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工部:符当前未来行业需求
应栽培劳动力新技能


(吉隆坡9日讯)国际贸易及工业部秘书长拿督洛曼哈京表示,政府需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及支持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及技能提升,从而确保劳动力拥有可以补足新技术的技能,而不是替换掉这些劳动力。
他说,劳动市场更趋向需要掌握高技术能力的员工,因此由大马生产力机构推介的“我的技能再培训物流网”(MyReskill IoT)课程,有助于支持及鼓励现有的劳动力符合当前及未来的行业需求。
ADVERTISEMENT
洛曼哈京今日为上述课程主持线上推介礼时这么表示。
目标5000企业上课进修
大马生产力机构总监拿督阿都拉迪夫表示,上述课程是为期5天半的线上工作坊课程,之后再给予额外一个星期,让参与者完成相关组织的概念验证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直至2022年,会有5000家公司参与这个课程并从中受惠,从而增加高生产力的高技术员工。”
数码工具技术前景大好
另外,洛曼哈京也指出,冠病疫情也加速了落实数字化的步伐,根据世界银行关于数字化商业花费提升的报告,其中购买的总数中,就有接近56%为大马公司。
他说,根据202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的科技相关指标显示,类似企业数字转型及使用数字工具及技术在今年开始达到一个前景大好的表现。
“通过这方面显示了改革倡议在进行中,然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完成,以便进一步加速企业对科技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力。”
他指出,借助先进科技预计能为所有行业的生产力提高30%,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设计及推行有效的政策是关键的,例如贸工部就通过大马数字经济蓝图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政策推出了“国家工业IR4.0政策”(Industry4WRD),期望通过更高的科技使用率催化经济复苏。
大马生产力机构指出,有意参加“我的技能再培训物流网”课程的公司,可以电邮至该机构秘书处eepn@mpc.gov.my提出申请,或浏览wayup.my/retamyreskilliot官方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谈到人工智能(AI)农业,农业无人机几乎是标配,能够有效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水稻、油棕、蔬菜或果树,农民都可以操控无人机喷洒农药、施肥,以减少浪费,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还能够通过多光谱摄像机,拍摄并分析农作物的照片,生成“体检报告”,帮助农民评估农作物的健康状况。
不过,并非每个农民都愿意添购无人机,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创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一些中小型农户心存疑虑,担心无人机喷洒不均匀,无法彻底覆盖叶片背面。同时,无人机的成本和维护费用不低,加上电池续航有限,需频繁更换电池。
这些顾虑听起来合理,那么真的是如此吗?抑或是一种误解?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黄志汉

庄君旭说,现在操作无人机变得越来越简单。即便是年长的农民,也能在培训后掌握基本操作。
智慧农业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早在2016年,马来西亚已有农民尝试使用农业无人机。但,碍于价格昂贵,农民普遍兴致缺缺,反而更依赖外籍劳工。直到疫情暴发,才打破这个局面。
在劳动力骤减的压力下,农民只好学习如何操作无人机,为耕地喷洒农药和肥水。Aonic私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员庄君旭说,无人机是当下最实际和有效的智慧农业工具。不管地势、面积、农作物种类,它可以“因地制宜”,实施定点喷洒或全面喷洒。
相比之下,传统的背负式喷洒器(Knapsack sprayer)不仅笨重,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工人腰酸背痛。从安全角度来看,无人机还能减少化学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因为高空喷洒,工人只需远程操作即可。
无人机成农业“新常态”?
那么,在后疫情时代,农业无人机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报告,全球农业无人机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20.1亿美元,攀升至2029年的80.3亿美元。原因在于传统农业出现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而无人机正在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劳工”。
早在2018年,Aonic便投入研发农业无人机。2020年8月,他们推出了国产农业无人机“Oryctes”,能精准为油棕树定点喷洒。随后又陆续发布“Mist Drone”系列,包括Mist NEX 6、Mist NEX 20,以及最新的Mist TEC 50,可实施大范围的“地毯式喷洒”(blanket spraying)。
不过,选购无人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农民需要考量很多因素,如耕地面积、喷洒效果、无人机载药量、电池续航力、维护与售后服务等等。而不同的农作物也会有不同需求。
庄君旭举例,一棵榴梿树需喷洒3至5公升的农药,因此20公升的无人机最多只覆盖4棵树。至于3岁以上的油棕树,1公顷约有140棵树,总共需200公升农药,即平均每棵树要喷洒1公升多的农药。换句话说,20公升的无人机一次只能处理20棵油棕树,需要频密来回加农药。若换成50公升的机型,那么一趟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减少频繁添加农药的麻烦。
“我们要把低效的工作给机械去做,而人力则用在需要高效率、高价值的工作。”
作为“东南亚粮仓”,泰国早已在农业领域大量引入无人机。他说,今年8月份,因泰柬边境爆发冲突,泰国政府出于安全考量,宣布全国无人机禁飞。
一个禁令就立刻看到无人机的重要性,当时泰国有两万多架农业无人机,倘若全部停飞,农民回到传统的背负式喷洒器作业,那就要临时动员16万名员工。由此可见,一架无人机的效率,相等于8名员工。

