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奧運羽毛球男子雙打半決賽的結束,令我碾轉難眠的並非比賽結果,而是馬來西亞青年的社會意識。這場比賽令我聯想起幾天前的混雙比賽。我國的羽毛球混雙代表因接連在小組賽被其他國家代表擊敗而遭到網民在社交平臺上公然“狂酸”。
報告比賽結果的帖子留言區充斥著對我國選手的數落,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網民清一色是馬來西亞人。從這個現象中,馬來西亞的國情可見一斑。由於指責他人的成本很低,改變自身的成本很高,所以在政治時事的話題上絕大多數人也都傾向於選擇前者。
ADVERTISEMENT
從初中到高中,我們都被師長們灌輸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的觀念。彼時,我對國家棟梁的理解僅限於成為專業人士、服務於各行各業。此時,我才明白“棟樑”還有更深沉的意義,其在於為國家的管理體制注入新血、成為新的支柱。
馬來西亞青年有志於從政的少之又少,其政治意識的薄弱亦赤裸裸地體現於對政治時事的關注度。數月前某網紅爆出了一系列如連續劇般跌宕起伏的醜聞,該事件瞬間在社交平臺上成為熱門話題。隨著話題在主流社交平臺上洗版,更有許多青年網民“熱心”整理出事件來龍去脈的懶人包;反觀,更值得全馬青年關心的事件卻沒有得到應得的關注度。以週四國家皇宮發佈公告的事件為例,國家王宮在公告中明確對當權政府的舉措表示失望,而這件重則有違憲之嫌的政治熱點,在青年群體中引起的波瀾顯然小於網紅事件。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胸懷“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壯志,但是對於國家大事的基本瞭解是不可或缺的。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棟梁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態度,是導致內閣進一步老齡化的根源所在。
此外,青年的政治意識問題很大一部分可歸咎於環境。以2000年出生的一代為例,小學階段是培養社會評價能力的時期,在他們9歲時發生了趙明福墜樓事件;中學階段是三觀形成的時期,在他們15歲時出現了時任馬來西亞反貪會副檢察司遇害事件。這兩個階段都是他們認知世界的關鍵時期,接連出現的政治迫害導致政治在青年的意識中留下根深蒂固的陰暗面。雪上加霜的是,我們的教育環境是以傳統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由外到內為基調。教育環境的基調奠定了我們更多的被傳授如何在既定環境下生存,而不是打破現有的環境、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
此刻,窗外下起了雷雨,像極了受疫情肆虐又遇上政治不穩定,在風雨中縹緲的馬來西亞。窗外的暴雨是你我無法把握的,但馬來西亞的明天是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裡的。引述孟子之學的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倘若我們覺得運動員水平不佳,我們應該自省,檢討該如何提升運動員的水平;倘若我們覺得當權政府失職,我們應該去競選,成為民意代表或是當公務員參與國家治理,而不是毫無建設性地一昧謾罵。寫到這裡便想起了魯迅先生在《熱風》裡的一句話,“此後如竟沒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享受前人種樹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國青年不能再忽視政治意識的重要性,而應自發瞭解國家大事才能承擔起國家棟梁的擔當、共同建設我們理想中的馬來西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