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优活

|
发布: 7:00am 27/08/2021

爱长在

生死

悲伤

愉悦

情绪

疗愈

同理心

耐心

【愛長在】面對生死無常

作者: 周庆敏

讀者來函:

致:【愛長在】版編輯

ADVERTISEMENT

您好。我不知道【愛長在】版是否接受讀者的投稿,希望您不介意我冒昧呈上我的稿件 〈面對無常〉,敬請審閱附件。

兒子瀚鵬生前是個傑出的華樂團教練兼指揮,4年前不幸遭遇車禍往生,當時各中文報章都作了極大篇幅的報道。4年來我走過了這一段喪子的悲傷路程,如今寫下這篇感言,主要是希望能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給【愛長在】版付出一點綿力。

祝 編安

周慶敏 啟

我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是人生常態,不能說是真正的無常;沒有經過“老”和 “病”,在毫無預警之下忽然離開人世,那才是真正的“無常”。這種無常帶給當事人的創傷,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深切理解的。

4年前,當時27歲的兒子在一場車禍中離開人世,這突然而來的打擊,讓我深切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死無常”,什麼是“撕心裂肺”之痛,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一般人(包括過去的我)對待無常,以及對待喪親者的錯誤態度。本文嘗試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通過“喪親者的感受”、“身邊人的態度”以及“事前規劃”這三方面來探討面對生死無常的問題。

不能要求喪親者一下從悲傷隧道中“走出來”,而是“走過去“

如果親人的離世是在預期中的,比如往生者已屆耄耋之年,或已罹患重症多時,喪親的傷痛或許真的可以讓時間來沖淡。但如果親人的離去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突然發生的(如不幸遭遇意外或感染病毒),尤其是白頭人送黑頭人,這種打擊可說是非常的殘酷,這種悲傷是長久的,甚至是一輩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悲傷或許會有所減輕,但不會完全消失。

外人往往不能理解喪親者的內心感受,一般人會勸導喪親者要儘快從悲傷中走出來,也無法理解為何在過了好一段日子之後,喪親者還不能放下內心的悲痛。其實,這類喪親者是不可能從悲傷中“走出來”的。他們猶如走入了一個黑暗幽深的隧道中,怎麼能瞬間從隧道中“走出來”呢?其實他們必需要做的是勇敢地在隧道中“走過去”!“走出來”和 “走過去”有很大的分別,“走出來”其實是一種逃避,是暫時的壓抑和掩飾悲傷。身困隧道中的人是不可能即時鑽牆走出來的,你不斷叫他走出來,他或許會產生一種暫時的假象,以為自己真的“走出”隧道了。當他從短暫的假象醒過來時,會發現自己原來還是被困在幽深黑暗的隧道中,這時他會感覺更加寒冷和恐懼!“走過去”是勇敢堅強地適應隧道中的黑暗和寒冷,一步一步走向隧道的盡頭,逐步逐步看到前方的曙光。至於要走多久才能到達隧道的盡頭,情況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答案。有些人在幾個月內就能走完,有些人走了一輩子都還沒走完。走多久並不是主要的問題,重要的是繼續向前走,哪怕每天只走一小步。

學習悲傷和愉悅兩種情緒和平共處

由於外人無法感同身受,喪親者往往需要孤獨地走過這段療傷之旅。既然無法放下悲傷,喪親者必須學習與悲傷共處。我並不是鼓勵喪親者永遠抱著傷痛,消極地度過一生;我想說的是,這種悲傷是長久的,這種思念是一輩子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深切理解的。悲傷不代表完全不能感受愉悅,愉悅也不代表完全消除了悲傷。所以喪親者必須學習讓悲傷和愉悅這兩種情緒和平共處,這是可以做到,而且是必須要做到的。既然無法放下悲傷,那就把悲傷裝進揹包裡,背在身上繼續往前行,久而久之,就會習慣了揹包的重量,這個重量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作息,也不會影響我們和身邊親友的來往互動。

每一個喪親者悲傷的程度以及療愈的時間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固定的方程式。每一個喪親者也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應,比如有些人會時常要去翻看逝者的遺物,有些人卻完全不敢再去碰這些東西;有些人很期盼摯友的陪伴,有些人卻需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不要別人干擾。這裡頭沒有對也沒有錯。

