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冠病疫情暴發以來,我們多了很多對著屏幕說話、發表和演講的機會,而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線上演講和線下演講的感覺很不一樣,即使是受過口才訓練的人,也必須先調適心態和多花一些心思,才能夠適應對著屏幕說話。
到底線上演講和線下演講有何區別?我們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習慣能夠幫助我們訓練口才?以及最根本的問題——口才真的可以訓練嗎?
ADVERTISEMENT
青運口才圈1987年成立,號稱馬來西亞第一個以華語為媒介語的專業口才訓練團體,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從當初的不善言辭,變成現在無論線上線下都能侃侃而談。
口才到底如何訓練?且聽青運中央口才訓練局主任鄧文龍、馬來西亞講師協會(MSA)認證講師鄭文達,還有青運口才圈四星級講師尤薇妮分享他們的經驗,尤其最近這一年他們從線下轉戰線上所經歷的變化。
線上演講和線下演講的區別?
鄧文龍:剛開始我覺得線上演講好像很簡單,因為演講無非就是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去引起別人的共鳴,但很快的我發現觀眾的反應不太一樣,因為平時在線下的時候,講得好會有掌聲、會有歡呼聲、會有共鳴,觀眾會起鬨、點頭或給予微笑,可是當來到線上,講了好久怎麼大家還那麼安靜呢?
在線上,你無法看完所有觀眾的表情,所以一開始會比較吃力,你必須跟觀眾多連結、多互動,不能只有自己在講。
尤薇妮:剛開始轉到線上的時候我們都很不習慣,因為我們習慣接觸人群,臺下有1000人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問題。可是現在讓我對著熒幕,看起來好像很多人,實際上有多少人我不知道,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從熒幕上看到的都是字母(觀眾的名字縮寫),過程缺乏互動。互動其實會影響表現,像我以前是人來瘋,人越多、反應越熱烈,我就會越講越投入。如果現場反應不好,我就會容易受影響。
去年3月我也在觀望,以為疫情會很快過去,怎知道會持續那麼長時間,所以我開始摸索怎樣做好線上演講。去年我嘗試了一百多場,今年也不少,我覺得線上和線下的區別除了是互動沒有那麼直接之外,線路穩不穩定也是一個因素,比如我講完了一句話,對方可能過了兩三秒才聽完,感覺好像錯失了什麼。
另外,觀眾在線上會很容易受到干擾。換作以前在現場,他們會放下所有事情專心聆聽,可是在線上,他們有可能會被身邊的瑣碎事務所影響,比如一邊看電腦一邊看手機。我們做主講的,要很好地調適自己的心理。不管觀眾反應如何,自己都要講得很興奮。
鄭文達:如今我們看到的很多線上分享,比如網紅直播帶貨,好像都非得要古靈精怪才能夠吸引人,而且越奇葩越好。無論如何,在線上不管是做分享、培訓或開會,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本身必須很熱誠,越熱誠便越能吸引別人認真聆聽,同時所分享的內容也很重要,就算一個人性格木訥,但只要他言之有物,我們都會認真去聆聽。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那就是儘量表現得自然,像聊天那樣放鬆。越自然的話,自己輕鬆,觀眾也輕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有什麼小技巧可以讓線上氣氛更活絡?
鄧文龍:主講人可以好好利用線上平臺的功能,比如Zoom有一個功能是讓觀眾投票的,主講人若懂得好好利用便能夠增加跟觀眾的互動。另外,主講人也可以視情況讓觀眾發言,好讓觀眾有更多參與感。
尤薇妮:經歷了這麼多場後,我覺得如果有另一個人,比如主持人或搭檔跟你互動會更棒,這總比一個人單獨講30分鐘來得好。如果有搭檔唱雙簧,效果可能會事半功倍。
鄭文達:在臺上演講時,我們很注重跟觀眾的眼神交流,我覺得我們在線上也一樣,應該多看屏幕和鏡頭,不能一直低頭不懂望向哪裡。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幕後控場一定要做好,比如控制雜音,不能讓雜音干擾主講者和觀眾。
鄧文龍:很多人在線上做分享的時候會用PPT(PowerPoint簡報),但PPT其實只是一個輔助,不是重點。如果演講者把觀眾的焦點都引向PPT,觀眾可能都不必聽了,演講也就註定失敗。演講者應該做的是把自己變成焦點,要讓觀眾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像薇妮有一招我覺得很棒,她常把PPT放作她的背景,所以觀眾的焦點還是以她為主。
另外,如果有分段,我覺得效果會更好。所謂分段是指我講了一段之後,讓觀眾來互動或表現一下,然後我才繼續講,確定大家都能跟上進度。
尤薇妮:有些主講者的PPT準備得非常好,可是他們一直照著稿念,使到觀眾都不想聽了。所以PPT只是一種輔助,不能代替主講者,除非主講者很害怕面對群眾,他才用PPT來轉移觀眾的注意力。
會參加口才訓練班的人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小時候都不太善於表達自己,一直到長大後明白口才很重要,所以才鼓起勇氣參加訓練班。鄧文龍和其他兩人從前也是這樣,當時他們應該萬萬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別人的導師。
為什麼會加入口才圈?
