但我們不能穿著PPE在裡面待那麼久,因為很辛苦。曾試過一個同事穿著PPE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才出來,超過10小時。”

這樣沒日沒夜的忙碌,一直持續到2020年的6月至8月,新增病例下降後,他們方得喘息空間,休假一段時間。只是好景不長,11月又開始反彈,他們再次陷入“抗戰”的狀態。

“什麼時候會完?我真的不知道。2020年3月我來完成我最後的深切治療培訓,6月時病例下降,我還以為已經過去了(Over come),可是一波接一波,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

“希望每個人打了疫苗,能讓傳播率變低一點。我只是害怕病毒會有很多變異。”

黄嘉诚坦言,去年第一次落实的行动管制令(MCO)给他们帮了大忙,争取了时间。
黃嘉誠坦言,去年第一次落實的行動管制令(MCO)給他們幫了大忙,爭取了時間。

當搶救無效果,最難言是“放手”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在前線的黃嘉誠儘量減少回父母家的機會,儘管他非常掛心有腎病且中過風的年邁父親。“像他這樣的人群,一旦確診了大多數死路一條。我跟爸爸說如果你確診了,進了ICU,我是不會幫你上機器了,因為我不想你辛苦。”他輕皺著眉,語氣聽上去有些許哀傷,卻說出最理性的話。

“因為我看太多這種情況的病人,即使上了機器,也只能延長一段時間就走了。”他無奈地說,我國的國民彷彿已經放棄了,出入沒有遵守SOP、近距離接觸等等。“現在又一波疫情到來,進入ICU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尤其是肥胖的人,進來的有120kg或130kg的。”

“這體型的患者,需要吸氧時往往需要10位以上的護士幫忙翻身。”

他說,疫情至今,醫院完全禁止病人家屬前來探訪,可是家屬的支持對重症患者來說尤為重要。“你可以想像年邁的患者已經病危,見不到人,只看到穿得像太空人的我們,他們會被嚇到。所以我後來就讓他們跟家屬視頻連線,以便他們能振作,繼續(和病毒)作戰贏得戰爭。”

除了給患者施救,他們每天都會與患者家屬對話彙報病情進展,而最難說出口的永遠是勸服病危患者的家屬放手(Let Go)。

“對於那些病況已經很差的患者,我們會告訴家屬其實不該再嘗試過多的施救,因為這會令患者非常痛苦。藥物可以續命,但我們並非每次都能戰勝病毒,我們要確保患者的利益。這些很難通過電話說明的。”

可是若設身處地代入,“放棄”摯愛的家人談何容易?特別是沒有親眼目睹的情況下,一般人都難以接受。因此,黃嘉誠和其團隊才會每日彙報病情,親自和家屬講解,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以防最壞的一步到來。

“在經過兩三週的治療,如果患者已經器官衰竭,又或者離開了ICU,生活已經沒有質量可言等等,我們會勸說家屬。其實大多數人會接受的,只有小部分的人不願意放手,也許是出於內疚。”

這是因為他們就是傳染病毒給至親的“罪魁禍首”,所以他們無法放手。

“這種溝通技巧是很困難,我也是通過這次疫情才學會。”

要增加ICU病床不仅仅是加一张床那么简单,还有各色仪器以及人力资源。(图片来自:卫生部官方脸书)
要增加ICU病床不僅僅是加一張床那麼簡單,還有各色儀器以及人力資源。(圖片來自:衛生部官方臉書)
黄嘉诚观察到,这一波疫情里进入ICU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肥胖的人,进来的有120kg或130kg的,需要吸氧时往往需要10位以上的护士帮忙翻身。(图片来自:卫生部官方脸书)
黃嘉誠觀察到,這一波疫情裡進入ICU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尤其是肥胖的人,進來的有120kg或130kg的,需要吸氧時往往需要10位以上的護士幫忙翻身。(圖片來自:衛生部官方臉書)


當醫療資源匱乏,醫生就要選擇

黃嘉誠透露,目前ICU的死亡率介於17%至20%,即每5名患者便有1人死亡,但當確診人數節節攀升,患者蜂擁而至時,死亡率預料將會翻倍。

“一來是不及救治,二來是床位不夠,然後醫生就要面臨選擇。”

在醫療資源匱乏時,醫生面前分別有一名80歲的患者和一名30歲的患者,考慮到年輕患者還有更長遠的路可以走,僅有的醫療資源肯定會傾向後者,這種殘酷的選擇,我們稱之為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

“這真的很不容易。我們要過得了自己的良心,在疫情期間,我們必須要有原則和規範(protocol),否則會被質疑。”

他坦言,在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他就做過“選擇”。在那段時間,有288人入住ICU,平均每日有10人進入ICU,而在疫情之前,即便是最繁忙的大醫院,一日也不過有5至6名重症患者,這意味著ICU的患者已經翻倍。

“其實普通病房的醫生也在選擇,比如一些患者已經是癌症末期,又或者年事已高,無法走動的,一般也不會推薦進來ICU,讓他們好好度過最後的時光。”

“每日見慣生死後,會麻木嗎?”我問。

“這是ICU的一部分,我會盡我所能,儘量救治更多的人。如果救不到那些年輕的患者,我會難過。”於是,他通過運動、鍛鍊舒緩日漸增加的精神壓力和身體疲勞,同時也跟其他同事打氣加油。

“謝謝你。”

採訪結束後,在黃嘉誠準備重回戰場之前,我說。除了由衷的一句“謝謝”,我已經找不到哪些詞彙承載他們所付出的重量,這些看似固若金湯之人,其實不過也是血肉之身,希望他們的付出不會被辜負,不會白費。

更多文字報道:

【抗疫最前線/01】在ICU,生死是一場博弈

【抗疫最前線/02】在法醫部,告別是如此的沉重

【抗疫最前線/03】在化驗室,沒日沒夜篩檢揪病毒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