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諾丁漢大學領導的研究項目,成功在婆羅洲發現淡水貽貝(也稱青口和淡菜)的兩個新物種和1個新屬。
諾丁漢大學地理學院的研究員齊裡茨博士(Dr Alexandra Zieritz),與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美國和葡萄牙的研究夥伴,是在沙巴哥曼洞森林保留地和靠近砂拉越瓜拉孟達蘭村莊的小溪流發現貽貝新物種。他們認為這兩個物種與過去的認知很不一樣,因此認定是新物種,分別命名Khairuloconcha sahanae(紀念已故Sahana Harun博士),及Khairuloconcha lunbawangorum(以婆羅洲倫巴旺族命名)。
ADVERTISEMENT
在這之前,最近一次在婆羅洲發現貽貝新物種已經是94年前的事(1927年Ctenodesma scheibeneri)。其他17個物種是在更早以前,介於1840年至1903年間被發現。婆羅洲特產的淡水貽貝種類特別多,約有15至20種貽貝是這裡獨有的物種。
研究團隊花了4年時間從事這項研究,研究成果刊登於《水產資源保護》期刊。在更早以前2016年,此研究團隊為婆羅洲淡水貽貝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DNA定序。
沙砂各發現1個
作為論文第一作者的齊裡茨表示:“我們發現的淡水貽貝新物種非常罕見,在個別地點絕無僅有(沙巴和砂拉越各1個),因棲息地遭到持續破壞而受嚴重威脅。
“其中1個種類正面臨絕種的嚴峻危機,因為發現此種類的地點已落入油棕業手中,研究團隊正在聯合砂拉越大學準備文件,希望這個地區得到保護,而保護的不僅僅是這個地區獨特的生物多樣化,也保護倫巴旺原住民,即Khairuloconcha lunbawangorum名字由來的族群。”
研究團隊指出,婆羅洲淡水貽貝數量下降,很可能是受到大規模森林開發,還有原始熱帶雨林被轉變成單種耕作地(主要是油棕業)所致。這是因為這些開發活動會侵蝕土壤和汙染河流,進而對淡水貽貝的棲息地造成負面影響。另外,居民排汙和工業排汙、水文變異、礦業、氣候變化及外來物種入侵也可能是導致婆羅洲淡水貽貝數量下降的原因。
為什麼淡水貽貝對生態重要?
淡水貽貝是淡水棲息地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生活在河、溪流、湖和池塘的底層,扮演生物濾器的角色,每個貽貝每小時可過濾1公升水中的藻類、細菌和其他物質,這些物質之後將成為底棲生物的食物來源。除此之外,愛吃海鮮的人應該對貽貝不陌生,人類除了會食用貽貝也會利用貽貝的殼做成裝飾品。
齊裡茨說,此次研究意味著我們對婆羅洲淡水貽貝棲息地還有很多事情是不知道的。儘管她和團隊過去幾年努力研究,但也只侷限於東馬和汶萊。至於土地面積佔婆羅洲總體面積73%的加里曼丹,則少有關於淡水貽貝的研究數據。
“儘管受到各種限制,但我們已經發現兩個新物種,意味著可能還有更多新物種有待發現。然而,有鑑於棲息地遭到迅速摧毀,我們需要儘快找到其他婆羅洲原生的貽貝,以便它們能夠得到保護。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淡水生物也面臨同樣的情況,例如水甲蟲、淡水螺和蜉蝣,我們所掌握的數據更少。”
參與這項婆羅洲淡水貽貝研究的本地大學成員包括沙巴大學的里奧納多再尼、阿曼哈迪費克里和砂拉越大學的凱魯阿哈A.拉欣。其他外國成員則有來自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印尼丹戎布拉大學、汶萊大學、汶萊工藝大學和葡萄牙波圖大學的研究員。
更多文章:
【2021國際創意與設計大師班:創意與設計篇】自我提升不鬆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