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養老篇】
給長者一個空巢的“家”?還是一個安居的“家”?
ADVERTISEMENT

老有所依,老有所居,除了家之外,老人院、養老院是不是就等於無奈之下的選擇?孩子把父母送入老人院就是不孝的做法?
在華人傳統價值觀裡,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把父母照顧到終老是孩子的責任。然而在現代家庭結構改變下,孩子婚後組織小家庭或外地工作,留下家鄉的空巢老人。
與其讓長者留守空巢,把他們送入就近的養老院,方便照應與探望,會不會是另一種孝順的轉念?是要為長者保留一個空巢的“家”,還是給他們一個安居的“家”?馬來西亞又是否能夠找到這樣理想的養老居?

在澳洲經營養老事業約二十年經驗的陳楚南認為,華人重視孝道,但不意味陪著老人到老就是孝順的孩子。“孝”不一定是孩子陪伴老人到老,而是能夠為父母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老年更健康、快樂,為未來感到安心,才是孝道最高境界。
“過去二十多年我照顧了千多位老人家,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這樣的事情我看太多了,長者與孩子同住不一定就是快樂。昆士蘭大學一位教授針對兩代代溝問題做了一項研究,找了一百多對與成年孩子同住的長者,幾乎所有長者是說無奈,孩子則說負擔,不只金錢,還有精神負擔。”
養老院辦得好,老人住得開心舒適
早在80年代,陳楚南在吉隆坡當工程師,後來父親在老家中風,所以就辭職回家與姐姐一起照顧父親終老。那一年多時間,讓他們體會照顧長者的酸甜苦辣。
那時候他常自問,為何孝順與事業或家庭無法兩全其美。直至後來他移民澳洲後,接觸很多移民當地的華人,因為語文、飲食差異,老年生活過得很不愉快。從這些老人身上,他終於找到答案,就是沒有一所可以讓家人放心的護理中心,所以心裡頭就想為這些長者的安養困境做一些事情。
“之後我發現澳洲的老人,因為養老設施很好,孩子不在身邊也很開心,我研究之後開了一家養老院。當這所養老院成功之後,我把這個概念帶回去古來,開始了一家與澳洲相同概念的長者護理中心,回饋同鄉,讓他們也能得到很好的養老照顧。”
也是澳洲頤康環球集團創辦人的陳楚南,主張養老院必須兼顧四個H,那就是家(HOME)、酒店(HOTEL)、度假村(HOLIDAY RESORT)及醫院(HOSPITAL)。
他解釋,沒有人希望離開家,所以就創造另一個家讓長者居住;養老院如酒店,才能吸引改變人們對老人院的看法,進而願意靠近;度假村,讓長者覺得有度假的感覺。最後是醫院,必須要有醫療照顧基礎,但卻沒有醫院感覺。
“把這4個因素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很理想的老人院,孩子也不會覺得內疚,長者解決了安養問題,無論任何情況都可以住到終年。”
陳楚南提到,他在澳洲經營的養老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很多華人因為面子問題不敢把父母送老人院。在各地區華人當中,臺灣人最注重孝道,新加坡第二,大馬第三,香港、澳洲最能接受養老院概念。
“只要是一所好的養老院,這些面子、觀念的問題都可以改變,在養老院也可以度過一個快樂的晚年。”
部分老人院面臨財政壓力,進而影響照護品質
如何養老,最終還是迴歸到經濟能力。
阿彌陀佛援助總會分行經理兼老人院院長葉校廷表示,大馬老人院有3類,分別是政府經營、非營利機構及慈善團體,和私人機構。前兩者是靠政府資助與大眾捐助,後者則是收費經營。

她表示,當然營利性質的療養院,有專業護理人員,需要護理的長者往往都需要這種療養院。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中小型老人院還是佔大多數,都是由非專業人員經營或負責,讓可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入住,少數慈善性質老人院,會收留一些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談到費用上面,政府或慈善團體辦的老人院,大部分都是全免或象徵式收費,從100至1000令吉不等,而私營養老院則屬小型性質,收費從1500至3000令吉不等。而中大型的養老院收費可以高達3000至6000令吉,所以這類的養老院都是以中上階層為主。”
她坦承,非營利或慈善團體經營的老人院收入是主要難題,因為主要收入來源都是靠民眾捐獻。但民眾都有觀念,認為慈善就應該是免費的,所以如何在不穩定的收入中經營下去是一大挑戰。
“可是在這些老人院工作的人,難道全部都是義工嗎?或者在裡面服務的人就應該是義工嗎?是否所有人都應該不收分文的工作或服務?”
