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疾病,是指從動物來源傳給人類的疾病,包括被指源自蝙蝠而肆虐全球至今的冠病;與此同時,原子能機構表明冠病不會是人類面對的最後一次大流行病,疾呼全球必須為未來再次發生的人畜共患疾病做好更好的準備。
聯合國旗下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總幹事格羅西指出,冠病(Covid-19)不會是世界面對的最後一次疾病大流行,因此,國際社會必須為未來再次發生的“人畜共患疾病”(Zoonoses)做好更好的準備。
他於9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公約舉行的第六十五屆會議中說,原子能機構於去年6月推出的“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Zoonotic Disease Integrated Action/ZODIAC),便是該機構為全球將再面對的疾病大流行而採取的歷來最大規模舉措。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原子能機構今年主辦的科學論壇,也是以抗擊人畜共患疾病為主題,即:“為人畜共患疾病做準備:核科學的作用”。
雖然人獸共患疾病是動物傳染病,但主要由細菌、病毒及寄生蟲這三大病原生物引起,有記載的人畜共患疾病約有200種,而冠病病毒最有可能來源被指是蝙蝠。細菌性(含衣原體、立克次體及真菌)人獸共患疾病有50餘種,病毒性有50餘種;寄生蟲性(含原蟲類、吸蟲類、線蟲類及絛蟲類等)60餘種,這些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及農牧業發展。
由原子能機構牽頭及協調,並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以及其他夥伴研究機構和實驗室合作發起的“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聯合倡議,旨在幫助各國預防由源於動物且可傳染給人類的細菌、寄生蟲、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大流行,如由冠狀病毒、寨卡病毒、禽流感病毒及其他還未知曉的病原體引起的疾病。
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約26億人感染各種人畜共患疾病,而根據聯合國2020年發佈的一份報告,全球每年約有200萬人因人畜共患疾病而喪生。
“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目前已有143名國家協調員和116個指定的國家實驗室參與,它通過系統性綜合方案,加強成員國的準備與能力,以便迅速發現與及時應對此類疾病的暴發。
在“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下,成員國的獸醫公共衛生官員可以從聯合研究與發展活動、專家指導以及原子能機構及其夥伴的技術、科學與實驗室支持中受益,包括獲得對經協調的聯合研究、培訓、專門技術、專業知識與技術包的利用途徑,以加強病原體監測與疾病診斷,以及預防與響應行動。
為了讓成員國當局能夠及時作出基於科學與結果的決定,它將提供科學與診斷數據以及決策支持系統的利用途徑。
以研究、開發及創新為核心的“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讓參與的研究機構可以即時獲得原子能機構與其夥伴合作,利用免疫、分子、核及同位素技術進行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的成果。
冠病的出現與擴散有原因
世界人口在過去幾百年中急劇增長,加上自然環境大幅退化,這兩大平行趨勢導致各種紛繁複雜、環環相扣的事件,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促使新型人畜共患疾病如冠病的出現並擴散。
自冠病於2020年肆虐以來,全球各地多種動物陸續被發現感染冠病,包括河狸、鹿、水貂、猩猩、老虎、獅子以及貓、狗等。
2020年年杪,世界衛生組織便宣佈,丹麥、美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瑞典6個國家已報告貂養殖場發現冠病病毒。根據調查,人類傳染冠病病毒給貂,繼而在貂之間互相傳播,並有再次向人類傳播的風險。丹麥已發現多起貂將變異的冠病病毒傳給人的案例。全球醫學專家和衛生官員正在研究動物感染冠病病毒可能對人造成的威脅。
雖然如今的科學及醫療手段都比百年前突飛猛進,但對冠病大流行卻似乎沒有對策,如美國因染疫病死的人數仍然超過該國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的死亡人數。
根據粗略估測,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造成5000萬人死亡,在美國則造成67.5萬人死亡。與此同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上午8時30分,美國已有超過67.6萬美國人死於冠病病毒,超過103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中估計的死亡人數。
對此,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專家史提芬.奇斯勒表示,美國人在應對冠病疫情時重複了很多在1918年犯過的錯誤,包括過早解除防疫措施、存有年輕人或健康人就不容易感染的錯誤印象、依賴未經證實的治療手段等。
就如之前很多的專家一樣,奇斯勒也坦承,冠病病毒可能長期存在,甚至持續到大流行結束後;而新的變種也還有可能出現。因此,最佳的應對方式仍然是接種疫苗。
人畜共患疾病增多有七大原因
根據聯合國於2020年7月6日發佈的《預防下一場大流行: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斷傳播鏈條》報告,全球每年約有200萬人因遭到忽視的人畜共患疾病而喪生,除非各國採取人類健康、動物健康與環境健康共治的“大健康”模式,否則類似冠病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未來仍將會繼續發生。
報告指出,去年開始席捲全球的冠病病毒最有可能來源於蝙蝠,但冠病病毒只是一大批日益增多的動物傳染病中最新的一種,其他還包括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徵、西尼羅河熱以及裂谷熱等等,人類活動的壓力加劇了這些疾病從動物向人類自身的傳播。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家畜研究所共同撰寫的報告,指這類傳染病暴發可導致嚴重疾病、死亡,加上牲畜數量減少所引發的產能下降,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小規模農戶而言是威脅生存的嚴重問題。
除新冠病毒以外的其他動物傳染病,於過去20年就已造成1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未來數年內冠病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則可能高達至9萬億美元。
報告也列出導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多的七大原因,包括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集約農業和不可持續的農業操作增多;對野生物種的使用和利用加劇;城市化、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冶金工業加速對於自然資源的不可持續使用;旅遊和交通;供應鏈改變,以及氣候變化等。
報告指出,至今為止,大多數應對傳染病的努力都是事後被動反應而非事前主動預防,而且在疾病早期就宣佈出現疫情的動機仍然較弱,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
此外,雖然存在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卻往往因為缺乏所需的資金與落實,都是導致對人畜共患疾病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鑑於人畜共患疾病涉及環境、農業及醫療三大領域,致使各自為政的政策框架在應對此類疾病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聯合國在報告中認為,結合公共衛生、獸醫學,以及環境科學的“大健康”模式,將是未來預防和應對此類疾病暴發和流行的最佳手段。
聯合國也在報告中向各國政府提出了十條應對人畜共患疾病的具體措施建議,即:投資包括“大健康”在內的跨學科預防應對手段;擴大人畜共患病領域的科學探索;將疾病對社會的影響納入疾病損失計算與成本效益分析;提高民眾對人畜共患疾病的認識;加強對食品系統等人畜共患病相關領域的監督與規範;激勵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模式,開發保障食品安全與生計的新方法,減少對棲息地及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加強生物安全與控制,找出畜牧業新發疾病的致病因素,鼓勵經實踐證明有效的動物傳染病管理與控制手段;支持可持續的土地及海洋管理,幫助農業與野生物種以可持續的方式共生;加強各國衛生系統的能力建設;將“大健康”模式運用到土地使用及可持續發展規劃、落實與監督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