喪親者不會放棄對逝者的思念,因為這是心中的一份愛。愛有多深,思念就有多深。帶著思念,也一樣能積極地過生活,這是每個喪親者必須修習的功課。

與其說“別傷心”,不如說“他走了,我也很傷心,讓我與你同在”

華人社會一向來避忌談論有關“死亡”的課題,也不鼓勵,甚至不允許人們有悲傷的情緒,課堂裡也鮮少教導如何安慰喪親者,以致一般人在面對喪親者時,往往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甚至會說出一些不甚恰當的話語。有些話雖然是出自善意的關懷,卻會令喪親者痛上加痛。

當喪親者陷入悲傷的情緒時,身邊的親友一般上都會勸導他要“節哀”、 “別傷心”、“要放下”等等,其實這些話對於喪親者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別傷心?發生這樣的事情能不傷心嗎?要放下?說一句要放下就能放下的嗎?過了一段時日,親友會問“你還好嗎”,你要他怎麼回答你呢?他總不能逢人就說“我不是很好”,就算說了也只會再次迎來毫無意義的勸導。遇到這種情況,喪親者往往只能無奈地回答“我還好”,但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實的答案。

與其勸人“別傷心”,不如說“他走了,我也很傷心,讓我與你同在,讓我陪著你吧!你想說什麼就對我說好了。”與其叫人 “節哀”,不如說“你想哭就哭出來吧,但你也要照顧好身體啊!有什麼事情我可以協助的,儘管對我說。”“你還好嗎?”或許是很自然的一聲關心問候,但還不如撥出一點時間,約喪親者喝杯茶好好地聊聊,細心聆聽他想說的話(如果他願意)。然而,我更想要強調的是,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那也沒關係,你就什麼都不需要說。給喪親者一個擁抱,或一個溫暖的握手,或輕拍他的肩膀,或遞上一張紙巾,或靜靜陪在他身邊,就夠了(無奈的是,疫情期間不適宜作此類近距離接觸)。一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只要是出自於你的誠意,喪親者肯定會感受到你發自內心的關懷。喪親者需要的是關懷、認同和陪伴,而不是勸導,不是批判,更不是指正。

 

相關業者在處理工作時若能多點……

對於意外事故往生者的家屬,除非你要協助處理法律訴訟或相關的手續,請不要一再地追問“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是哪一方的錯?誰須要負起責任?”一再地重複講述事發過程,對喪親者來說是無比殘酷的事情。除非你要協助處理保險索償手續,否則也不要問“有買保險嗎?保險賠多少錢?”(聽起來好像是八卦多過關懷)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喪親者寧可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不要去領什麼保險賠償金。

除了親友之外,一些相關的服務人員也會接觸到喪親者,包括警方人員、殯葬工作人員、醫務人員、律師等等。我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但的確有一些人由於經常處理與“死亡”有關的事務,因而變得麻木不仁,只想儘快把事情辦妥,而忽略了喪親者的感受。

兒子發生事故的那一天深夜裡,警員來到我家通報噩耗,他所駕駛的警車在我家門口不停地閃爍著車頂上藍色的警示燈。當時又不是來捉拿罪犯,為何要在民宅門口一直閃爍警示燈呢?在深夜裡以這樣的警示配合噩耗通報(雖然不是故意的),給我和內人造成強烈的心理衝擊,日後每次看到閃爍的藍光都會反應出無名的恐懼感。

來通知我們的警員,非常冷漠,公式化地通知我們,某某人是你的什麼人?他已遭遇車禍去世了!我聽了頓時感覺五雷轟頂,眼前一片模糊,頭腦一片空白,整個人呆呆地望著警員說不出話來。實際上我是希望他說錯了,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好像要等他改口再說過……而這位警員看到我痴呆的狀況,卻很不耐煩地說:“你聽到嗎?嚇?嚇?聽到嗎?”等我勉強點個頭時,他就好像終於完成了任務一般,收工離開,從頭到尾一句關心的話都沒說過!

