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和電影製作始終是有分別的。太過追求電影的質感,其實也間接流失了電視劇的觀賞樂趣。

光是掛著馮小剛導演的名字,《北轍南轅》已經註定成為人人口中的話題之作。這是馮小剛時隔20年再次執導的電視劇。
ADVERTISEMENT
此劇走的是都市女性題材,相比《快樂頌》和《三十而已》,這部的野心和玩的格局更大,從年輕女孩追夢、戀愛中的女人有多坎坷、全職媽媽的心酸以及女性的晚年生活都一一道盡。除了劇情兼顧老中青三代,藍瑩盈的經典對白“為何女人開始的選擇總是與最後截然相反”正也反映了劇名主題事與願違的無奈。這部劇啟播之後口碑好壞參半。近幾年的中國劇在女性題材上已拍得相當極致,《北轍南轅》難免被拿來與之前的女性題材作品較量。但是我覺得此劇最大的問題是:劇集風格定位與觀眾期許有著很大的出入。
普通會員 | VIP![]() |
VVIP | |
---|---|---|---|
星洲網平臺內容 | |||
星洲公開活動 | |||
禮品/優惠 | |||
會員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動/特級優惠 | |||
電子報(全國11份地方版) | |||
報紙 | |||




5位女主角的人設讓觀眾難有投入感。從網上看到的觀眾反饋,多說此劇很不接地氣。電視劇當然可以描寫富裕人家的生活,可是《北轍南轅》描述的都市女性生活手法卻相當夢幻和理想化,讓觀眾感覺非常抽離。幾個主角就算談不上富裕,乍看之下卻都幾乎不缺錢。劇中除了尤珊珊,其他4個女主角都能隨時隨地相聚吃飯聊天。戴小雨(金晨飾演)在飯局上認識了廣告公司的老闆就立刻得到了一份工作,憑著所謂高情商的幾句話,第一次見客戶就讓整項合作計劃起死回生,甚至當晚就獲得了2萬元的提成。最離地的是,這幾個女主角完全不缺男伴,身邊隨時都會出現優質的男生打轉。
此劇難以看到5位女主角在情感的推展上有太多刻畫,她們的成長過程幾乎都逃不開男性的推進。當然我們可以解讀為這是亞洲國家還活在男權主義的氛圍,但是此劇沒有出現太多她們內心的抉擇和掙扎,整個故事大多在婆媳關係和兩性相處的話題上繞圈子。最可笑的是,開那家餐廳竟然也是臨時起義的,開餐館的動機更像是“有閒錢何樂而不為”的感覺。劇中主角太容易解決難題,這已模煳了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也與“女性寫實”處境不符合。
情節流於胡編亂造
劇組在開拍之前究竟有否做過資料蒐集,也有待懷疑。劇集對年輕女性的認知,還停留在20年前的中國劇形象。就好像劇中的對白“不相信一幫女人能經營好餐館”、“千萬不要招惹有錢有閒的女人”等等,這些對白設計都有問題。剛畢業收入5千竟能租住精緻的單身公寓,月入支出40000元還叫作普通人家,職場商戰更如兒戲,做中介做得像慈善工作……此劇有太多不合理的細節,很讓人出戏。就算是把5位女主角塑造成中產階級,也與現實差距頗大。
此外,戲劇衝突線很弱,以及人物太多抓不到主線也是此劇的致命傷。太多的人物支線以及大量一線大咖出場客串,早分散了眾人對主角的關注。劇中演得最出色的,反而是劉曉慶和徐帆。雖然兩人戲份不多,卻每次出場都讓人不得不行個注目禮。其他角色的塑造與定位都不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間接拉大與觀眾的距離。例如尤珊珊這個人物,並沒有主線紛爭矛盾,更多時候是替一眾姐妹排憂解難。鮑雪是名不經傳的小演員,這樣的一個女人究竟有沒有職場焦慮,會不會擔憂前景?整部劇對她的處境並沒有更立體的描寫,反而鏡頭一轉描述起她的感情生活。戴小雨回國之後透過自己的美貌獲得一份公關工作,她的主線矛盾究竟又是在哪裡?最後,戴小雨的主軸又是愛情。現實生活中當然會有這類女性,但肯定不屬於典型人生吧?
懸浮感從何而來?
雖然劇本和人物設置充斥太多問題,此劇在鏡頭運用上卻有獨到的視角和氣勢。從劇集一開端,把北京的高樓大廈和故宮的莊嚴厚重對比,間接將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透過流暢的遠近鏡頭緩緩展開。整部劇的色調偏向冷暖和光線的巧妙運用,把略為誇張的浮華感和對生活的焦慮做出完美的對襯。
我曾看到馮小剛的一篇訪問,提及當人物不受邏輯的控制,那麼浮懸感才會油然而生。但是每個年齡階層若沒有見到屬於自身的生活制約而一味製造“浮懸”,其實也衍生了角色本身的蒼白無力。電視和電影製作始終是有分別的。太過追求電影的質感,其實也間接流失了電視劇的觀賞樂趣。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医疗保险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想不想买”,而是“我们能不能承受没有它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调整、优化自己的保单,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直接断保。
“保费这样起法,哪里顶得顺哦?”
