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9:02am 15/09/2021

北京

新教育

中国留学

穆斯林

北京

新教育

中国留学

穆斯林

馬來青年漂向北京求學記

作者:张溧玹、黄睿宝 (北京清华大学新闻系学生)

關於升學,關於獨中畢業生,許多人已經聽過太多。但這幅拼圖總是缺了一角,那些到北京升學的友族同胞的故事甚少被訴說。比起大部分母語為中文的留華學子,不同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的更是增加了他們升學路上的阻力。

語言不通為他們眼中的這座城市蒙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宗教信仰不同為融入當地社群增加了難度。一路上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不禁讓人好奇:他們後悔嗎?

ADVERTISEMENT

這是一篇學生在北京的故事,也是一篇關於勇氣與尋覓的故事。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北京的秋天,身穿畢業袍的李成瑞 。(圖片提供:受訪者)
李成瑞:用包容的心 換真誠回應

Ahmad Qardhawi如同許多理科優秀生一樣夢想著當一位醫生。SPM放榜之後,成績優異的他距離自己當醫生的夢想更進一步,但他仍然想要積極探索人生選項。看著教育部發布的出國留學資訊,他想:要不試試申請吧?反正也不一定能選上。不久,他接到了教育部的電話。“您好,請問您是否有意願到中國留學修讀中文,並在畢業後回到國小服務呢?別擔心,教育部會支付你的學費。”

即使對中國的瞭解不深,從來沒有學習過中文,但能夠取得獎學金升學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家人的經濟負擔。因此幾乎沒有太多的糾結,父母為到中國升學這件事一錘定音,他準備接受獎學金到北京語言大學去修讀對外漢語系。

但是他內心還是感到不甘,或許不肯放棄自己的醫生夢,或許是對陌生的國度感到彷徨,他在出發到中國的行李箱中塞進了一本本理科的書籍,好似這樣就能為他自己留一條後路。

臨行前,他給自己取了一個讀起來和大馬羽球運動員李宗偉(Lee Chong Wei)相像的中文名──李成瑞。帶著嶄新的身分,他踏上了征程。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李成瑞在北京。從最初的不適應到後來的包容,讓李成瑞決定繼續在北京語言大學深造,修讀中文研究生課程。(圖片來源:受訪者)
無法溝通感不安

在北京語言大學(以下簡稱為北語)的馬來學生群體中,李成瑞是特立獨行的。據他所說,他很少活躍在馬來社交圈中,只因他覺得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快速成長,但是這樣的想法卻不為同鄉所理解,因此常常被戲稱為“怪咖”。不僅是社交圈,不諳中文的他到了北語後,與當地人的唯一共同語言就只有肢體語言。他猶如誤入雞群的鶴,不僅在學習與出行上,就連在宿舍生活中他也無法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與泰國室友溝通。只因對方僅諳泰語,而他只會英文和馬來文,他們之間唯一的溝通管道就是中文。這樣語言不通的環境都讓初來乍到的成瑞感到不安。

“我點外賣的時候都看不懂App上的菜名,所以我和幾位穆斯林朋友聚在一起,我們大家一起猜哪一些是沒有豬肉的。一串複雜的菜名我們都看不懂,但是隻要有‘魚’和 ‘雞’這樣的安全詞我們就會點。”成瑞笑著說。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唯一慶幸的是,比起需要佩戴頭巾的女性穆斯林與非黃種人,當年皮膚白皙的他不會因為自己的特出而感到不自在。

但是生活習慣上的巨大變化還是讓他在北京鬱鬱寡歡。在北京這座陌生的大都市裡,唯有熟悉的書頁才能帶給他內心的平靜。他一次次地翻開帶來的理科書籍,但是強度大的課業壓力與陌生的環境下,他不可避免地陷入抑鬱和自卑中。

當他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住時,門外傳來陣陣禱告聲。他知道,這並非他熟悉的伊斯蘭經文,奇怪的是,他卻從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寧。

開放態度參與活動

包容和開放的心態讓這位穆斯林融入到其他群體當中,在那裡,他與同學一起參與各種活動,一同分享在北京生活酸甜苦辣。但是這並非表示他背叛了自己的宗教與信仰。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每週五就去清真寺禱告,週日就去參加同學的活動。”

直到現在,已經本科畢業多年的李成瑞還是無法想像,在自己的生命中還會有這樣不同尋常的體驗。可能正因為他包容了不同的文化與宗教,所以這座城市也就包容了他的不安與焦躁。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林樂曦在清華大學主校門前拍照 。(圖片來源:受訪者)
林樂曦:受同學激勵,變得更好學