後來前往警局辦理後續事務時,由於我當時還是處於深度悲傷狀態,說話有氣無力,在前臺身穿警服的服務人員很不耐煩也很不客氣地說,“麻煩你說話大聲一點可以嗎?”完全不懂得察言觀色,更完全沒有同理心。(稍微補充一下:處理該宗案件的年輕警長則完全相反,充分發揮了他的專業態度。他對我說話時放低聲量,以緩慢溫柔的語氣與我交談,讓我直接感受到了他的同理心,和那一絲絲的溫暖。)

在辦理喪事期間,殯葬工友儘管看到家屬正在悲傷哭泣,也要前來催促收取額外服務的收費,或討個沖喜紅包!(這主要是因為事發太過突然,之前又沒作好事前規劃,以致在倉促和迷茫之際找到一家素質欠佳的殯葬服務公司。)

在律師樓與律師討論訴訟程序時,律師說話也是例行公事式的,只把我當作是一個普通的客戶,而完全沒有考慮到我是一個喪子的悲傷父親。他在我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即刻就翻開檔案相片,直接在我眼前展示車子被撞得破爛不堪的畫面,當時我心裡的痛,簡直就像被一把刀子刺了進去!

如果有機會,我要奉勸這些相關人士,請發揮你們應有的專業服務態度。雖然你們是在執行任務,但是當你服務的對象是個悲傷的人,請你們給予對方多一點點的耐心,多一點點的關懷,和多一點點的同理心,你的客戶會因此對你感激不盡。

深刻體會“事前規劃”的重要性

經歷了兒子突然離世的無常事故,使我深深體會到做好事前規劃的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在生前作好規劃,事後家人在處理一些必要事務(如申請繼承銀行存款)會遇到重重障礙。一個悲傷的喪親者若需要一再地進出政府部門和銀行(還有法庭),每一次都觸景傷情,那是很殘酷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隨時面對無常的到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做好事前規劃,以減輕家人的負擔和壓力。我認為最基本的“事前規劃”,除了買保險之外,應該還包括立遺囑和預作殯葬安排。

突然失去親人是很不幸的事情,若因此導致家人陷入經濟困境,那更是雙重打擊。買保險是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在非常時期為自己或家人提供財務支援。完整的保險計劃應該涵蓋人壽、意外和醫療這三大保障。我們可以諮詢相熟的專業保險代理員,策劃一份保障具足,而又可負擔的保險計劃,完成對自己和家人的一份責任。

如果生前沒有立下遺囑,家人未必知道逝者的遺產有哪些,存哪裡。就算知道,也必須經過繁文縟節的手續,費時費力才能合法地繼承遺產,還要被徵收一筆位數不菲的稅務和手續費。更可悲的是,家人可能會因財產的分配而引發不必要的爭執。立寫一份基本遺囑的費用不會太高,不管財產有多少,每個人都應該立下遺囑。

相比之下,現在的人大都能接受以上兩項的事前規劃,但是對於“殯葬計劃”這一塊卻似乎還是非常的敏感和避忌。事先做好殯葬計劃其實和買保險的概念是一樣的,那就是生前為死後做好準備,可是令我驚訝的是,就連一些在保險界服務的朋友也不願意多談“殯葬計劃” 這個課題!

一旦發生突發的死亡事故,家人會深受打擊,極度悲傷且六神無主,無法集中精神好好地辦理後事,甚至會搞得一團糟。有些家庭還會因一些細節引發不必要的爭執。如果能夠事先預購完整的殯葬配套,選擇好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墓地或骨灰閣,同時向家人交待清楚你的意願是要以土葬或火葬,以及要以何種宗教儀式來辦理喪事,那麼當無常到來時,家人才不會在傷心之餘還要為殯葬瑣事煩惱,傷心又煩心。市面上有多種不同價位的殯葬配套,有豪華昂貴的,有經濟樸實的,有些配套還可以分期付款,我們可以依自己的負擔能力選擇最適合的配套。

做足了事前規劃,我們就可以放下心來,全心全意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光。我們不知道“明天”或“無常”哪一個會先來到,所以在短短的人生裡要活得有意義。對待身邊的人不妨付出多一些愛心,多一些關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計較,少一些爭執。當我們需要和世間道別的那一天來臨時,讓我們給親友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遺憾。

相關文章:

【愛長在】生死攸關的四堂課
【愛長在】奇妙的福德善緣歷程
【愛長在】媽媽在MCO期間病逝前出入醫院的日子
【愛長在】腦麻兒媽媽許願珊:最想孩子記得,媽媽在面對逆境時那股積極不放棄……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