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31日法新電)聯合國週二發表報告指出,遷徙物種是最易受塑料汙染危害者之一,包括因為廢棄漁網而溺斃的瀕危淡水豚,以及在垃圾堆尋找食物的大象。報告也呼籲採取更大的行動來減少垃圾。
塑料顆粒已滲透地球最偏遠和看來原始的區域。在海洋最深處和北極海冰範圍的魚類體內也發現微小的碎片。
ADVERTISEMENT
聯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發表的這份報告聚焦於塑料對河中淡水物種以及對陸地上動物和鳥類的影響。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生物經常都成為人類日益擴大的垃圾危機中被忽視的受害者。
報告指出,由於這些生物接觸到不同的環境,包括工業化和受汙染地區,它們可能面對接觸更多塑料和相關汙染物的風險。
80%海洋塑料源自陸地
研究人員提到,估計有80%最後流到海洋的塑料是源自陸地,同時認為主要是河流把碎片帶到海中。
這份報告是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一項主要峰會舉行前幾天發表。峰會將納入一項動議,呼籲在2030年之前終結海洋塑料汙染。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執行秘書弗蘭克爾說:“解決這項全球性問題的行動遠遠不及所需。”
“迄今焦點是放在清理我們的海洋,但那為時已太遲。我們需要專注於上游塑料汙染的解決方案和預防措施。”
聯合國這份報告突出兩個地區,恆河盆地和湄公河盆地。兩個地區加起來每年為印度洋和太平洋帶來估計20萬噸的塑料汙染。
廢棄的捕魚裝置是重大的威脅。
淡水豚海鳥亞洲象等受害
淡水豚會被舊漁網纏繞和受困水底,尤其是瀕危的伊洛瓦底豚和恆河豚處境特別危險。
報告也指出,遷徙海鳥,如黑腳信天翁和黑背信天翁在飛越海洋時無法分辨塑料,可能會意外吞食漂浮的碎片。
這意味著塑料可能積累在它們腸道,或是在它們反芻餵食時傳給幼鳥。
報告提到,在陸地上,亞洲象也被觀察到在斯里蘭卡的垃圾堆尋找食物,還有在泰國吃塑料。
報告強調,亞太地區的物種面對許多威脅,包括棲息地流失、過度捕撈、工業汙染和氣候變化。
它說:“即使塑料汙染不是這些壓力源中最顯著的,它可對已經弱勢的群體增添額外的壓力。”
報告呼籲擬定策略防止塑料被丟棄到環境中,通過更好的設計和再循環來減少垃圾,以及付出更大的努力去了解這汙染對遷徙物種的影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