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时,有没有过什么梦想?”66岁的柯牧原听了之后,思绪恍如回到17岁那年,因缘巧合下踏入了文艺世界,参与话剧、朗诵、合唱团。这些美好回忆至今依然鲜明难忘。他笑笑地说,原本梦想当一位歌手,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地被命运安排,成为一位舞台剧导演。不过,老天还是有送了他一份奖赏,让他与女儿有幸参与了本地电视台的歌唱节目,也算圆了年轻时的梦想。
报道:本刊 林德成
照片: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柯牧原年纪轻轻便辍学出来社会工作,17岁从吉打州双溪大年到槟城发展,曾担任咖啡店学徒、裁缝学徒、建筑工人,更多是微薄收入的散工。目前则在登嘉楼从事裁缝业。
究竟如何与文艺结缘?得从小时候的兴趣说起,他爱看歌台和街戏,即人们所熟悉的粤剧、潮剧、福建戏表演。六七十年代,街戏表演在双溪大年很盛行。以往民间酬谢神恩,必定有传统戏班演出,后期才加入歌台或歌剧团表演。他说,除了酬神戏,为期一两个月的游乐场也会有歌唱节目。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从小到现在,他很喜欢这类的舞台表演艺术,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或许那个年代容不下梦想,纵使骨子里喜欢街戏,生活考验却令他搁下这份兴趣。前往槟城工作后,他喜欢上文艺表演,积极参与当地文艺团体,比如槟城小贩联合会歌咏团和话剧团、槟城音乐协会的合唱团。
七八十年代,槟城文艺团体处于发展阶段,当地会馆、乡团、校友会为了凝聚和联系会员的感情,底下设立了很多康乐组,尤其是合唱团。据柯牧原回忆,怡保、吉隆坡和新加坡的合唱团来过槟城演出。当时就有知名的吉隆坡人镜慈善白话剧社合唱团、新加坡李豪合唱团。
此外,在1971年,马来西亚半岛曾发生一场罕见大水灾,香港银星艺术团(当年由长城、凤凰和新联电影公司组成)受邀来马赈灾义演,呈献了歌唱、舞蹈和小品表演,无形中也令很多民众喜欢上文娱活动,带动了本地艺术团体发展。
年少时的文艺熏陶
年少的他很快对歌唱产生兴趣,开始找老师学习歌唱技巧。“大多数是文艺歌曲,以中国民歌为主,比如〈草原之夜〉、〈敖包相会〉等。”柯牧原早上打工,晚上和周末才抽空学唱。然而,碍于居住宿舍,不能随意张口练声。为了实践所学的歌唱技巧,他差不多每天到歌咏团的会所报到。“我那个时候的想法是,希望成为独唱歌手或领唱者。”他笑道。
当时每个月工作收入约两三百令吉,大部分钱都寄回家,剩余的开销能省则省。即使如此,他还是不忘每个星期泡电影院,滋养他看电影的乐趣。“那个时候戏院分成楼上和楼下,楼下前面的位置是一张戏票40仙,中间位子是65仙,后排要价1令吉,如果是楼上位置则是1.20令吉。”
二十多岁时,他决定到新加坡工作,并参与了“实践艺术学院”短期课程,学习短歌创作,以及加入“海洋文艺社”,从中接触到戏剧表演,启发了他对戏剧表演的热忱和爱好。“我一直都很喜欢看舞台演出、电影、歌唱、舞蹈。回来这里工作以后,我也一直有来往新加坡观看戏剧演出,当作取经。”
投身戏剧,创立剧团,推动剧运
“我在新加坡参与很多文艺活动,学习如何有系统地策划话剧活动。回到槟城,我那时25岁,第一次当导演,排演了一部话剧,是新加坡剧作家林晨的作品《不能再走这条路》。后来,我连续拍了另两部作品,同样是采用新加坡剧作家韩劳达的作品《悬赏五百元》和《五比零》。
”那个时期,柯牧原的作品受到热烈反应。排演舞台剧所得到的满足感,令他不断投入心力去呈献一场又一场精湛演出。
当他变成戏剧导演的角色后,逐渐放弃歌唱兴趣,然而内心依然为歌唱保留了一个位置。“其实我当年排演戏剧后,感觉是欲罢不能。”另一方面,戏剧演出引起民间关注,民众愿意前来观赏,无形中鼓舞他继续呈献更多作品。
