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讓藝術行業停擺不前,令許多藝術家工作是受到影響,吳富章便是其一,疫情暴發以來就鮮少回到畫室,即便看不到盡頭的疫情為復甦前景蒙上陰影,他並不氣餒,決定重拾舊時喜愛的陶藝,在自家砍樹燒灰、搬磚建窯、挖泥做陶、自制茶杯泡茶給自己喝。
仔細端起茶碗緩緩轉動,在光照射下,碗杯表面猶如夜底星空,每個角度閃現星星點點,猶如浩瀚銀河就握在手中,十分美妙獨特。
ADVERTISEMENT
跟一般工廠製造的陶器不同。他以家中的芒果樹木、相思樹、馬草等植物做成天然灰釉,燒製成天目陶器,詮釋與大自然共存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涵。



吳富章在求學時期開始接觸陶藝。
“當年在美術學院,那時我的院長謝有錫先生,在做陶方面非常專業,是一位陶藝愛好者。我特別喜歡看他拉陶,也不敢奢望有機會去做,只在門口看,看了幾個月後,院長說,你這麼喜歡不如來學習吧,我就開始學了。不學還好,一學就很喜歡了。”
畢業後,他在自家住所範圍建窯,繼續研習陶藝,並於1992年在首都辦了一場陶藝展,結束陶藝展之後,便轉向投入繪畫工作。
疫情之下重拾陶藝
直到去年3月暴發疫情,吳富章沒法回到畫室,也沒有太多心思繼續作畫,每天宅家煮食種植,如此過了一段時間,想想生活總不能這樣下去,於是鼓起勇氣,決定重拾陶藝。
相隔25年之後再次回到火與泥土的藝術空間,吳富章很快地就開始了他的工程:買磚頭和其他原料,在小區附近挖土,翻出舊時資料,在住家庭院建窯,每天做調配和實驗,燒木灰、做釉藥、拉坯、上釉、燒製等等。
為了仿效古時候的制瓷工藝,他把家中的芒果樹、椰樹、相思樹、馬草等植物砍下,製成天然植物灰釉藥,希望能還原1500年前古人的灰釉智慧,製作出東南亞熱帶雨林樹木灰的天目灰釉。
什麼是灰釉呢?
陶瓷表面類似玻璃體的光澤,人們稱之為“釉”。灰釉來源於植物界,是一種以松木、果樹、竹、稻草等植物的灰燼作為媒材的釉藥。 古代傳統的釉,例如青磁釉、白磁釉、均窯釉等,都是以草木灰和長石作為基本原料調製而成。
由於灰釉有著很多微量元素,例如氧化錳、氧化鎂、氧化鋅等,經高溫燒製以後,能產生出意想不到的釉藥變化,在器物上展現獨特的自然之美,但凡調合天然灰製成的陶器,色澤變化豐富 ,擁有高雅優美的氣韻。
然而來到現在,這種灰釉並不普遍,現代人一般使用工廠調配製造出來的現成石灰,缺乏豐富的成分,燒出來的成品也比較單調,層次感、氣韻和整體感覺都遜於天然灰釉,也少了一種與大自然的連接。
製作陶藝過程:






每件作品都是孤品,獨一無二
吳富章的陶藝作品以天目灰釉為主。天目茶盞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杯口較大,杯底較小,外形猶如漏斗。
他分析,一個好的天目灰釉,本身胎體比較厚實,有保溫功能,雙手握起來不易被燙傷。色澤方面,茶碗表面的星星點點和漸變底色,讓人聯想到夜半星空和浩瀚宇宙,層次豐富的紋理,非常耐看。談及此,他大笑說:“一個好的天目碗,拿上手就不想放下它啊。”繼續分享陶土的好玩之處。

做陶之所以迷人,其中一個有趣之處在於燒陶過程中,每個陶瓷所放置的位置高低,窯裡的氣焰和火焰,以及外在的氣候因素,都會讓陶瓷產生不同的效果。因而也有人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這就是天目釉最好玩的地方,每個成品都會呈現不同的色澤、亮度、氣韻、質感,因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多和少,高和低而有所改變。”各具特色,每一件都是孤品。

