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公元初到此後的一千多年,南亞次大陸就不斷有印度教和佛教商人、僧侶來到馬來半島。在公元1世紀至2世紀期間,馬來半島先後出現狼牙修、羯荼、赤土、單單、盤盤等等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
英殖民時期基於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馬來亞從印度招募勞工,經歷幾個不同時期;最初一批屬於罪犯勞工,即將印度罪犯流放到馬來亞,成為勞動力;其後有契約勞工制(Indentured labour)、工額尼招募制(Kangany System)、政府資助勞工(Assisted labour)以及自由勞工(Non-assisted labour)等。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出洋浪潮開始緩和,因為大量印度人外走有失國家尊嚴。
ADVERTISEMENT
英殖民時期所招募的勞工主要來自印度南方,以泰米爾社群(Tamil)人數最多。其他南方社群包括來自Andhra Pradesh邦的特勒固人(Telugus),以及來自Kerala邦的瑪拉雅利人(Malayalis)。
至於來自北印度者,以旁遮普人(Punjabis)為主,特別是錫克人,他們初期的就業領域集中在保安、警察和軍隊。最早的一批是在1873年招募到馬來亞,當時霹靂爆發拉律戰爭,馬來土酋Ngah Ibrahim要求Captain T.C. Speedy引進110位錫克人擔任警察,以維持治安;之後,霹靂軍警部隊(Perak Army Police)成立,到1877年,錫克籍警察大約有300人。

印度勞工出走的方式
契約勞工制以5年為限,以男性為主,年齡介於15歲至45歲之間。負責物色契約勞工的中介者稱為arkatia(或arkati、aal kati)。到了馬來亞,中介者就把契約勞工交給僱主。這些契約勞工要簽署英文合約,勞工多半目不識丁,純屬信任。在完成手續之後,勞工被帶往工作地點,行動自由就侷限在工作範圍。
根據契約,僱主有義務為契約勞工提供醫藥照顧,但多半沒落實。勞工的居住環境惡劣,容易感染疾病;再加上工資低,長時間勞作,體力不勝負荷。當時最常見的疾病包括瘧疾、霍亂、痢疾、肺癆、流感等。
由於馬來亞民眾的抗議,罪犯勞工制於1860年終止。至於契約勞工制,從19世紀中葉開始執行以來,弊端累累,也在1910年正式廢除;與契約勞工制並行,後來取而代之成為主要招募模式的是工額尼制度。
契約制度引進的勞工主要在甘蔗園工作;而工額尼招募制的勞工主要集中在咖啡與橡膠業。咖啡業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非常蓬勃,過後價格開始下滑。而1890年代引進的橡膠種植業,市場需求殷切,許多咖啡園主開始翻種橡膠樹。到了1909至1910年間,橡膠業進入騰飛時期。

工額尼源自泰米爾文Kangani,擁有者或工頭的意思。這個制度涉及三方面,即園丘主、工額尼以及勞工。工額尼不僅僅是引進勞工的中介者,本身也是園丘的管工,俗稱工頭。工額尼受園丘主的委託,領取佣金,回到自己的印度原鄉,物色同一地區相熟的親朋戚友南來。每個工額尼每次可以引進不超過20名勞工。工額尼招募制比契約勞工制優越,因為所引進的都是同一地區比較相熟的人,素質較佳,所提供的待遇較好,出洋之前還在村裡舉行歡送會等等;有的甚至是舉家南渡。
印度勞工從Tamil Nadu的馬德拉斯或尼加巴旦港口(Negapatam)出發,抵達馬來亞後必須隔離一個星期。隔離區的環境和衛生條件欠佳,很多人同住在一起,容易傳染疾病。1900年在檳城以及1919年在瑞天鹹港(Port Sweetenham,今巴生港口)曾發生嚴重的霍亂症。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實際上有兩種並行的模式到馬來亞工作,即通過印度移民委員會資助的資助勞工(實際上委員會代表政府)以及沒有獲得資助的自由勞工。前者是指自願以合約方式到馬來亞工作者,印度移民委員會提供金錢或其他方式的協助。後者是自費到馬來亞,抵達之後再找工作。