清華大學的校區太大,不會騎腳車的林樂曦只能夠選擇步行。她不是沒有想過學騎車,她還為此特意買了一輛腳車,無奈,她總是學不會。

“全部人都看著我跌倒,我覺得很羞恥,他們內心一定在想 ‘喲長這麼大還不會騎車’” ,樂曦說,雖然身邊的人總是告訴她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是身為女性穆斯林,她所佩戴的頭巾,註定讓走在北京街頭的她顯得特別,覺得自己像是藝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被別人注視。

她不喜歡這樣,這種與外界環境格格不入的感覺很不好受,但她不得不妥協。“你要謹記,在中國你就不是多數了,身為少數群體就要學會適應環境。” 她提醒自己。

不懂得中文也讓她短暫的留京生活舉步維艱,雖然她所修讀的漢語進修課程上的同學都是國際生,但是他們都並非穆斯林,不吃豬肉不能飲酒的教條導致每一次的聚會中她都不能盡興。但是身為群體中的少數,她不能任性地要求其他人遷就個人的宗教信仰。

在清華大學,她幾乎每天只能到唯一的清真食堂去用餐,如果真的想要換換口味,就會到其他食堂去點海鮮類菜品,但是語言不通還是給她帶來很大的困擾。無論是食堂阿姨的使用語言,還是檔口上的菜單,都是全中文的。這讓她不可避免地習慣性依賴手機上的翻譯軟件,就連買奶茶,她也要在腦中預演點奶茶的情況,反覆練習中文發音。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林樂曦和班上同學。 (圖片來源:受訪者)
清華求學讓履歷加分

對樂曦而言,在北京上學的時光難熬,卻也收穫滿滿。最初,她申請到中國進修漢語,是因為她的本科專業與供應鏈管理相關,她覺得中國既是世界最大經濟體,能夠到中國升學一定會讓她的履歷加分。

“坦白說,我覺得能在現在的公司工作,是因為我有那一年的清華經歷。”對她而言,到中國去的動力不是毫無來由的,除了“體驗文化”、“看看世界”這樣的理由,她比別人多了一個現實層面的考慮。

與馬來西亞的慢步調不相同,北京周圍的同學都在埋頭苦幹,懸樑刺股般的學習,老師的上課節奏也非常快,而且對學生有非常高的期待和標準。在馬來西亞上課的時候,她仍然有閒暇的時間看看韓劇、出門逛街,學習和生活有較大的彈性,但是在北京,同輩壓力和師長期待讓她把她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學習。

最難熬的時候,她甚至連“加油”,“努力”這樣的單詞都聽不了,一聽見這樣的詞壓力就會飆高。

這也可能與她的性格有關。她的名字Nur Zakiah象徵聰明的光束,但是比起被誇讚為有智慧,她更看重快樂,想要成為那個能夠散播快樂的光。因此她沿用了中國祖母的姓氏 “林” ,讓好友為她取了 “樂曦” 這個名字,將自己的願望寄託在名字上。
雖然在北京的生活壓力大,但同時她又為中國學習環境的那種拼搏態度而折服。她很好奇,究竟是為什麼讓他們產生這種拼勁,是競爭的社會環境?她抱著這個疑問,向周圍的中國同學提問,得到的回答,卻讓她感到意外:“如果我們不這麼做,那麼中國今天就不會這麼強大。”

這樣的拼搏精神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讓她在北京期間一直不斷地探索自己的學習極限。與一些想要享受留學生活到處玩樂的同學不同,她奮發向上,想要在學業成績上證明自己。但是如果硬要說的話,其實就連她自己,也說不清這樣是不是一定利大於弊。

“要看你的個人的選擇吧。” 她說道。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阿琦拉在北大校園中。(圖片來源:受訪者)
阿琦拉:為北大轉系,友誼是能量

“我從來沒有想過能夠考上北大,也沒有想過會選修國際關係。”北京大學的阿琦拉說到,曾經修讀生物工程高級文憑課程(Diploma)的她最初選擇來到中國,不是因為馬來西亞政府獎學金,而是受到了當時在北京留學的姐姐影響。因此,與其他人磕磕絆絆的開始不同,她來到中國時有姐姐幫她打點,省下不少麻煩。

從漢語預科班畢業後,她當時的理想科系其實仍然是自己曾經修讀的生物工程,在申請表上她填了3所院校,“北京大學”只是她碰碰運氣的一個選項。

沒想到幸運選中了她。

沒有過多的考慮,北大優良的校風與口碑讓她決定轉換跑道,到北大修讀社會科學類的國際關係學科。雖然她有時會對自己的“叛變”感到可惜,但是轉念一想,覺得跨學科優勢會在將來為她拓展更多的工作機會。

“也許以後可以到與生物工程相關的國際組織工作也不一定。”阿琦拉是這樣想的。

新教育(9月14日)封面故事:在北京念书的大马穆斯林
阿琦拉與同學出席北大開學典禮。(圖片來源:受訪者)
努力克服語言障礙

然而,北大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要使用第三語言與母語為中文的佼佼者競爭讓她備感壓力,也讓向來是資優生的她感到很挫敗。有時甚至會想說:要不就放棄吧?但回看一路走來的辛苦付出,她不甘心,不想要就此前所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所以她咬牙堅持下來。

