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ADVERTISEMENT
這是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的句子。褒禪山有二洞,前夷後險,一般遊客就易避難,只遊前洞。王安石與3位友人決定一探後洞,他們擁火前進,“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本該繼續尋幽訪勝,害怕火把熄滅,遂停。一出洞中就後悔了,矛頭指向最先主張退出的朋友。比起遊險之群,他們所入不足十分一。王安石嘆說要完成心願,意志、體力、物質條件都不可缺。他體力不錯,火把尚亮,只因盲從朋友,以後讓人譏笑也是自作自受。他說即使不能達標,也該盡力,悔恨才不會出現。
念大學本科時林水檺老師教“唐宋文選”,〈遊褒禪山記〉為必讀文章,為了考試,花了心思,此後不忘內容。
我對王安石印象是深刻的。中三第一堂課黃榮華老師講中文妙處,提王安石〈泊船瓜洲〉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他引洪邁《容齋續筆》說王安石先後推敲“到”、“過”、“入”、“滿”等字,最後決定選用“綠”,聽覺、感覺、視覺遂為一體,成功讓春風形象鮮明。老師當年25歲,風華正茂,沒有架子,學生喜歡。他從幾百公里遠的高淵來居鑾教書,在南達花園租一小房,騎70毫升的本田摩托車上班。他畢業自馬大中文系。因為他出現,我們始知馬大有中文系。
斷斷續續進入王安石的世界。王安石有不少格高志遠的詩句,讀後讓人心情高揚。胡適愛寫“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送人,那是王安石〈登飛來峰〉中句子。1936年1月9日胡適寫信給周作人,說在他的神龕裡,供著3位大神,分別是孔子、王安石、張居正。他喜王安石“但能捨一切,管取佛歡喜”的生活態度。
王安石潔身自愛,嚴以律己。邵伯溫《邵氏聞見錄》說包拯曾請同朝為官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吃飯。司馬光不善飲酒,也強飲數杯。包拯舉酒相勸,王安石卻“終席不飲,包公不能強也。”王安石不僅不好金樽,也不愛女色。《邵氏聞見錄》記另一趣事。當時士大夫有納妾習慣,王安石卻自我控制。夫人吳氏為他買一妾,此女為軍中大將之婦,丈夫運米失舟,家財散盡,依然無法賠償所失,她被賣抵債。王安石聽後,完璧歸趙,“令為夫婦如初,盡以錢賜之。”王安石有不少好事值得推介。
明朝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選8人代表。唐朝2位,宋朝6位,王安石是其中一位。孰優孰劣的排名在文學史中極為常見,爭議從不缺乏。相比之下,唐宋八大家名堂卻經得起時代考驗。我和同學所修“唐宋文選”,除王勃、李白和劉禹錫各選一篇,其他散文都來自八大家。八家之中,誰排第一,有不同看法。梁啟超在《王荊公》中認為王安石應列首位。七家“皆文人之文”,王安石則是“學人之文”,“其理之博大而精闢,其氣之淵懿而朴茂”,“非七子者之所能望也”,梁啟超快人快語。“恨不能手寫公全集也。”他加了一句。
踏實活過更加重要
我念中學預備班時,課本收王安石〈傷仲永〉,“泯然眾人矣”是我最難忘的句子。文章說方仲永5歲展現少見智商,能作詩,聰慧非同齡人可及。鄰近人家指定事物叫他賦詩,他能立刻完成。從此名聲大噪,付錢或用禮物請仲永現場創作的人絡繹不絕。他父親嚐到甜頭,帶著仲永行走縣城,疏忽了學習。仲永十二三歲時,王安石讀其詩,覺得名不符實。7年以後,問起仲永,所得答案就是讓我惶惶的“泯然眾人矣。”
天生神童,沒有受到栽培,最終淪為普通人。仲永父親無知,無知背後有大環境推波助瀾。仲永父親是個沒有受教育的農民,不理解樹人之道。仲永既被視為奇物,就有經濟價值,成了童星,為人添興,每天巡迴表演。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李敖在《虛擬的十七歲》提仲永,感嘆“在成長過程中,環境跟不上他,最後,他只好跟上環境。神童不見了,神童淪為大眾。”人生不斷給我們考驗,贏在起跑點的人不一定贏得最後勝利。“泯然眾人矣”,可讓人豁然開悟,也可讓人追悔過去。無論是誰,無論從哪裡來,無論要去哪裡,問題可以一問再問,踏實活過比問題本身更加重要。〈遊褒禪山記〉和〈傷仲永〉可以互為表裡,過程都是鍛鍊和修行,留下的痕跡是不同考驗的結果。盡了力,無悔就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