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大约在20年前,柔佛西海岸的小镇里曾有一位特别钟情于小秃鹳之人。当时他不但用心观察小秃鹳的习性,还追踪到了它们的繁殖地点,并热心地把他的观察和发现与许多人分享,因而引起多家媒体、爱鸟者和大众对小秃鹳的关注。
2003年5月19日,我和同事跟随两位野生动物保护和国家公园局(PERHILITAN)的调查员,一同前往隐藏在一座红树林岛之中、大约有3个足球场大的湖泊,以调查珍稀鸟类白鹮鹳(Milky Stork)的数量。
ADVERTISEMENT
当天我们4人趁着潮海刚刚涨起的时段,乘搭小船从浅海岸驶入红树林岛中的大河,再转入小河,直到小河窄得差不多与小船同宽、水浅得船只无法前进了,我们才把船搁在岸边,弃船走入红树林里,一行人踩着沼泽烂泥和红树林植物所露出泥面的呼吸根,一步步走向我们的目的地。
红树林里相当阴暗,蚊子非常多。我穿着长袖薄外套、头顶着鸭嘴帽,还把衣帽拉起套在帽子上遮挡,却依然阻止不了蚊子的饥渴。我才稍微停下脚步调整了一会儿相机,即涌来成群蚊子攻击,单单在我曝露于长袖外的一根食指头上,就停了3只蚊子来吸血。
我们约莫走了40分钟,眼前景观渐渐开朗,终于才抵达红树林岛中的小湖畔。领路的调查员最先到达,马上就看到了白鹮鹳,并数到有11只(注:我记得是11只,但报告资料记录为6只)。待我来到湖边,一些白鹮鹳早已察觉我们出现,飞走了。我踩在泥泞的湖边,透过望远镜看远方大约一百公尺外的小湖对岸树木,看见树上停着数只白色的身体、黑色的翅缘、喙特别宽厚的鸟——优雅美丽的白鹮鹳。
由于我国的白鹮鹳数量日益剧减,为了避免它们在本地绝种,于是PERHILITAN与国家动物园合作,在2008至2013年间分批把共51只圈养繁殖的白鹮鹳野放至西马东北部的红树林,希望它们的数量得以恢复。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在与白鹮鹳相同的红树林环境中,还住着另一种鹳——小秃鹳(Lesser Adjutant)。小秃鹳的翅膀是黑色的,有秃秃的头,身材比白鹮鹳高大。它虽然被列为受威胁的易危(vulnerable)物种,但在西马西海岸并不罕见,退潮时偶尔可以看见它在红树林外的滩地上漫步觅食。
据知大约在20年前,柔佛西海岸的小镇里曾有一位特别钟情于小秃鹳之人。当时他不但用心观察小秃鹳的习性,还追踪到了它们的繁殖地点,并热心地把他的观察和发现与许多人分享,因而引起多家媒体、爱鸟者和大众对小秃鹳的关注。也许就因为他,小秃鹳在当地受到了人们的认识与保护,使得它们在那里的数量特别多,也特别常见。
我看过的第三种鹳,是彩鹳(也称白头鹮鹳,Painted Stork)。彩鹳原本并不分布于我国,仅曾在很多年前有过迷鸟的记录。但后来国家动物园从外地引进了彩鹳,并成功让它们繁殖,将它们野放。于是它们渐渐从动物园向外扩散,飞到雪隆一带的公园和矿湖,并在布城湿地和莎亚南湖滨公园里筑巢繁殖。根据调查报告,近年来雪隆一带的彩鹳数量已有增长的趋势。问题是,彩鹳不但外观与白鹮鹳相似,而且能够互相杂交产生后代,于是保育人士担心,野外的白鹮鹳和彩鹳可能会因此而基因受到污染。
除了这三种鹳类,我国还曾记录过属于迷鸟的白颈鹳(Woolly-necked Stork),生活于低海拔森林里、非常稀有的黄脸鹳(Storm’s Stork),以及原本属于迷鸟,但近年来多次从北方飞来,并已在本地长期逗留的钳嘴鹳(Asian Openbill Stork)。
在西方,鹳俗称为送子鸟,在童话中里被描绘为会给人们带来新生孩儿。不过对于我来说,它们就是一类外观豪迈,却不失优雅的大鸟。可没想到,命运竟会如此的不按牌理出牌。
后记:收到消息得知过去与我同往红树林岛追寻白鹮鹳的同事于本月初逝世,谨以此文悼念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