无人机需买?租?外包?
尽管无人机有诸多好处,但仍有农民心存疑虑。
有部分农民担心,无人机喷洒农药时,旋翼下压的强风会折断枝叶。对此,庄君旭有2个建议,第一、改用小型无人机,风压相对较小;第二、调高飞行高度。不过,他提醒,一旦飞得太高,农药容易被风吹散,不仅浪费,还可能污染周边环境或邻近的农作物。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害虫往往躲在叶片背面,无人机喷洒能否有效地覆盖到叶子背面?他透露,Aonic无人机采用雾化喷头(atomizer),能将药液雾化成极细水珠(droplet),在旋翼气流作用下,雾化药液形成涡旋,并在触及地面时反转,这样农药就能附着到叶片背面。
当然,农民更关心价格。2018年,一架20公升的无人机动辄要五六万令吉,现在只需两万多令吉。庄君旭建议,若资金有限,先从小型农业无人机入手,例如6公升的无人机,整套售价一万多令吉。而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公司也提供分期付款方案。若无人机发生故障,Aonic目前在全国设有超过20间无人机“3S店”,能够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
若不想购买,农民亦可以选择租赁或聘请专业团队代劳。只需准备农药,其他由对方安排。

无人机为农作物“把脉”
无人机的功能远不止喷药,还可以结合农业数据和AI分析,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无人机绘制地图(Drone Mapping)是大型农场的常用功能,Aonic的无人机配备了多光谱摄像机,可拍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然后生成NDVI图像,用来监测耕地的植被指数,即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和覆盖度。
对于大规模油棕园而言,这是一项关键功能。庄君旭解释,他们每隔一两个月要绘制地图,以获取最新数据进行预测分析。比方说通过颜色分布观察哪些地区的林冠(canopy)出现问题。
“如果油棕不够肥料或缺乏营养,颜色会变黄。这样他们就可以直接针对这个地区改善。”
不仅如此,无人机还能统计农作物数量,用来规划农药、肥料和人力的投入,并预测收成和收入。假设1公顷平均有140棵油棕树,如果有1000公顷,那么农业公司会根据这个预估数量来分配资源比例。
当然,这些只是平均值,有时油棕树数量会多、倒下或老死,所以对方需要有精准和最新的数据来做决策。

助农民轻松上手
庄君旭说,现在操作无人机变得越来越简单。即便是年长的农民,也能在培训后掌握基本操作。如果农民向他们购买设备,他们会提供基础培训,掌握基本飞行技巧和安全操作规范。
不过,他强调,培训后的农民只可以在自家农地飞行,无需额外手续。但是,若要从事商业喷洒服务,则必须取得相关认证,符合民航局的规定。
这些年,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呼吁青年投身农业,将其视为一个有发展潜力,以及能够创造可观收入的职业。庄君旭认为,智慧农业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更重要的是,需确保有关科技必须真正帮助农民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益。


知多一点
多国尝试“无人农场”
英国是全球最早尝试“无人农场”的国家。2016年10月,哈珀亚当斯大学与精准农业公司 Precision Decisions合作,启动了一项名为“The Hands Free Hectare”(HFHa)的计划。
这场实验的农地只有1公顷,团队购买传统的拖拉机、收割机,再改装成无人驾驶设备,并搭配开源软件编程。他们的目标是让多种小型机械协同作业,并通过远程系统监控和管理。
据报道,当时有一架轻型的Iseki拖拉机压地、播种和喷药。另一架Sampo联合收割机则负责收割农作物。有一辆小车负责拍摄视频、进入农田采集样本,而无人机搭载多光谱和RGB相机,从空中拍下照片,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态。
2017年9月,他们首次收获4.5吨春大麦,隔年产量增至 6.5吨。
不过,现在“无人农场”已不是概念了,而是可以真正落实的操作模式。在中国广东、河南、江苏等地区就有出现“无人农场”,由无人驾驶农业机、无人机、AI系统负责完成“耕、种、管、收”。

相关稿件: 【AI农业/02】 打破“看天吃饭”宿命 智慧农业开创新局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