學者Kernial Singh Sandhu根據官方資料統計,在1865年至1938年間,通過工額尼制度來到馬來半島的印度勞工及移民,人數大約是1,116,717人,佔了政府資助勞工總數的62%。
在馬來亞/馬來西亞印裔歷史研究方面,Kernial Singh Sandhu(1929-1992)可說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他出生於柔佛昔加末,曾擔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機構主任(1972-1992),其代表作是《馬來亞的印裔:移民與聚落1786-1957》;另外也跟A.Mani合編《東南亞的印裔社群》。目前市面上有多種語文的印裔研究專書,可供有興趣者進修。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吉隆坡十五碑,原名Batu Lima Belas,随着早年砖窑的设立,重新命名为Brickfields(the brick fields)。这个方圆2公里的百年社区呈现多元色彩,宗教建筑普遍,印度庙、佛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寺庙和谐共存;道路命名反映多元族群色彩,Jalan Sultan Abdul Samad、Jalan Tun Sambanthan、Jalan Ang Seng、Jalan Chan Ah Tong、Jalan Rozario等,连贯社区。
十五碑也是地方发展新旧并存的社区,以Jalan Tun Sambanthan为界,一边是KL Sentral、商场、五星级大酒店、豪华公寓、商业大楼等现代景观;另一边则保留较多的社区原貌和特色。
十五碑的人口在2万人以内,印裔居多,因此有“小印度”之称,印度文化资源非常充沛,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 Netaji Subhash Chandra Bose Indian Cultural Centre:詹德拉博斯印度文化中心,这里经常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音乐会、舞蹈演出、讲座、新书推介等; |
● Temple of Fine Arts(TFA):印度舞蹈培训及艺术表演中心; |
● Vivekananda Ashrama:辨喜精舍,以辨喜上师(Swami Vivekananda Narendranath Datta, 1863-1902)命名的精舍;辨喜属于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教派(Vedanta); |
● Annalakshmi Vegetarian Restaurant:很有特色、环境优雅的印度素食餐馆; |
● SJKT Vivekananda Brickfields:辨喜淡米尔小学; |
● 这个“小印度”有不下10座印度庙、印度餐馆、印度商店等。 |
简单来说,这是活生生的印度文化遗产区,是户外学习、认识和体验印度文化的现成场域。印度庙众多是这个社区的一大特色,个人曾经参观的印度庙包括:
(1)Sri Kandaswamy Temple, Brickfields, KL (Jalan Scott) |
(2)Kuil Sri Krishna, Brickfields(Jalan Scott) |
(3)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Jalan Scott) |
(4)Kuil Sri Maha Muneswarar(Jalan Scott) |
(5)Sri Sakthi Karpagar Vinayagar Temple(Jalan Berhala) |
(6)Om Sree Kaliamman Alayam(Jalan Berhala) |
(7)Sri Shivan Alayam Brickfields(Jalan Sultan Abdul Samad) |
(8)Kovil Sri Poovadai Kaliamman Alayam(Lorong Abdul Samad) |
(9)Sri Padapathira Kaliamman Alayam(Jalan Ang Seng) |
在这群印度庙中,密度最高的当属Jalan Scott的一条路4座庙。这4座庙个别供奉不同的主神,前来祭祀(pooja)的信徒都很踊跃。个人参观及考察这4座庙超过20年,出席过Sri Kandaswamy Temple两次感恩与奉献大典(Maha Kumbabishegam);也留意另外3座装修超过10年才竣工的寺庙。
1.Sri Kandaswamy Temple这座庙建于1902年,属于斯里兰卡淡米尔人创立的寺庙,由Malaysian Ceylon Saivites Association负责管理,供奉穆鲁甘(Murugan)为主神。此庙的庙地原属Sam Scott拥有,庙方在1901年向Scott(即路名的Scott)购得此地。在寺庙建筑结构和格局方面,此庙是典型印度南方风格(Dravidian style),门塔的每一层都有精彩的神祇和神话故事雕塑,例如第三层的“乳海搅拌”非常生动,正邪分明。此庙另一个特色是有很多神诞和节庆的祭祀活动,包括在社区范围的游神。 ![]() ![]() |
2.黑天庙Kuil Sri Krishna, Brickfields黑天是毗湿奴大神10大化身中的第8个,另外9个化身的雕塑: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佛陀及卡尔吉,都出现在寺庙的柱子上。黑天庙是从小庙变大庙的例子,装修工程耗时超过10年。 寺庙中最常出现的黑天形象包括作为儿童的黑天(Bala Krishna)、吹笛牧人黑天(Venugopala)、在《薄伽梵歌》中为阿周那(Arjuna)拉车的黑天等。 ![]() ![]() |
3.猴神庙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猴神哈奴曼(Hanuman)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的重要角色,协助自我流放的罗摩打败十头魔王罗波那(Ravana),救出罗摩被绑架的妻子悉达(Sita)。哈奴曼代表忠诚的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维护罗摩。这座哈奴曼庙也展示中国神猴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雕塑,以及印尼、印度、尼泊尔等不同国家的猴神雕塑。 十五碑是早年火车维修站,大部分的劳工都是印裔。对来自南印度的劳动阶层而言,猴神是守护神。此庙的大节庆之一就是猴神的神诞Hanuman Jayanti,即印度历的Chithirai月,大约在阳历的4月至5月。 |
4.Kuil Sri Maha Muneswarar此庙的特点是以印度南方地方神祇为主,Muneswarar为主神,这个名字是由两个字组成:Muni(指圣徒)和Eswara(指湿婆大神);Muneswarar被视为湿婆大神的化身,手握大刀或三叉戟,坐骑为马。此庙的其他守护神包括Sri Ayyanar Swamy、Sri Karuppanna Swamy、Sri Madurai Veeran以及Bhairava(坐骑为狗),都是盛行于印裔原乡Tamil Nadu邦的地方神,战士形象,由于英勇事迹而从人升格为神。 ![]() |
延伸阅读: 陈亚才/搁置的印度庙 陈亚才/亚罗士打印度庙考察 陈亚才/黑风洞园区的寺庙与洞窟 陈亚才/登高参观槟城穆鲁干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