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眾生必死,死必歸土”。華人傳統觀念,死後“入土為安”,受到儒家的喪葬觀和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影響。
1987年,先父去世,兄弟姐妹遵循先父意願,商議購置雙穴給父親進行土葬,以備母親百年歸老時,“陪同”父親身邊。母親一聽說土葬,即表達她個人意願,百年歸老要以火葬處理肉身,安置在佛堂寺廟或骨灰塔,不怕“日曬雨淋”,萬一日後沒人祭拜,至少還有播放的佛號相伴。
ADVERTISEMENT
母親語氣篤定,沒有商量回轉的餘地,一時之間,子女左右為難。多番勸說,也無法改變母親的火葬想法,導致當年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自己,在父親靈堂上與母親各持己見,起了爭執。
平靜下來,眼看站在一旁角落的母親,滿臉哀愁、無奈,眼淚盈眶注視著靈堂上的父親遺照,似乎懇求父親明白及接受她內心所願。眼前一幕,讓我愧疚不已,向母親連聲道歉。過後回想,父親生前一生疼愛母親,處處依順母親,想必此刻也會接受母親百年歸老進行火化葬禮的意願,即便到時兩老無法同穴共眠。
6年前,母親往生,大體發引出殯到峇都眼東檳城聯合福建公冢火葬場火化。
歷經兩百多年曆史的檳城聯合福建公冢於1951年,在檳島峇抵眼東(今稱峇都眼東)設立火葬場,2架火葬機投入服務。根據《檳城聯合福建公冢二百年》記載,1951年第一位火葬者為英人,霹靂峇當的膠園經理Mr Yernant Mackertich Tecpek。翌年1952年,全年火葬者12位、1953年有33位。
追本溯源,早在春秋時代就有火葬習俗,《墨子‧節葬下》記載:“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然而,我國火葬風俗大多受到佛教“人死後火葬”的思想影響。20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民風古樸的檳城,老輩人依舊推崇土葬的傳統,70年代開始,人們對火葬的觀念有所改變,採用火葬的人數逐漸增加,火葬風氣隨後開始盛行。
日前,一位在檳城從事殯葬業二十多年的朋友金成君,給一位冠病確診的獨居華婦收殮,為了儘快火化屍體,同時避開峇都眼東火葬場的人潮,故將華婦遺體送往少為人知的峇都蘭樟印裔火葬場,採用原始的柴木火葬法火化。
詢問一位印裔老輩朋友,據他說法,柴木火葬法屬於印裔族群的古老傳統,一般相信以火化處理遺體,可以讓逝者靈魂得到圓滿,脫離紛紛攘攘的煩雜世界,到另一個安詳的新世界。
科技時代,採用材木火化棺木遺體的原始火葬法,對一般人而言誠屬少見。根據金成君口述,在一個通風亭子進行的柴木火葬,準備火化的棺木,架放在兩層交疊的材堆上,另有一層材堆則鋪蓋在棺蓋頂上,工作人員在棺木左右兩邊來回撒潑易燃液體,隨即點火焚燒,三四個小時,即把棺木及遺體燒成灰燼。
生命終結,一生幾經保養呵護照顧的肉體,經不起一把火快速燃燒盡失。人的一生,無論貧富貴賤,最終殊途同歸,走向同樣的路,說有各異不同的,唯有遺留下來的骨骸骨灰,有者隨著子孫撿骨入塔安靈、或隨個人意願撒向大海“環遊世界”、或把骨灰磨成細粉,裝進可分解的紙質骨灰盒,埋入樹根底部,一兩年後溶解於土中依託樹木成長,再看人間花開花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