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和殘奧剛過,除了每個奪牌的輝煌時刻,也別忘了一張張黯然的臉。
東道主日本的羽球男單第一種子桃田賢鬥止步小組賽,坦言短短18個月經歷車禍、冠病,壓力很大。火炬手大坂直美也在網球第三圈出局,此前曾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出法網賽。美國體操天后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臨時退賽,“I say put mental health first.”(我說,把精神健康擺在第一位)
是時候從體壇盛世的熱鬧喧譁沉澱,正視運動的另一層面——運動心理學。大馬的奧運史上第一金是超過半世紀的未竟之業,每屆出征的運動員壓力有增無減。只為求勝的運動員該如何在競技成績與心理壓力間平(拉)衡(扯)?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白慧琪
●圖:本報資料中心、受訪者提供
“拋開運動員外衣,成績再怎麼輝煌,他們都只是一個人。”我國運動心理學專家王涑郡博士(Dr. Rebecca Wong)呼籲各級別的運動員和普羅大眾,先從“人”的角度看待運動員。她提醒,運動員在專注競技表現之餘,也應照顧心理健康。
要不是體操界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強)西蒙.拜爾斯在奧運退賽,大眾可能還不會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她的決定是對自己非常負責任的。”王涑郡認為,她能夠放下外界的看法和批評,清楚知道要先照顧自己的身心,想法非常正確。尤其,體操有很多騰空、跳躍的動作,若著地不慎,可能造成脊椎受傷,甚至癱瘓。(全文閱讀)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