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我國的政局動盪,到國外例如阿富汗的情勢演變,想必很多人都想要問:“政治到底怎麼了?”
對於政治,許多人都持有負面看法,認為政治就是一個大染缸,進去後肯定蹚渾水。
ADVERTISEMENT
然而,政治學作為一門學問,到底是怎麼看政治這回事呢?還有是不是讀政治學的人,就只能成為政治人物或智囊?
如果有人說他想要讀政治學,別人的反應通常會問:“啊!你想要當政治人物?”言下之意,似乎讀政治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從政,但其實這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因為如果仔細去看那些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不是政治學出身,那麼政治學到底是讀來幹什麼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政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博士說,一般人對政治觀感不佳,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因為許多政客確實給予了不良示範,使到民眾以為政治就是這麼消極。但如果從其他角度來看,政治可以很高尚,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說過在眾多學問當中,政治學乃首要學科(Master Science),說明政治學是個至高無上的重要學科。
東方也一樣,他以孔子為例,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相信孔子也會認同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只有把一個國家管理好和建立起穩定製度,這個國家才會真正繁榮起來。他相信這也是大多數政治學學生的初心,“不能說是特別偉大,但至少是對政治秩序的一種追求或探討。”
政治學的分支學科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政治智慧,但是將政治視為一門學科並且予以研究則是從西方開始。
饒兆斌說,政治學最初著重研究制度,例如研究為什麼國家憲法會是這樣的設計,而這樣的設計又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還有政權架構。後來,政治學慢慢從這種制度和文本上的研究,擴展至觀察人的政治行為,比如研究選舉如何被操作,及選民到底是依據什麼因素來投票。
從政治學又能劃分出分支學科,他列舉以下幾個主要領域:
·公共行政學:研究政府機關的政策如何有效落實,可以說是最接近政治實踐的一個分支。
·政治理論:研究政治制度和探討什麼是理想的政治生活,與實踐相差較遠。
·比較政治學:利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政治現象,試圖從中找出規律、模式或不同點。
·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學也稱國際關係和國際事務,研究國家間如何打交道,還有研究像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
政治學除了本身延伸出分支之外,他說,政治學也與其他社會科學出現交叉融合的情況,所以有所謂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傳播學、政治人類學等分支。
他本身的博士學位是研究國際關係,他說單單國際關係理論就有現實主義、自由主義等流派,研究生可以純粹研究理論,也可以政策為導向,總之政治學這個領域實在有太多方方面面值得研究,端看研究生要從哪個角度切入。
多瞭解密切關係國家
許多研究政治學的人都是研究自己的國家,他覺得這一點很正常,畢竟多數人都是以關心本國政治為主,然而他認為我國始終缺乏了區域國別研究,不像英美這些國家面向全世界,有許多專門研究一個特定國家的專家。
當然,他強調我國不是完全沒有這一類的專家,比如前首相敦馬哈迪在1980和1990年代倡導向東學習政策時,我國便出現了一些研究日本的專家。但整體而言,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尤其當我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應該多去了解別的國家,特別是那些對我國有重大影響的國家,例如東盟國家和中國。
國際關係,研究國際層面的政治現象
如果說研究國際關係,本地開辦國際關係學系的大學不算多,而且提供這類課程的大學多數是公立大學,例如馬來亞大學、國立大學和北方大學。
在馬大,所謂的國際與戰略研究系其實就是研究國際關係,根據系主任邱穎慧博士的介紹,大學新生通常會先學習一些基本概論,例如國家是如何組成,還有從歷史角度探討國家間是如何互動。另外,學生也會認識各種外交手腕和手段,包括瞭解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政治的發展,以及認識區域主義,例如東盟和歐盟這些組織的角色與差異,還有國家是如何透過參加區域組織來鞏固國家與周邊地區的利益。
若再深一層,她說,學生會學習分析外交政策、探討國際安全議題和觸及區域國別研究,比如深入瞭解東南亞政治或中亞政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每所大學的課程架構不太一樣,但基礎是相同的,而馬大這個科系之所以稱為國際與戰略研究系(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要因為在研究所階段,課程內容涵蓋國防安全研究,因此學系的名稱就定為國際與戰略研究系。
也許有人要問:世界那麼大,國與國的關係又那麼複雜,到底國際關係學是怎樣圈定研究哪一個國家或哪一段關係呢?對此她表示,修國際關係的學生首先會學習理論打好基礎,但是單單掌握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每個科目還會旁徵博引,用案例來加強教學,比如引用阿富汗作例子,分析為什麼那麼多國際組織在援助阿富汗,阿富汗卻仍然走不出困境。透過不同案例,學生能夠更廣泛地瞭解國際政治。
探討企業與社運的影響力
雖然國際關係學基本上是探討國與國的關係,不過在現今世界,非國家行為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所以她說國際關係學也會探討主權國家以外,例如跨國企業和社會運動是如何影響國際關係。
她本身的興趣是研究東南亞和東盟,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東帝汶。她說,本地不乏專門研究東南亞以外國家的國際關係學者,但這類學者畢竟還是屬於少數,因為如果要深入透徹地研究一個國家,學者起碼需要到那個國家做田野研究,然而距離和語言很有可能會是一道障礙,要做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者首先必須克服這方面的問題。
修政治學一定要學以致用?
關於國際關係學的畢業出路,邱穎慧說,許多畢業生最嚮往的職業是當大使和外交官,實際上也有不少畢業生在非政府組織、媒體和智囊團工作,也有畢業生去了企業界,因為企業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而國際關係學的畢業生雖然非商科出身,但他們憑著他們的國際視野一樣能勝任企業界的工作。
對於大學教育,很多人都有一種想法,認為讀大學就一定要能學以致用,然而饒兆斌說,包括政治學在內的社會科學領域,沒有說一定要學以致用,“因為社會科學更多的是講求一種對社會的客觀認識,你可以實踐到生活當中,比如為政府提供一些決策的建議、幫政府做社會調查、提供數據研究等等,這些都可以發揮實踐的作用,但你也可以作為純粹的學者,去研究和了解社會的變化。為什麼社會需要這些知識呢?因為就好像哲學和歷史學,這個社會總要有一些人超然地去觀察一些客觀的發展現象,而政治學就是整個社會科學類裡面,觀察這個社會的政治生活和制度的變化。”
國家需要更多社會科學人才
他說,綜觀國內的私立大學,包括華社支持的大專院校,雖然大部分都有開設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但這些學院所謂的社會科學通常是教育類、語言類和傳播類學系,似乎只要不是商科和理工類的學系就通通歸類為社會科學,卻極少看見真正的社會科學,例如政治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他明白要開辦這類學系可能不會賺錢甚至還要虧錢,但是華社不應該因此漠視這個學科領域,應該多培養一些社會科學人才才對。如果有掌校者願意扛起使命去推廣社會科學,“我覺得是值得去肯定的。”
不只大學應該重視社會科學的價值,中小學更應該扮演啟蒙角色,讓學生對政治有所認識。“回想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邱穎慧說,我們的教育極少跟學生談論政治哲學,所以社會才會有那種讀政治學就是為了從政的錯誤概念,以及重理工輕人文的觀念。
她本身也看過真實例子,一些被分發到國際關係學系的學生,原來對這個學系並沒有概念,不知道國際關係到底是什麼。由此可見,我們社會對政治學的認識還有待加強,絕對不能誤以為政壇上的那些口水和紛爭就是政治學的全部。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