鄧文龍:我以前講話口吃,常因為說話不清晰而鬧笑話,所以漸漸的就變成少說話,在人群裡顯得安靜又被動,但其實我很羨慕那些能夠在舞臺上主持、演講和唱歌的朋友,心裡知道自己是很渴望被看見的。
鄭文達:小時候,我姐姐說我是“siham嘴(蚶嘴)”,就是不太愛講話。加入口才圈後,我一開始還是很木訥,常常站起來沒講幾句話就坐下來。經過一番磨練後,口才對我在社交和工作方面有很大幫助,尤其在事業上我需要帶領團隊,無論是激勵員工或做簡報都需要言簡意賅,口才訓練在這方面真的幫助我很多。
尤薇妮:我以前小時候也是很安靜,安靜得有人說我好像啞巴。我會參加口才班是因為我覺得我有這個需要,因為在這之前我接觸了團康,團康的帶動唱對我來講沒有問題,可是當需要說話時,我就覺得我很欠缺這方面的能力。
加入青運後,我先活躍於支會的活動,第一次上臺致辭時我的眼睛一直盯著講稿,連頭也不敢抬起來,如今重看當時的照片真覺得慘不忍睹。再來我姐姐是播報員,我受她們影響,很羨慕她們的口條,所以當檳城開辦口才訓練班我便去參加。那時是1995年,剛考完STPM,之後有次參加回校日活動,我是主持人,臺下師長都很驚訝,說“這是當年的薇妮嗎?”
訓練口才的方式?
鄧文龍:我們的訓練模式是互相學習。可能有些人覺得學習就是應該學理論和抄滿滿的筆記,但是在口才圈,我們鼓勵大家爭取上舞臺做分享,也就是所謂的實戰經驗,你必須親自站上舞臺開口說話,然後從別人的評語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加強。
訓練基本上有幾個不同環節,首先有一個朗讀環節,重點是訓練聲音表現的方式,例如聲音該如何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另外有個環節叫“縱橫談”,是給你一個題目,比如“外國月亮比較圓還是本地月亮比較圓”,然後要我們立刻發表看法,訓練我們即興表達的能力。
尤薇妮:成功無捷徑,今天能夠站在臺上侃侃而談,大家可能覺得好像很簡單,但我們之前真的一步一腳印,每個腳印都是經歷過無數次的練習再練習才得來的。我當初剛加入的時候,我的聲音是沒有力量的,這是我最弱的一點,需要一步一步地克服。訓練時,有很多人在旁邊看,他們會給你評語,告訴你哪裡需要加強。
鄭文達:我們要上臺是需要爭取的,這讓我們學會主動。訓練內容基本上實戰佔70%,理論只佔30%,大部分時間都是要我們站上臺去自己體會。
我最大的感觸是,我第一次比賽十強不入,第二次比賽也同樣進不了十強,到了第三次參賽我突然就得到冠軍,因為那一年我在公司做培訓,大概講了200場。所以,“熟能生巧”這句話是真的,我們需要不斷練習才會越講越順暢。
有沒有難忘的魔鬼訓練情節?
鄧文龍:的確有魔鬼訓練,所謂魔鬼訓練就是學兄學姐把我們帶到公共場所,要我們對著陌生群眾開口講話。我記得當時我們被帶到吉隆坡富都的為食街,老實說我覺得很尷尬,演講時還停頓了許久,但我認為這種訓練很有效,幫助我克服面對群眾的恐懼,哪怕很多奇怪的眼神望著我,我也必須投入地演講。
尤薇妮:我的魔鬼訓練發生在吉隆坡,當時來自總會的學兄來找我,把我帶到他們的辦公室對著一群陌生人演講。還有一次是在酒店大廳,來來往往的人都穿著很正式的服裝,我們就在電梯口演講。這種訓練會讓我們覺得舞臺其實沒什麼可怕,是訓練我們膽量的很好方式。
如何摸索出個人風格?
