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5日訊)創造具有大馬色彩打擊樂而聞名的手集團,在海外享有“宣揚大馬文化”的盛名,但對他們而言,愛國是做好公民本分,無需刻意營造“愛國”特質。
手集團創辦人吳聖雄告訴《馬新社》,之前有人要求手集團團員戴宋谷拍照以彰顯代表大馬,但他覺得這太刻意,欠缺自然且失真。
ADVERTISEMENT
“我們有新文化,但是不會有新傳統,手集團是大馬新的敲擊文化,以新文化向全世界介紹大馬,顯示我們也是愛國。
“愛國就是把自己做好,愛國不用太刻意,我們只能控制自己,默默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一些東西會慢慢改變。”
標榜“大馬華裔”乃自我分化
去年,有人為手集團拍攝並製作短片,但是末端寫著“大馬華裔演出作品”,不被吳聖雄認同而要求更改。
“為何我們只是說大馬華裔,並沒有人說大馬巫裔?這樣做(標榜大馬華裔)是分化自己。”
作為我國已故藝術家、教育家及作曲家陳徽崇得意門生之一的吳聖雄,在學習了廿四節令鼓後決定發揚光大,因認為鼓不只是困在舞獅舞龍活動,理應加以變化。
他說,手集團因為大馬各族文化和環境的滋養,發展出獨有的擊鼓方式,如果沒有大馬這種多元文化環境,也就不會有手集團。
疫期以變應變 仍推出新作品
冠病疫情導致國內許多文化表演單位如坐針氈,但對打擊樂團手集團而言,即使迫於取消多場原訂演出,但仍以變應變推出不同表演作品,只為繼續傳承大馬獨有的擊鼓文化。
疫情一晃已是一年半,原訂去年3月在美國的演出迫於取消,儘管演出已策劃3年、機票簽證皆辦妥,無情的病疫還是讓手集團花了3萬令吉,讓一批已運到美國的樂器,全數“打道回府”。
吳聖雄說,疫情給他最大的體會是內觀,思考手集團的未來打算包括重新整頓、拍攝短片教兒童打鼓,若疫情趨緩重新開放,則會做收費演出。
“疫情逼我們不能見面,人與人之間沒有溫度,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打擊,而不是說不能做表演,那是其次。”
動用儲備金營運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手集團都動用儲備金營運,全職鼓手和行政職員的工作日與薪水相應減半,部分職員有在兼職做捧餐、地產、包裝等。
在無法相聚擊鼓的日子,手集團也在網上通過攝像鏡頭分享排練室的情況,不僅與公眾和同好繼續保持聯繫,也讓這門藝術能恆溫,帶來更多的正面能量與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