卅岁的弟弟看到保费涨价的新闻时,忍不住发出如此感叹。虽然他不算很年轻,但也才在职场站稳脚步,每个月的收入除了应付日常开销,还要供车贷和年少无知时欠下的债务,一家四口的压力都在他身上。可如今,连医疗保险都开始吃紧。
“到底该继续缴,还是直接断保算了?” 当时候他向我抱怨到。
天哥认为,他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人。最近,大马保诚(Prudential Malaysia)宣布,由于医疗索赔率上升19.6%,医疗保险保费将从下个月起调整,平均上涨4%。有市场反馈指出,部分保单的实际涨幅或较高,引发了不少年轻一代的担忧。这让许多人开始思考,医疗保险还值得买吗?还是该放弃,省下这笔钱来靠自己?万一将来越起越高,直到无法负荷才断保,年老时的医药费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医疗保险涨价,问题出在哪里?
老实说,保险公司并不是凭空决定保费的,每一次调涨背后都有数据支持。根据大马保诚的数据,每1000名投保人中,提出索赔的比例已从62人升至74 人,增加了19.6%。不仅如此,每宗索赔的平均金额也增长了3.9%,从RM 14,113提高至RM 14,664。
这说明了什么?医疗成本在增加,投保人使用保险的频率更高,保险公司自然需要调整保费,以维持财务平衡。虽然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不爽,没问题时保险公司就赚钱,有问题时就把费用转嫁顾客,这样还得了?但是,保险公司也不是做慈善的,和我们做生意的道路相同,来货贵了,不就贵来贵卖,没理由赔本卖的。
但这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医疗科技进步、治疗成本上升,以前可能无法治愈的疾病,如今可以治疗,但代价是更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有就是药物价格上涨,尤其进口药品,价格受汇率影响,越来越贵,医院也贵来更贵卖。不久前,一则关于是否公开药物价格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层层叠加下去,就引发了整条链的价格上扬,保费也跟着上扬,最后变成顾客买单,这也是整个医疗行业成本上升的结果。
年轻人该不该断保?
面对涨价,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是:“要不干脆不买保险了?”
这种想法看似合理,毕竟如果1年要缴RM 3,000的保费,10年就是RM 30,000,不如直接存起来?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能保证10年内都不会生病、不会出意外吗?如果真的发生意外,RM 30,000块恐怕就是杯水车薪了,以现在的医疗费用来看,住院动手术一次至少要RM 20,000-RM 50,000,如果是癌症治疗,费用更是高达RM 200,000或以上,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10年后的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RM 30,000可能连小手术都无法完成,更别说其他大型手术或癌症治疗的费用了。
而且断保后,未来可能买不起新的保单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保费也会更高,所以为何保险从业员总是说,保险是越年轻买越划算的,但是中间其实也有点猫腻,因为不同类型的保单,有些提早买也未必更划算,不过篇幅有限,今天就不聊这个课题了。而有些人则会认为,反正自己现在健康,等以后需要时再买就好,只能说我们想到的,保险公司也想到了,所以他们都是以健康状况来核保的,一旦身体出现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超标),可能会被加费、受限制,甚至拒保。
所以当我弟问我该不该断保时,我跟他说,既然你已经开始了,那么“老虎螃蟹”你都别让保单断掉,因为保险就是一种“以小搏大”的玩意,就算断保让你省回几年1-2万块,分分钟你也是花掉的,但如果真的无端端出事,那就一切都完了,虽然说可以去政府医院排队,但是政府医疗资源紧张,是否能负担所有需求?就算能都好,花费在政府医院排队的时间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意味着没法正常上下班,一场大病就毁掉一切了。
所以,断保恐怕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反而应该思考如何调整才能让自己既有保障,又不过度增加财务负担。如果真的无法负担,天哥认为可以考虑调整保单数额,而不是直接断保,如果保费压力太大,可以考虑调低保障额度,降低投保成本。公司若有提供Group Insurance,可以将它作为一道防线,以降低未来保费上涨的风险。
听完这些分析后,弟弟沉默了一会儿,最后问道:“那如果真的缴不起呢?”,我笑了笑,说:“缴不起也得缴,没事你每年省几千块,出事你人生直接完蛋,这个风险你能承担吗?”
其实医疗保险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想不想买”,而是“我们能不能承受没有它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调整、优化自己的保单,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直接断保。毕竟,当我们面对疾病,保险是唯一能帮助我们分担风险的工具。而人生最大的无奈,就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买不起了,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无奈。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