上課聽不懂老師的口音,就坐在第一排向老師提問;老師說的歷史事件和國際關係概念沒有聽過,她就會去問同班的中國同學;課堂報告大家的內容很多語速很快,她就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中文發音與語速……

她需要面對比別人更大的語言障礙,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很多時候,最後的結果和成績卻還是比不上同輩。雖偶爾會感到挫敗,但她還是覺得一切都值得。

學習中文,讓她在找工作的時候更有優勢。在北京學習,讓她接觸到更大的平臺和更多的機會。只可惜,現在因疫情的緣故,她無法到北京上課,但也因為優秀的中文能力獲得了在愛奇藝擔任翻譯實習生的機會。

比同齡人花更長時間

阿琦拉入學時必須修讀兩年的漢語預科,因此她需要比按部就班的同齡人花上更長的時間才能拿到本科學位。當她看見周圍的朋友已經開始投入職場工作,隨之而來的年齡和就業焦慮席捲了她。為了儘快畢業,她必須摒除一些如疫情休學和間隔年(Gap Year)等這樣的選項。她因為留學而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也因為留學而不得不排除一些可能。

友誼所帶來的快樂是留京生活中的小確幸。阿琦拉說:“如果沒有朋友,我可能早就放棄了。”,因為有一群與她一起努力奮鬥的朋友,她才能堅持下去。但是她的留學的經歷並不都是美好的,正如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圓,交往的朋友也不一定真誠相待。她也與許多人一樣,或多或少都與朋友產生了摩擦,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她學會與那些價值觀不合的朋友漸行漸遠,與那些真誠的朋友互相扶持,互相鼓勵。

 
未來與人生選擇

李成瑞在北京時最喜歡與友人一同出門逛逛,探索城市。對他而言,獲取清真食品不是問題,他覺得北京地區還是有很多美味的清真食品可供選擇。如果遇到很想吃的街邊小吃和必吃的一些著名美食,他就會看食材是什麼以判斷是否適合食用。

成瑞認為,如果有穆斯林因為非清真認證或其他因素而覺得很在意,心裡不舒服,那就不要吃,這是他“吃飯不疑,疑飯不吃”的北京生存法則。

每週的週五晚上或是週六晚上是他的嗨皮夜,他會和中國友人一起去唱卡拉OK,在K歌房中,他最喜歡唱的歌是光良的〈童話〉。

北京的生活帶給李成瑞很大的收穫,但他一直到畢業時仍然對父母心懷芥蒂,覺得這不是他的選擇,是父母決策。因此在畢業典禮那天,他第一次當了逃兵。

缺席畢業禮逃到泰山

他沒有出席自己的畢業典禮,獨自一人來到了“天下第一山”山東泰山。

他感受到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看到了神奇秀麗的景色,聽到了這片土地的聲音,聽懂了千年以前杜甫、李白、司馬相如等詩人的失意與抱負。那一刻,他好像突然釋懷了。

在離開北京前往機場的路上,放下執念的他終於可以打從心底去擁抱那個18歲少年的選擇。當時與他關係親近的舍管阿姨勸告他,如果有機會就要繼續深造,他意外地沒有多少牴觸情緒,聽了進去。

兜兜轉轉,他又走上了那條曾埋怨過的道路。現在的他繼續在北京語言大學深造,修讀中文研究生課程。

不同的是,這一次是他的選擇。

現在,他一邊線上修讀研究生課程,一邊在馬來西亞國民小學執教。他發現,或許因為國民小學的中文是選修課,很多學生只是抱著“只想要認識中文”的心情上課,在學習中文這一門艱澀的語言中遇到困難就會打退堂鼓,讓他有種難以言說的失望。

若欲赴華求學立場要堅定

“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學習語言可以讓我們更瞭解彼此的文化,更加團結。” 正視語言的力量,這是他希望學生能夠理解的。

最後,他想對那些正在迷茫,但是有到中國留學意向的非華裔後輩說:“如果到中國升學是你想要的,那就去吧;但如果你已經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認為到中國升學對未來幫助不大,那無論父母對你的選擇持有什麼的立場,你還是要堅定自己的選擇。”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到北京升學的林樂曦和阿琦拉也一樣,她們希望後輩能夠鼓起勇氣,去探索未來的可能。在留學的過程中面對壓力、想家,這些都是必然的,但是它能帶給生命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更多文章:

修讀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未必從政,更宏觀視角解析世界

氣象局總監——風起雲湧的見證人

黛安娜獎得主周宇康——慰藉留學生的心靈捕手

MQA認證嚴守高教素質防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