鄧文龍:起初我都是透過模仿來讓自己有所提升,比如我會觀察講師如何用手勢來加強效果,或是觀察一些比較感性的講師,他們是怎樣透過聲音令人陶醉。我覺得我的演講風格比較偏向激勵型,可能因為我的聲音特質比較適合這類型。
尤薇妮:學兄說模仿是進步最快的方式,所以我一開始也是模仿,但當然我不只是模仿一個人,而是把幾個人的優點結合起來變成我的風格。最初因為年少氣盛,我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認為我的演講就是要很犀利、就是要一針見血。為了這種風格,我還去聽張惠妹的現場演唱會,因為我向往那種充滿爆發力和感染力的感覺。可是現在我的演講風格比較屬於深入淺出的類型,也就是把艱深難懂的理論,用生活化和淺白的字眼給說出來。我現在常調侃我是江湖派,因為我會在演講裡引用生動活潑和生活化的例子。
鄭文達:我的演講比較生活化,我會就地取材把現場看到的東西融入我的演講,比如現場的環境、氣氛和前一位嘉賓說過的話。我覺得我比較屬於幽默類型,因為如果大家都開心一點,我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得進去。另外在收尾的時候,我會盡量帶出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道理。
居家自訓口才多聽多練多看
青運總會口才圈正與星洲日報《學海》週刊聯辦“愛華文·全國演講大賽”,比賽分為中學組和公開組兩個組別,目前正在進行海選。在無法群聚的日子,如果想要訓練口才,有什麼方法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即使獨自一人也能實踐的呢?
尤薇妮:第一,要多聽,聽什麼?聽別人的節目,還有聽自己的聲音。我記得我第一次聽自己錄音的時候是聽不下去的,因為覺得實在太難聽了。
第二,要多看,現在無論是綜藝節目或是資訊類節目,能夠當上主持人的都有一定的經驗,所以我們要多看,看他們怎樣主持。另外,我們也要多看自己的錄影,因為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講得很好,可是重看錄影的時候,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再來是要多讀,無論是讀書、讀文章、讀新聞都好,因為演講內容很重要,唯有增加知識,我們分享的內容才會紮實、才會言之有物。閱讀時如果身邊有其他人,我們就默讀;如果沒有其他人,不妨就把內容念出來,趁機練習我們的發音。
還有一點是多寫,像我本身就有一本筆記本,隨時帶在身邊,想到什麼就寫下來,需要時會去翻閱。多寫其實也是鍛鍊我們的能力,例如思考和整理內容的能力。
上述所說的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練習的。我常強調“演講生活化,生活演講化”,意思是我們跟別人對話時,不管是餐桌上或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當作是我們鍛鍊能力的地方。
鄧文龍:我以前會練習朗讀,拿著報紙當自己是主播,把內容給念出來。經過這樣的長期練習後,我的口吃問題有所改善。
口才是可以訓練的,如果你很內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就應該讓自己多去接觸人和逼自己講話。口才訓練其實和游泳的道理一樣,別以為在YouTube看了幾個教學視頻就能學會游泳,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下水練習,可能偶爾還會嗆水,但慢慢的就能學會。
練習演講也一樣,上臺前需要對著鏡子彩排,彩排是很重要的,當你正式踏上舞臺時,其實你已經歷過很多次的NG。
鄭文達:如果是即興演講,我認為那是考驗一個人有多少知識和內涵的時候,因為即興演講通常沒時間準備,你不會就是不會。如果要提升即興演講的能力,平時就應該多聽、多寫、多看,多吸收才會有output。
尤薇妮:我覺得即興演講的能力跟我們的生活經驗還有生活歷練有關。同一個題目你讓小學生和六七十歲的老人家講,他們會講出不一樣的東西,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歷練。即興演講真的很考驗一個人的內涵,這不是事先可以準備的。至於臨場反應,這要靠我們平時的鍛鍊,同樣是多聽、多看、多練習便熟能生巧。
我在口才圈26年,一直都相信我們如果要打動別人,首先我們必須能打動自己,這才會是一場有影響力的演說。
愛華文·全國演講大賽
主催:馬來西亞青年運動(青運)總會、星洲日報“愛華文”工委會
聯辦:青運總會口才圈、星洲日報《學海》週刊、星級演講培訓中心
參賽組別:
(一)中學組—在籍中學生
(二)公開組—18歲或以上
賽事階段:
(一)海選—即日起至2021年7月25日
(二)半決賽—2021年8月1日至8月7日
(二)總決賽—2021年8月22日
比賽形式:
(一)海選、半決賽—預錄視頻
(二)總決賽—線上直播備稿演講及即興演講
媒介語:華語
報名及海選視頻上傳截止時間:2021年7月25日23:59
愛華文·全國演講大賽2021報名處
中學組負責人:陳玉冰 016-3336623
公開組負責人:練葳如 013-5145359
官方電郵:[email protected]
官方臉書專頁:愛華文·全國演講大賽2021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