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臺灣朋友那裡收到南投杉林溪茶區種出來的高山茶,看著海拔1400米的山區盛產的高山烏龍茶葉,在熱水裡慢慢舒展開來的姿態真美,和著撲鼻的清香,喝進嘴裡還會有微微的果香味;難怪,夏天這些高山烏龍茶會被製成紅茶,天然的蜜香味讓人完全察覺不出茶的苦澀。朋友同時寄來同一山區、中海拔種出來的金萱茶葉,帶有奶香味的茶葉種類是製成年輕人手搖飲料的原材料。種茶、製茶絕對是歷史悠久的產業,農產品、產地之間的緊密關係,脈絡清晰可尋,但一片葉子就能變出真金白銀,其實不是茶葉的專利。
《鄉下創業學》裡提到日本德島縣上勝町,因為擁有許多美麗色澤及形態優美樹葉的各類樹種,讓157戶、平均年齡70歲(最高齡90歲)的當地山村婦女,光是撿樹葉賣到大城市的懷石料理餐廳當裝飾的“妻物”,一年就能為地方創造2億日圓(約800萬令吉)營收。原本落寞的山村,因為彩株式會社社長橫石知二的敏銳市場觀察力和創意,讓原本沒落的山村重獲新生,老人家不但每月可獲得兩三萬令吉的收入,從原本領退休金度日到需要繳稅給政府,還學會如何守在電腦前接單、經營FB粉絲專頁。最讓這些銀髮族高興的事,莫過於重此找到生活目標,每天快樂得連生病的時間都沒有。
ADVERTISEMENT
前一陣子翻閱《美伶姐的臺灣地方創生故事》,讀到臺東金峰鄉的嘉蘭部落Buliblosan,靠著一片“假酸漿葉”撐起一個部落的勵志故事。“假酸漿葉”是用作包裹魯凱族和排灣族傳統食物“阿粨”(A-Bai)的葉子,這種由小米和豬肉組成內餡的原住民“粽子”,靠著風味獨特的“假酸漿葉”,以及部落族人的創意和努力,共同創造出“粨發粨粽”這個享譽國際的原住民美食品牌,銷售到5個國家、30個城市,更帶給部落婦女更高的收入。“假酸漿葉”在臺東原住民部落除了有“保鮮膜”的功能,也是族人的野菜(消除脹氣、幫助消化的低膽固醇作物),後來因“粨發粨粽”的品牌效應讓“假酸漿葉”不敷使用,團隊於是投入到“假酸漿葉”的栽種,並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將賣相最好的葉子用來做“阿粨”,次等的切碎後用來包餃子,質地粗的則用來製茶,物盡其用,將一片葉子的價值極大化。
從日本和臺灣的“綠金產業”,回頭看我們的香蕉葉、班蘭葉、“大葉婆”(一種用作包潮州炒粿條的大型樹葉),以及東馬原住民常用的幾種樹葉,我們是否有將這些葉子的價值發揚光大,並創造出屬於我們的綠金企業?而東南亞作為海權時代西方殖民列強覬覦之地全因香料,“香料群島"、“東印度公司”這些被遺忘在歷史抽屜裡的珍貴資產,如果透過適合赤道國度生長的各種香草(Ulam)的栽種(一級產業)和健康料理的推廣(例如東海岸許多馬來同胞當成沙拉來吃的Ulam);香皂、精油、香氛等產品的開發(二級產業);“食農教育”的置入、打造綠色可食用公園等方式(三級產業)的相互搭配,不僅可以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綠金產業,還有可能重新擦亮“香料群島”的招牌。
而這一切,需要的是重新發現地方的DNA,引入設計去翻轉大家對於地方物產、產品的印象,將這些由DNA中萃取出來的精華轉化、深耕成更有價值的品牌,串連更多在地資源去共構地方的生態圈;唯有健康永續共生共榮,才是真正的“綠金產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