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使用的磁條技術簡單且成本低,但全球冠病疫情促使零接觸支付興起,加快了磁條的淘汰步伐,美國支付巨擘萬事達卡公司日前便宣佈從2024年開始不再發行磁條卡,以安全性更高的晶片密碼及使用指紋的生物識別卡取代。
冠病自去年肆虐併成為大流行,防疫措施下要求的身距促使零接觸支付在疫情期間興起,但卻也導致一些老技術的步向死亡,如上世紀60年代研發,並廣泛應用在信用卡、借記卡、銀行提款卡的磁條──一種允許將卡信息編碼到卡背面磁條上的技術。
磁條卡的逐漸沒落,當然也與信用卡技術於近年出現不少轉變不無關係,如安全性更高、更便捷的晶片卡。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磁條卡只是一個簡單的存儲介質,就像硬盤一樣,信息就直接寫在磁條上面;晶片卡則像是網絡上的一臺計算機,必須通過機器對你的認證才能獲得你要的東西,無法直接複製,因此,晶片卡也就比磁條卡安全。
美國支付巨擘萬事達卡(MasterCard)公司日前宣佈,從2024年開始,萬事達信用卡及借記卡在包括歐洲在內的大多數市場,將不再發行磁條卡,而以安全性更高的晶片密碼及使用指紋的生物識別卡取代。
雖然萬事達卡公司表明,美國的銀行從2027年起不再發行磁條卡,但美國和加拿大的預付卡則不受這變化的影響。
由於晶片卡已經在歐洲廣泛使用,萬事達卡公司預測磁條卡將最先在歐洲消失。
據瞭解,蘋果及其合作伙伴高盛,也設定於2027年開始發行沒有磁條的全新Apple Card。
英國則早於2006年便將所有卡片支付手段轉換為晶片密碼卡(chip-and-pin)。
不過,萬事達卡公司強調,它是第一個逐步淘汰磁條卡的海外支付網絡。
英國廣播公司引述萬事達卡公司一名發言人,晶片密碼在全球的接受度已經很高,達到了可以開始逐步淘汰磁條的程度。
他宣稱,選擇逐步淘汰,是為向各公司轉為晶片密碼支付提供一條“長跑道”。
萬事達卡公司也坦言,冠病疫情突顯了人們對不同支付方式的興趣,也讓磁條卡這種支付方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根據萬事達卡公司制訂的時間表,旗下信用卡及借記卡到2033年時都不再出現磁條卡,完成晶片遷移的終極目標。
磁條卡技術源自上世紀60年代。為了替中央情報局(CIA)員工製造身份卡,IBM公司的工程師弗洛斯特.巴瑞(Forrest Parry)想到將經過編碼、位於磁帶條上的信息貼到一張塑料卡上的方法,但卻無法將磁帶條與塑料卡粘貼在一起。結果,他的妻子多洛茜想到可以用高溫將磁帶條與卡片粘合在一起,於是用自家的熨斗實現了這一步。
巴瑞夫婦沒有意識到,這項看似簡單的技術對零售業、運輸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多大的變化──通過磁條與銷售點設備、數據網絡及交易處理計算機的結合,全球信用卡業務得以蓬勃發展,全世界的人每年通過“磁條”讀卡器刷卡超過500億次,每年處理的交易量超過6萬億美元。
去磁條迎晶片,提升交易安全性
可是,冠病疫情的爆發,人們為了避免感染而減少接觸,進而帶動了無接觸支付。在2021年第一季度,這種可以用於卡片或智能手機上的支付方式的使用,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超過10億次。
與此同時,生物識別支付系統的實驗也在繼續,這些系統允許通過人臉識別及掌紋掃描等方式進行支付。
提升交易安全性,其實也是信用卡“去磁條迎晶片”的一個重要發展過程。
EMVCo早於2000年就頒佈了銀行IC卡相關標準,但介於晶片卡的成本比磁條卡更高,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晶片卡遷移時間略有不同。
EMV三個字母分別代表Europay、MasterCard(萬事達卡)和Visa(威世卡)三家支付網絡,也是制定該標準最初的三家公司,成立於1999年2月。目前標準由EMVCo機構管理,由威世卡、萬事達卡、JCB、美國運通、中國銀聯和Discover共同負責,Europay則已被萬事達卡收購。主要任務系發展制定與主管維護EMV支付晶片卡的規格、標準與認證,監督並確保該標準在全球的安全互通性與其付款環境的可用性
根據萬事達卡公司制訂的時間表,旗下借記卡及信用卡到2033年時都不再出現磁條卡,完成晶片遷移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