“可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喜好,加上所获得的掌声和成就,仿佛得到了一种认可。”
那个时期很少看到有团体独立公演戏剧,较多时候以小品形式出现,穿插在民间社团筹办的文娱活动之间。进入八十年代初,柯牧原与其中一个团友徐墨龙共同成立了“槟城青年艺术剧团”,以推动槟城的剧运发展。当时该剧团曾到过北海、亚罗士打、大山脚、怡保、吉隆坡等地方呈献,不管规模大小,至少做过一百场演出。
提到剧运,北马第一届槟威中学生戏剧比赛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该比赛将中文剧场带进校园,后来演变成北马中学戏剧比赛,成为一项全国赛事。无疑也间接为本地戏剧界培养年轻人才。“这个比赛培养了很多戏剧工作者和爱好者。在90年代,槟城中文戏剧可说在高度发展。毕业生到海外留学,汲取当地的表演艺术知识,逐渐将手法变得更专业和娴熟;新生代走出校外也组织剧团,促使中文剧场的发展变得更成熟。在那个时候,我也渐渐退出戏剧演出。”
56岁重拾歌唱梦,与女儿参加《好声Family》
一代新人出现以后,柯牧原终于卸下剧团重担。在“谢幕”以前,柯牧原已经是青年艺术剧团的艺术总监,执导了多部重量级作品,比如台湾剧作家金士杰的《荷珠新配》、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及新加坡剧作家郭宝昆的《老九》。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推销员之死》,从揣摩剧本、制作舞台道具、搭场景、直到安排演员排练,用了一年时间筹备。他还执导过一部大型的古装剧《风雪夜归人》。为了契合民初时期的故事背景,还特别订做所有演员的服装,力求完美的呈现效果。
卸任以后,他工作越来越繁忙,一心为家庭拼搏,确保他们温饱。直到50岁,生活趋向稳定后,他才重新找回歌唱兴趣。“这个时候我反而去学流行歌曲,间中也有参加比赛,不过年数比较大了,没再磨练歌唱技巧。”接近耳顺之年时,公司安排他到登嘉楼掌管裁缝店分行。同样地,他加入了当地的乐龄局歌咏团,甚至被推荐成为歌咏队的歌唱老师。
柯牧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国外工作,小女儿反而继承他歌唱基因,从事歌唱教学。“我小女儿稍鸣可能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我影响,从事歌唱教学长达15年。去年恰好八度空间有举办《好声Family》,她和自己的女儿参与这个比赛。第二季比赛时,我和太太受到鼓励,一起报名参加比赛。我和女儿搭档,我太太就和孙女。这个歌唱活动算是给了我们很大惊喜,活到这把年纪,首次踏进录影棚、录音室,圆了年轻时的梦想。”
如果重新选择,会不会以歌唱表演为主?他笑说,心里非常矛盾,也难以回答。“毕竟人生没有得彩排,只有一次,好像演戏一样。”
后记:你的心态,决定你的年龄
未来是科技生活,如果拒绝学习科技,最后会被社会隔绝。这几年,政府、非营利团体和企业鼓励银发族踊跃学习科技产品,让科技融入生活。我倒想起了日本有一位“银发科技教母”若宫正子(Masako Wakamiya)。
今年85岁的她原本是一名银行职员,60岁退休以后,不为自己设限,一直为学习新知识,融入社会和活用科技产品去创造有趣的生活体验。在2014年,她登上东京TEDxTokyo舞台讲述自己与科技相遇的故事。3年之后,她用了6个月时间自学编程,推出了一个名为“Hinadan”的应用程式,一个以日本女儿节为主题的小游戏。
最后,是心态决定了身体的年龄,只要有动力和热诚,谁说银发族不能燃烧生命去追梦呢?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