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0日综合电)疫情期间,有暖心的人先在WhatsApp群组里慰问住在同一社区的街坊邻舍是否需要什么帮忙,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在一年半后,这些社区邻里之间越来越熟络起来,大家彼此关照,甚至物物交换,从备用狗粮到免费汽车,彼此共享物资,各取所需。
伦敦南部布罗克威尔公园花园和三一大道WhatsApp小组的成员詹姆斯·莱利认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人们希望保持社区和睦精神的一种表现。他说:“人们其实可以出售这些物品,但大家都希望留给社区的居民。”
设立平台共享物资
他补充说,居民拿出来的物资“真可谓应有尽有”,包括植物、镜子和窗户。而这种共享的精神是疫情所促使的,他说,疫情“使人们与邻居更加紧密联系了。”
“有人在群组里说他们有一辆状况良好的汽车,没有再用。很快就有人领了。然后有人也赠送一台Aga厨具,虽然我觉得他们有可能希望卖一点钱的。”
这是在疫情下全国各地社区的缩影,彼此熟络的邻里关系促进了物物交换。成立于2003年的“自由循环(Freecycle)”网络表示,在冠病疫情严峻期间,邻里共享精神也迅速扩散。该平台成立于WhatsApp出现之前的时代,是个非营利平台,致力于赠送免费物资。其执行董事德伦·比尔透露,在2020年6月平台上的帖子数量翻了一倍。
“去年冬天我们仍然在封锁期间,有成员把自制的口罩挂在‘礼品树’上,或是把生活物资放在门口让有需要的人来自己领取。”比尔补充说,人们也分享许多关于接种中心和检测地点的信息。
比尔认为,该平台使用率的提升要归功于“人们的同情心,同时他们也渴望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
疫下培养慷慨精神
69岁的朱迪·贝尔是一名来自伍尔弗汉普顿的退休教师,现在义务教授外国人英语,在封锁期间,她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自由循环”。她说:“我一直在教寻求庇护者英语,慢慢发现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资,情况很艰难。于是我代表他们在本地的自由循环平台和零废物网站上发出请求。没想到我收到的回应让我太惊叹了。”
“我为一个来自摩洛哥的单亲家庭找到了3辆自行车,也为一个来自萨尔瓦多的女裁缝找到了一台缝纫机和许多布料。”
事实上,贝尔收到了太多的物品,她不得不把捐赠者引向其他的组织。“人们继续倾囊相助。”她说。“疫情下培养出来的慷慨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这些自由循环的群体了。”
43岁的阿米娜·阿布·沙巴在封锁期间也开始实行“自由循环”,在斯旺西建立了一个交换小店。她说:“我想我应该召集几个朋友,没想到现在已经有近5000人参与了。我们不仅仅是避免把东西丢进垃圾填埋场而已,而是已经成了一个社群,成了整座城市妇女的支柱。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交换了超过2万5千件物品,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
“人们在封锁期间渴望邻里交流,也在寻求人生意义。有很多人挺身而出,成了活跃成员。这个社群主要是让人们互相帮助,慷慨而不为私利地互送物资—— 当然我们家里的橱柜也更为整洁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