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是個資淺的父親,卻也同時是個資深、雜食的學習者,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難免擇善固執。
沒什麼比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來得更重要的事!學習是開啟所有能力的鑰匙,孩子在未來世界遇到難題時的解答,都藏在無數因學習而收穫的錦囊裡。學習的管道千百種,如果正規教育在孩子的學習版圖裡提供的是“主食”,那“副食”又是什麼?而“主食"有給予孩子均衡營養嗎?
ADVERTISEMENT
人類作為智商最高的有機體,一輩子當中的十幾年如果只按課綱(菜單)“服用”各種硬知識,我真擔心最終會退化成變形蟲;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父母稍有不慎,孩子就會迷失在五光十色、危機四伏的網絡世界裡。因此,線下學習的趣味性,決定了是否能止住孩子義無反顧縱身入“網海”的關鍵;而課外學習(“副食”)的多元性,則是塑造孩子的個性、素養和能力的另一個關鍵。
不久前跟3位臺灣做“大學社會責任”(USR)的老師:黃聿清、藍淑芬、蒲彥光交流,老師的團隊透過“看見家鄉”計劃,帶領許多臺灣小朋友拍攝家鄉、認識家鄉。這個由蘇文鈺老師創辦、向拍攝《看見臺灣》已故臺灣導演齊柏林致敬的計劃已經邁入第5年,在全臺各地26所偏鄉基地學校招收初中、小學的學員,讓大學生參與指導孩子,透過航拍視角發現不一樣的家鄉之美,在世新大學任教的黃聿清老師說,“現代的孩子已經會用手機拍攝,必須用更酷的方式作誘餌,再慢慢引導他們學習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剪輯、說故事、口語表達等技巧,以建立他們跟家鄉土地的連結和多元的視野。”身肩推動家鄉教育的使命,“看見家鄉”團隊不僅走入面臨廢校、滅村的離島、深山,幫助孩子發現家鄉魅力,也跟電視臺合作讓孩子的作品有機會在銀幕上亮相,更把部分作品帶到國外去參加兒少影展。“看見家鄉”的意義在於建立孩子的榮譽感以及對於家鄉的認同感,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化身為守護家鄉的天使。
隔著海峽的另一端,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去年新上任的於海龍校長,為了解決老師荒的問題,2020年6月在這座山村裡貼了一則招聘“鄉村教育合夥人”的啟事:“尋找心靈手巧的能工能匠,只要您在農業勞動、生產勞動方面有一技之長即可加入我們……”這則啟事引來巨大回響,最終學校由八十幾個應徵的庶民當中錄取40位手藝老師,並將部分學校校舍改造成6個工坊:木工坊、廚藝工坊、豆腐工坊、非遺工坊、創美工坊、種植養殖工坊,為孩子開設了二十多門課。孩子除了學手藝,同時學會了如何計算成本、如何計算食材用料比例、如何製作海報、如何銷售等;最後,孩子做的豆腐還長期供應給餐廳。這不僅僅是一堂又一堂融合數學、科學、手藝、生活技能、經濟等的課程,更讓這些勞動階層的庶民老師找到更深的自我認同感以及跟家鄉的連結。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利用地方風土作教材,透過結合實作和理論的課程設計,營造學習的樂趣。如果每一個地方都是一所沒有圍牆的風土學校,讓擁有良善價值和生活技能(或專業)的人成為老師,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到的“副食”營養包含來自家鄉土地的滋養和祝福,長大以後自然就能帶著儲備好的錦囊、踩著堅定的步伐往未來出發。
倘若家鄉風土可以成為孩子的資產,孩子才有機會從made in factory變成made in hometown,世界才會越來越精彩,國家才會越來越有希望。
活動資訊
●主題:《看見家鄉——家鄉教育,送給孩子的未來資產》線上分享會(黃聿清主講)
●時間:2021年8月28日,3PM-4PM
●FB直播:P Lab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