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換個認知吧。孩子不是因為沉迷於網絡電玩才導致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了熱情,才會沉迷於網絡電玩。因此,孩子的改變,要從改變我們的觀念開始。
ADVERTISEMENT
中國政府日前對網絡遊戲出臺了非常嚴格的禁令,為家長們帶來福音,也將孩子們打入深淵。但隨著亂象不斷出現,我們可以藉此思考禁令能帶來了什麼結果,以及我們應如何看待這類政策。
中國政府的電玩禁令簡單來說就是限定18歲以下的孩子只能在每個星期的週五、週六、週日和公定假日的晚上8點到9點玩網絡遊戲。政府認為網絡遊戲是“精神鴉片”,會不斷蠶食年輕群眾的心靈和未來,因此必須予以管制,而這項政策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尤其是許多在面對孩子沉迷於電玩世界而自己無能為力的家長更是視這項政策為福音,就連國內許多家長都感嘆這樣的限制要不要擴大到我國,拯救一下深陷其中的孩子們。
但這項政策也帶來許多有趣的現象。首先是政策實行當周,便出現週五晚上8點一到,遊戲伺服器便因孩童集體上線而全面癱瘓。後來網絡上也出現許多分享如何盜用成年人賬號的教學,以及販售成年人遊戲賬號給孩子的新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禁令出臺至今只不過是證明了孩子沉迷於網絡的狀況必須得到關注,以及家長無力管教孩子的情況日益嚴重。
只是雖然情況嚴重,但直接由政府頒佈一刀切的禁令卻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僅助長了家長繼續對孩子的管教問題卸責的心態,也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直接通過禁令來限制孩子的做法不過就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認為孩子“應該”做什麼,是將孩子當成大人的附屬品的表現,並掩蓋身為大人的我們卻沒辦法好好教育孩子的事實。
史丹佛大學教授、《專注力協定》一書作者尼爾艾歐說過,我們能從從螢幕中得到的不外乎三樣東西:與人聯繫的歸屬感、過關斬將的成就感、主導生活的掌控感。當我們細究之後便會發現,這三樣東西恰恰是成長階段的孩子最需要,但卻也最缺乏的東西,而疫情之下更加重了這樣的缺乏,因此才進一步導致許多孩子沉迷於網絡無法自拔。問題不出在限制不限制,而在於需求沒有被滿足。
現代人的生活儘管普遍上物資不虞匱乏,但卻造成人與人之間鮮少溝通和聯繫,思想的差異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這導致許多年輕人寧可在網絡上滔滔不絕,期待能獲得許多在遠方,甚至是素未謀面的人的一個點贊,卻對與身邊的人面對面溝通顯得無能為力,甚至充滿恐懼。當孩子處於極度需要培養社交能力的年紀,而家人和學校卻又紛紛缺席的時候,孩子自然只能從屏幕中尋求慰藉,而缺乏溝通能力的他們也只能一直碰壁,甚至走向極端。
而應試教育主導一切的教育體系和社會氛圍儘管讓一些人找到了成功的方程式,卻也被證明忽略了許多孩子的天賦,並造成大量的孩子得不到成就感和掌控感,從而只能從遊戲中尋求滿足。孩子能從遊戲中找到厲害的朋友“帶飛”,也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獲得成就,這既是人們快樂的源泉,更成為現在許多的小孩重要的成就來源。當現實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低,就越容易沉迷於網絡。
我們可以找出無限多個破壞孩子成長的事物,以前是漫畫、遊戲機、都市小說,現在是網絡、電玩、社交媒體,但破壞力最大的始終是大人對教育的敷衍塞責。我們不需要政府政令來規範孩子的休閒活動,而是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引導孩子認識所有的網絡媒體,以及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網絡、打電玩,因為這是21世紀公民必備的素養,誰都無法倖免於此。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去學習怎樣平衡線上和線下生活,而家長需要的是這方面的教養資源和社會支持,而不是政策開罰。
讓我們換個認知吧。孩子不是因為沉迷於網絡電玩才導致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了熱情,才會沉迷於網絡電玩。因此,孩子的改變,要從改變我們的觀念開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