她表示,慈善性質的老人院工作都非常繁重,而且經費有限,所以通常都是聘請沒有經過培訓或經驗的人邊學邊做,以外勞為主,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她感嘆,我國的養老政策比較有限,反觀新加坡棄養父母者,可以被提控,然後根據孩子收入安頓父母入住老人院,解決老人安養問題,但我國還沒有來到這一步。
有愛心就沒有麻煩,遇困難想辦法解決
恩惠之家院長張胡坤牧師,從事老人工作32年。年輕時念書經過吉隆坡茨廠街,在茶樓經常跟老人談天,幫老人填寫申請福利金錶格,完全出於幫助老人的一腔熱忱。

眼見很多老人拾荒、乞討,他就想建一家老人院安頓老人,就要求母親把一間店屋讓給他開老人院,就是今天的恩惠之家起點,當時他才26歲的小夥子。
張胡坤錶示,建老人院時,他還是一名社工,錢不多,倒是認識了不少更生者,所以他要求更生者幫忙他裝修,後來就變成了老人院的工作人員,當時收留了9位男性長者。
後來有一位老婦人找他,問為何沒有收留女長者,剛好教會有一處會所空置,所以他又開了老婦院,1989年有了自己的地方後,就把兩家老人院合併起來,目前照顧著六十多位老人。之後還在檳城建立另一家恩惠之家,包括了孤兒院。
“為什麼會選擇開老人院?因為我喜歡老人,所以有人給我老人只有的外號。從1988年至今,我負責了幾百位老人的生養死葬。”
“我現在已經61歲了,我們都是靠社會資助,日子雖然難過,但還可以維持下去。我有三十多位義工幫忙我,如果單靠我自己是做不來。在我的信念裡,有愛心就沒有麻煩,有麻煩就沒有愛心,我希望可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使很困難,但也總有辦法。”
相關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
去年9月24日,初次在净愿中心见到骨瘦形销的她。她眼神哀伤、脸色布满阴霾的躺在病床上。那份愁苦,令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我走到床头,弯着身,轻声的对她说:“我是妙净, 我们可以谈谈吗 ?” 她点头。
她,35岁,印裔单亲妈妈,罹患末期子宫癌。15岁离家出走与家人断绝联络,21岁结婚生子,丈夫是无业游民。为了养育3名孩子,她很努力的挣钱,白天在超市当收银员,晚上当电召摩托车骑士,日以继夜地奔波劳碌。最后,身体垮掉了!34岁被诊断子宫癌末期,癌细胞已扩散,医生束手无策。而她的丈夫,在这危难时刻,却抛妻弃子,不知所终。她顿时如跌入万丈深渊……
健康时,她一肩挑起抚养孩子们 (大儿子13岁、二女儿5岁、三儿子未满周岁) 的担子,如今自知时日无多,最让她牵肠挂肚的就是3名孩子的未来。终归是血浓于水,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失联多年的亲人,并请求家人,尤其是她的母亲的原谅。
她的母亲独居,年过花甲,无法照顾所有孩子,只留大长孙在身边;由于她的姐妹都已婚嫁,而且生活拮据,没能力照顾她的孩子,因此,她的二女儿托邻居照顾;智障的幼儿则交由儿童福利部照顾。她曾到福利部儿童收容所探望小儿子。她打开手机,找到一张与小儿子合照的照片,说道:“这是唯一的合照,也是我第一次到儿童福利部收容所探望小儿子。”
后来医院福利部把她转介到文良港净愿慈怀之家,为其人生最后的安身之处。进入净愿慈怀之家后,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她无法适应华人的饮食。她的小妹每天早上给她打包一两片印度酸奶煎饼(Thosai),她早餐吃不完,就留着午餐吃,晚餐喝牛奶。有时,她吃不下,就将Thosai分给其他院友吃。
想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可是没钱
25日,当我走进中心时,躺在靠门边第一张床位的她主动向我挥手。一见面,她面带微笑地对我说,过两天是她大儿子的生日。这也是她离家后,第一次携同孩子与家人相聚。她说:“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我一直期待有这么一天!”这番肺腑之言令我百感交集。
我问她: “你想给孩子买什么生日礼物吗?”她答:“我想,可是我没钱。”我叫她不用担心钱,我可以帮她买。她透露,想给孩子买文具及一盒彩色笔。再问她要不要给5岁的女儿也买一份礼物呢?她说不必。
过后我去附近的超市选购了铅笔盒、彩色原子笔、铅笔、笔芯、尺、橡皮擦、36种色彩色笔、礼物纸等,准备生日礼物!