現在只想安靜做內心想做的
他感慨說道,年輕時的他有很多東西想表達,那時期的作品往往是張力很大、表現力很強、造型特出的,反而不太注重實用性。“老實說,我那時做陶十多年,我沒給自己做一個茶壺和杯給自己用。總覺得那樣太過俗氣和商業了,沒法表現。”
許是人生前半段經過很多的起落和風浪,積累人生歷程,已過天命之年的他告訴自己,接下來半百是沉澱期,安分老實地做簡單造型的器具。“用最簡單的手法去做器具,哪怕重複地做,也要認真地重複。”除了體現一種匠人精神,也是一種考驗。
“每一個器具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氣韻。而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難去表現它的個性美。這是接下來我對自己的挑戰,不做年輕的東西了,安靜地做內心想做和應該做的事。”
至於陶藝品的功能和藝術價值,吳富章皆以平常心看待。他表示:“藝術與否,對我個人來說都是其次,重要的是製作過程,只要是用心和專心做的,能做出一種風格,給予一種代表,能看出來,這就是自己的作品,這就是馬來西亞的作品,這很重要。”


專注陶藝,驅走迷茫
居家防疫的日子裡,吳富章就在屋外庭院做陶,專注地體驗器物的形成,把喜歡的事變成日常生活,也把疫情下的迷茫一點一點驅走。
“每天重複去做,反而能夠把畏懼的心態和被疫情打擊的情緒壓下來,保持平穩的心。雖然看不到前景,但就是把25年前對陶藝的熱愛的那份感覺找回來。”他滿足地說道。
有一句話說,水到窮處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雖然繪畫事業因疫情而停頓,但吳富章選擇樂觀以待。“雖然沒有收入,但不抱怨,不看自己失去什麼,而看自己還擁有什麼、還能做些什麼,從這個點上去發揮,勇敢面對疫情,留守在家不添亂。”
他也藉此鼓勵藝術創作者:“大家都面對經濟的斷層,心裡雖然很恐懼迷茫,但還是那一句話,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心裡的絕望。看自己還有什麼,只要有希望就能找到指引,眼前的困境總會過去。”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告别童年,踏入社会打滚后,你还记得“童真”的模样吗?在走远的人生路,或许短暂停驻走入“森林童真”展览间,欣赏雕塑创作者李淑文(Yiji)的作品,能让你找回丢失已久的纯粹。
毕业于国家中央艺术学院的插画系,雕塑创作者李淑文(Yiji)在出版社工作数年后结婚生子。她选择当个全职妈妈,全心全意陪伴小孩。在育儿的过程中,她从孩子的童言童语中获得疗愈,重新唤醒了李淑文封尘心中已久的童年记忆。
于是,她将这些感受投注在“森林童真”的石塑展览中。展间所有的作品以森林作故事背景,带给人一股神秘感。

若细细观察,每一个雕塑人物的脖子细长,她说:“细长的脖子引领我们的视觉,眼睛看向脖子,慢慢从脖子延伸到人物表情。人物的表情其实是我作品的重点。”


所有石塑人物雕像的表情一致,深邃眼神传递空洞神情,仿佛若有所思。她表示,透过这样的设计,主要让人们得以暂时清空脑袋。

雕像用手做出呵护的姿态,只看见眼前的花朵,忽略了后方绽放的花儿。由此,李淑文欲传递的讯息是,当紧盯眼前的问题,倒不如试着放远视野,那些后方的花朵,正是你曾克服的挑战与小成就。
“有时候我们太忙,脑袋太满,发现不到身边的小东西。当你清空脑袋,再看看身边的小东西,你会用另个角度去看同样的事。”
从小孩的视角创作,童真味十足
决定当个全职妈妈,陪着小孩成长,同时也从孩子身上看见不一样。
“孩子的思想和看东西,真的跟大人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我们一直往一个方向理解,从来没有想过从别的角度看。”
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她都放在作品里了。用小孩的视角创作,她笑着说,变得更幼稚了。

