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忘了,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知道魯迅先生。馬來西亞的華語教育制度與中國不同,中四還會選修華語的學生少之又少。印象中,中國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是較少出現在課堂的,倒是文言文和古詩詞大量充斥著練習題,嚇跑不少學生。某次,老師在課堂上提了幾嘴魯迅先生,稍稍介紹了他的生平,同班同學還把周樹人和周作人搞混了,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對於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我知道的僅僅是維基百科記錄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吶喊》……那還是我一時興起去搜的,那些不感興趣的更沒聽過。翻翻《阿Q正傳》,似懂非懂,16歲的我閱讀起來實在困難,棄在一旁不讀了,反正不是必讀作業。
漢語言專業,魯迅先生終於出現在大學的課堂。《藥》更是我曾經寫報告的研究對象。但說來好笑,此時的魯迅先生在我眼裡還是黑白照的樣子——不拘言笑、嚴肅、穿著長衫坐在書桌邊,有時手上叼著煙。倘若他是校長,我肯定不敢接近他。知道的只是第一層,五四文化運動,民國的政治意識離我太遠,“晦澀難懂”指的不只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是對他的認識。
ADVERTISEMENT
前段時間,或許是疫情隔離在家閒出來的,不知為何去搜魯迅,興致卻一下子來了——我開始瘋狂閱讀他的文學作品,更搜了其他文學家憶魯迅先生的散文。像是什麼堵塞已久的血管突然被打開了一樣,流暢了,通了,吸收的東西更多了。原來魯迅先生沒有語文課上的那樣“晦澀難懂”嘛,魯迅先生也是愛吃甜食的嘛,和家人放花筒時也是那樣的愉快;陰陽怪氣起來也是一套套的,若放到現在也沒人罵得過他的。魯迅先生在我心裡真正地活起來了。
中國的網友說,初高中時,課堂需要做的“閱讀理解”使他們對魯迅先生避而遠之,直到離開了課堂,才真正對魯迅先生感興趣。唉,原來有人也和我一樣,不止是魯迅先生,文學家在課堂的出現總是無聊,下了課堂後竟是那麼活潑有趣。我不禁思考,真的是閱歷的問題嗎?真是年紀太小讀不懂嗎?是什麼使老師那麼教?老師對教育是敏感的,會不知道什麼樣的教學方式能吸引學生嗎,那為何“閱讀理解”?1930年代的民國掀起一波文學思潮,大批文學家批評文學因政治意識的介入過於公式化,失去了文學的本質。誰能想到往後老師對文學家的介紹也是那樣公式化,不是政治意識介入了,那是什麼介入了?
常被魯迅文字打動
課堂上的魯迅先生是偉人,是課本神話的聖人,但我更願意稱魯迅先生為優秀的、了不起的,有著民族魂的凡人;偉人、聖人,太過於遙遠。年紀尚小的學生必須尊敬他,哪敢靠近“神化”的魯迅?老師一遍遍重複著“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加上一堆“閱讀理解”,能不“晦澀難懂”嗎?能不避而遠之嗎?
是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但魯迅先生也有《父親的病》《我的失戀》《論他媽的》《二十四孝圖》等等,魯迅先生不僅僅是黑白照的那樣,他是彩色的。魯迅先生,是越讀越有魅力的。我閱讀時常被文字打動,卻沒有真正的讀哭過。知道了魯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師生情誼,再看《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紀念魯迅先生而寫的〈謹憶周樹人君〉,視線不知模糊了多少次。我朋友若是知道我看哭魯迅先生的文章,也許會笑話我的,言情小說讀著毫無感覺的我,竟會讀哭“晦澀難懂”的魯迅先生。
我不敢說現在能讀懂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也有不明白的時候,也許以後再看會是不一樣的體會。我不是“魯學家”,我只是眾多做過“閱讀理解”的讀者。倘若魯迅先生是校長——收回我前面的那句話,我也許會上前去,告訴他我也愛吃糖。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