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Rolex)于今年6月推出了《海洋英雄》纪录片(Heroes of the Oceans),追随传奇海洋学家丝维雅·艾尔(Sylvia Earle)以及多名海洋科学家的脚步,了解他们如何极力抢救脆弱的海洋生态。他们的工作包括在大堡礁种植适应力更强的珊瑚,以至研究人类噪音如何影响依赖声音生存的海洋动物等等。
长达约1小时的《海洋英雄》为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的一部分。在影片中,可以深入到海底世界,看到海洋所面临的挑战和能够改变的解决方案。基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导致三分之二的海洋生命受到威胁。
ADVERTISEMENT
“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于2019年推出,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探险家的长期支持,解决环境变化问题,通过科学方式了解全球环境面临的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让地球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包括与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加强合作,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丝维雅·艾尔(Sylvia Earle)的“蓝色使命”(Mission Blue)计划,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
丝维雅·艾尔的“蓝色使命”
丝维雅·艾尔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深海探索的先锋。她在1970年参与了一项重大水底栖息研究计划。作为美国政府研究计划“玻璃陨石二号”(Tektite II)的一部分,她带领这项全女性的计划,与其他科学家于美属维尔京群岛海底固定的两个金属筒仓内一同生活、工作、研究并完成各种任务。她致力提倡保护海洋,并鼓励他人亲睹海洋的美态与脆弱的一面。
艾尔自2009年通过其“蓝色使命”计划,建立名为“希望点”的保护区,借以推动社区和政府保护面临人类威胁的海洋生态。这些海洋区域对物种保护尤其重要,有些区域的物种丰富多样,有些是稀有或濒危物种的家园,有些则是本土社区依赖健康海洋环境为生的地方。
劳力士于2014年开始支持此计划,“希望点”的数目由50处增至逾130处。艾尔的目标是在2030年保护全球30%的海洋,而目前受保护的海洋仅为8%。
部分“希望点”设于现有海洋保护区内。如某些地区未受保护,只要向“蓝色使命”委员会申请并获批成为“希望点”,便可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合作,从当地居民、环保组织和政府入手,共同制定环境保护计划。
《海洋英雄》纪录片的海洋科学家

爱玛·甘普(Emma Camp)
2019年劳力士大奖得主,澳洲大堡礁是世上最大的珊瑚群,甘普在2000公里的范围内寻找相似的“珊瑚适应热点”,并且研究这些“超级生还者”的行为和遗传因素,借以解开如何重建珊瑚礁的难题,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白化和其他形式的珊瑚死亡情况。现在,她正运用此知识,尝试恢复受白化和其他因素死亡的珊瑚礁族群。

布拉德·诺曼(Brad Norman)
2006年劳力士大奖得主,他在澳洲运用高技术人造卫星追踪器,观察迁徙数千公里的每条鲸鲨,希望这些迁徙模式能够揭示它们的繁殖地,让科学家更好制定保护方案。

芙芮妮·豪泽曼(Vreni Häussermann)
2016年劳力士大奖得主,智利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由峡湾、海峡及岛屿组成,并经常有强风吹袭,她毕生致力探索及保育此生物多元之地。

安立奎·波蓬诺(Angélique Pouponneau)
在塞舌尔(Seychelles )进行的“蓝色使命”,协助当地社区设立“希望点”海洋生物保护区,确保居民拥有健康的海洋环境,得以维持生计。

凯思婷·福斯贝(Kerstin Forsberg)
2016年劳力士大奖得主,在秘鲁努力保育巨型魔鬼鱼(manta ray)免受威胁,并与当地团体合作,提高民众对这些温驯巨兽的保育意识及关注,同时协助渔民借生态旅游另觅生计。

杰斯兰·巴托(Ghislain Bardout)
极地之下(Under The Pole)探险活动联合创办人。他们探索生态系统并完成海洋生物学、极地系统及潜水生理学的研究,包括研发潜水舱,以便在水底长时间观察海洋生物,可提供海洋健康的重要资讯。

米歇尔·安德烈(Michel André)
2002年劳力士大奖得主,在南极使用新科技,聆听海洋的声音环境,侦查人类噪音污染,并将它们从海洋生物或地理现象的自然声音中分辨出来。
《海洋英雄》由BBC工作室之科学组为劳力士所制作,已经在国家地理频道和劳力士官网播出。
Rolex官网:https://www.rolex.org/zh-hant/environment/video/heroes-of-the-oceans
YouTube : https://youtu.be/rHnQvmOCU7s(或搜索Heroes of the Oceans)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很多大品牌的广告都有辨识度很高的短曲,这些短曲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旋律,却能像标语一样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及印象。
拉曼理工大学广告专业的最后一年学生早前为Lipidgroup有限公司旗下的护肤品牌Remdii创作广告短曲,亲身体验一段简单的旋律如何成为公司强大的品牌形象。
项目负责人、TAR UMT讲师傅慧月说:“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声音,但需要人类的直觉、对文化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与人产生共鸣的广告歌曲。”
对参与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作业,而是一个与真实客户合作,完成广告任务的机会。在Remdii的指导下,学生创作独特的广告歌曲,展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在创意和战略讯息传递之间找到了平衡。
比赛得奖者如下:
- 首奖:Bye Bye Monster——李欣怡(1000令吉)
- 二奖:Light of Hope——刘慧苑(500令吉)
- 三奖:Love Your Skin——徐康铭(200令吉)
- 安慰奖:Little Skin, Big Care——曹铭枫(200令吉)
回顾创作经历,首奖得主李欣怡说:“创作这首广告歌曲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我希望创作出既难忘又吸引人的作品,就像我们每天听到的那些著名广告歌曲一样,能够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想到这首歌可能会出现在真正的营销活动中,真是难以置信!”
二奖得主刘慧苑补充:“这个项目让我明白了音乐如何与品牌的消费者产生情感联系。它不仅仅是声音,它还叙述故事,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产学合作 双赢模式
颁奖典礼上,Remdii代表廖敏敏对学生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对这些学生展现出的创意和专业精神印象深刻。这些广告歌曲不仅仅是朗朗上口,它们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次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年轻创意人才的力量,也进一步说明产学合作的重要。”
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不仅学到广告知识,还真正体验广告业的工作。虽然人工智迅速改变创意产业,但这个项目说明了广告业的未来仍然需要人情味。
“有一天,当你在电台或商店听到一首广告短曲时,请记住那段旋律背后有一个故事、一段创作过程,以及一个敢于梦想的学生,”傅慧月说。
更多【新教育】: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世纪大学与学院推出“元宇宙学习平台” 冀打造完善线上学习环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