作品以三格漫画的方式呈现。苹果为保护罩,在里头的小孩儿随着苹果的由绿转红,慢慢探出头来看世界的美好。这也是李淑文想传递给女儿的讯息,“我们给了她稳定的基础,希望以后出去外面的世界, 她都会有底气面对任何问题。”
二十多件雕塑品,李淑文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选用趋近灰色的色调,让看的人有种沉静安详的感觉。看向作品《飞翔木马》中的“木”马,无论色泽还是纹理都像木,但其实由石塑粘土雕制成。

“石塑粘土比其他粘土的延展和雕塑性更强,适合用来处理细节。”她使用亚克力颜料,一层接着一层上色,打造层次感,增加“森林童真”展览的故事性以及深度。


“风干以后会发现上了色的石塑更像是哑光色,好似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它介于2D和3D之间,不会太清晰,可以给到一种朦胧感。”
每一个石塑品都是李淑文一笔一画,亲手捏制。李淑文强调,每一个雕塑品都有专属的故事,但都围绕在孩子的内心世界。

3种颜色分别代表内心小孩的不同状态:最初的思绪——勇敢、欢乐与平静。作品中常见三座石塑雕像的组合,李淑文认为,这或许投射了她与两位手足的形象。
像是《拥抱变化》的作品,李淑文从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和狐狸出发,欲向大众传递转念的重要。

“我把大野狼换成一只善良的狐狸,重谱不好的结局。”为了让两个石塑雕像呈现相互靠近的感觉,她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方向。
至于名为《雨回音》的作品,则是源自她的亲身体验。
“一次我在雨中行走,但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一颗小蘑菇在角落。我一直走,眼睛一直望着它。我自己在脑子里想像,雨滴在菇盖的声音,因此才会命名作品叫做《雨回音》。”


从手作开始的石塑路
重新踏入艺术领域,是在孩子长大后。她意识到需要培养自己的专属兴趣,从手作包包开始到干花耳饰,透过网络或市集为大众所知。
“我后来尝试在耳饰加入一些黏土元素。为了打好基础,我从软陶入手,但发现它们在细节上的表现不如预期。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种类的黏土,最终找到了石塑粘土。”
先从小品开始做起,她将作品放上名为“隐木林 隐子雕塑”的脸书专页,意外地获得青睐。
“我很幸运获得很多人的喜欢、买我的作品,让我更有信心往这方面发展。也让我被Gallery看到,欣赏我的东西。”她决定挑战开个展,雕塑大型作品。
问起希望看展的人能从中感受什么?李淑文盼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孩子,再次去感受和体验童真。她强调,童真不代表童年,“因为每个人的童年不一样,但说起童真,我觉得每个人都始于一张白纸,很白很干净。”
人人都有过孩童时期,曾经那样子的纯洁、简单、容易开心和满足。


“他们热衷探险,喜欢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很强,思维不受限制。”但随着年纪增长,人们逐渐被框架,失去好奇心,“什么样的成绩才有前途?什么样的职业才最赚钱?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这个都好像定着了。”
时间不能倒退,那张白纸已被涂满。由此,她希望借由“森林童真”展,唤醒成人内心的小小孩。
“尝试看看如何空出一些白纸出来,干干净净的,给我们内心的小孩。”她说。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森林童真” 展览资讯
展出日期:4月15日至28日
开放时间:早上10点至下午6点
展览地点:CAPITAL Fine Art
151 Jalan 5/42 off Jalan Gasing, 460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相关文章: 透过“雨林守护者”展览,让更多人看见沙巴原住民文化 匹克球热潮来袭 你体验过了吗? 善用家具边角料,开办环保手作木工坊Art Space 颁奖台之外的奥斯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