26日早上,我带着欢喜的心,将包装简单的礼物亲手交给了她。她用微弱的声音向我道谢。
她告诉我,只要能找到电动轮椅,以后逢星期五傍晚至星期日早上,她的小妹会来净愿载她回家跟母亲及孩子相聚。她还告诉我,慈济志工这一两天会把电动轮椅送来净愿。
可是,她看起来仍然不快乐,只听她喃喃地说:“我心里感觉到妈妈并没原谅我。”问她,为何有如此感觉?她却欲言又止。也许这段话,交织着母女之间多年的心结。我跟她说,如果她的母亲允许,我愿意去探访,跟她母亲谈一谈。她说:“我妈妈是个善良的人,我猜想她会愿意见您。”
妈妈把“Good Day”改成“Good Bye”
世事无常,我在她儿子生日后的第二天,即28日下午5点收到简讯,她走了。我刚好在附近办事,车盘回转,直奔净愿。此时,她家人、大儿子、亲友、葬仪社人员、警察等,陆续出现在净愿。我走到床头,见她身上覆盖着一块鲜艳的纱丽布,面容安详,宛如沉睡。我双手合十,默念心经一遍,鞠躬祝福。随后,我跟她大儿子谈话。他说:“昨天是我的生日,我去神庙祈求神保佑我妈妈康复。我妈妈送我一本笔记本,封面的字眼“Good Day”被我妈妈改为“Good Bye”。他把笔记本给我看,确实“Good Day”已改成“Good Bye”。我告诉他说:“你的神已把你的妈妈带去天堂,她已经脱离病痛。你妈妈希望你努力求学,成为一个好人,并且照顾你的外婆。”我带他到母亲床边,让他牵着母亲的手,从旁指导他如何做四道人生。
29日早上,我出席她的葬礼,遇到她的母亲,我委婉的告诉这位伤心的母亲,她的女儿告诉我,妈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愿意帮她照顾儿子。她当年年轻不懂事,希望妈妈可以原谅她。她的母亲默默地点头,黯然泪下。我则双手合十,走到一旁,继续观礼。
从这位友族老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人到临终时,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尤其是她殷切地期待能够和母亲及大儿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她渴望得到母亲的原谅;她分享小儿子照片时的希望与喜悦。这份希望的感受,无法言喻,唯有透过凝视,让我看到临终前的她依然带着无限的希望;然而,逝世后,从她的母亲及大儿子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虽肉体已成灰烬,但在孩子及母亲的心中,依然延续着心中的爱,不舍与祝福。
从每个个案学习生命教育的关怀
每个临终个案,对个人而言,是“做中学”向每一位有缘的临终者及家属学习与付出。学习观察每位临终者的情绪转化,从恐惧、焦虑、痛苦、埋怨、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透过信仰的力量,情绪的疏导,进而,全然地接受“现在的自己”,面对死亡的到来。学习家属对临终者的关怀或漠视的态度。也许我们可以从课本中获取知识,但,这些“生命教育的关怀”是远远地超越课本的知识。
“学中觉”,觉知每一位临终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觉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许多的不足,不是每个个案都能以“四道人生——道谢(谢谢)、道爱(我爱你)、道歉(对不起)、道别(再见)”,作为生命最后一里路的圆满。但,尽可能的协助及引导临终者及家属,临终前以“四道人生”化解隔阂,减少遗憾;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则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关怀。
“觉中悟”,虽然,大部分所关怀的临终者已不在了,但,他们以病苦之身,让我眼所见,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年老体衰,苟延残喘地活着,是件苦事;天边孝子之“孝”,不可理喻;心所想,每一位临终者及家属的示现,都在给我现身说种种法。这些法,让我直视,生命之无常和死亡之必然。活着时,要如何善用生命,服务人群,让生命增值,而非放纵欲望来消耗生命;预先预立医疗遗嘱,当疾病不可逆转时,不做侵入性的无效医疗包括静脉输液注射,全然把心交给佛菩萨,生命何时终点?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相关文章: 【生命留书2.0】李碧慧/每年清明节,记得给我送百合! 【生命留书2.0】黄美玲/不要把病痛看得太严重,过好每一天才是要紧事 从“照护”的视角看待《破地狱》 不照顾就是不爱?父母与孩子间的照护冲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