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週末有空嗎?要不要去吃火鍋?”手機亮起,彈出一條簡訊。無需我多思考,便能知道這是栓發來的,畢竟與他10次相約,8次都是去吃火鍋。正想調侃他兩句,栓卻像早看透我心思般先說:“聚會嘛!就要去有溫度的地方!”
ADVERTISEMENT
也不知是不是受到那年初見的影響——我與栓的認識,是在大學的一次活動中,當時的我們都被選為了節目組的工委。首次的小組見面,正是在一間熱氣蒸騰的火鍋店,那年的組長就是這麼說:“第一次見面,就要吃熱騰騰的食物,這樣過後大家的相處才不會冷掉!”說來也挺奇妙,我們的關係也確實如組長所說一般,即使後來都陸續離開了學校,也依然保持著聯繫。
“話是這麼說沒錯……”可儘管栓說的頗有道理,也難消我對火鍋的餘悸。同在大學那年,我們節目組又相約去吃火鍋,為了更方便找到停車位,幾人便共車。怎知途經一個露天遊樂場,一車人就這樣被車主栓拐了進去。也不知栓是怎麼想的,進去後也不挑別的,就要我們陪他玩那名為“挑戰者”的設施。起初我是拒絕的,但終究拗不過栓,只好硬著頭皮坐了上去。設施緩緩升空,開始只是來回擺動,怎知接著居然轉了起來,惹得我下來便是一陣狂吐。後來去到火鍋店也還是一直反胃,最終只吃了一個waffle。
“這間火鍋店真的好吃啦,保證你不會只吃一個waffle!”沒想到我居然先被揶揄,我甚至還能感受得到栓在熒幕後壞笑。我在心裡攥起了拳頭,原本還想回嗆幾句,沒想到栓下一句直接把我將軍:“對了,上次說好的,這輪到我請客。”
“不要又忘記帶錢包哦!”但我還是逮到了機會回擊。那還真是次奇特的經歷——就在上回,由於實在太久沒有見面,以至我們都聊得忘了時間,幾乎吃到店家快要拿掃帚趕人。正要結賬,栓這才發現他忘了帶錢包!漏屋偏逢連夜雨,我那天的現金也帶得不多,而店家又只收現款,要臨時呼叫朋友求助也有些難度。正愁不知該怎麼辦,栓卻突然從他褲袋深處挖出張皺巴巴的10令吉,這才勉強湊夠兩人的餐費,不至於被店家留下來洗碗。
“那是一定。”這是栓的口頭禪,似乎還能瞥見他邊說邊挑眉的模樣,“那麼星期六7點,不見不散咯。”
“不見不散!”明明只是看著信息,可我腦海中的火鍋早已沸騰,而在徐徐升起的煙霧後邊,是栓把各種食材放入火鍋的場景——他這次又會整出什麼么蛾子呢?我不自覺地胡思亂想,卻又莫名期待這每一次的奇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最近,我了解了一个新颖的词汇——“知识诅咒”。它的意思是,当你学会了某个新知识后,很难再想像自己不知道它时的状态。这种心理往往让人无法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对别人的困惑感到不耐烦。
前段时间,我收藏了一位博主“小新疆”的视频。他们分享了很多实用技能,比如登机指南、宿舍收纳和教程,堪称我的“网络室友”。其中教大家如何坐高铁、飞机的视频单篇点赞常达几万到十几万。有人不解:怎么还有人不会坐高铁?但视频爆火正说明,很多你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别人未必如此。
让我想到自己第一次去吉隆坡旅行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避免迷路,我提前查阅了大量公共交通攻略,研究了地图上不同颜色的轻快铁线路。毕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出行大多依赖私家车,很少接触地铁或者轻轨。当我真正走进轻快铁站时,才发现面对陌生的东西,我仍然感到手足无措。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
然而,“知识诅咒”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交通攻略上。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知识的优越感。有一次,我妹妹发信息问我如何制作PPT、如何转换文件格式。我第一反应竟然是感到焦躁,甚至下意识地觉得,明明这些技能在学校的电脑课上都教过,怎么可能不会?但冷静下来后,我才意识到,她只是没实际接触过。
世界并不需要更多的鄙视链
生活中的知识是分领域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自然掌握的内容也不同。也许我在办公软件方面比她熟悉,但她在其他领域可能同样是我的老师。就像当年我不熟悉吉隆坡轻快铁的规则一样,每个人都有求助别人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知识诅咒”并不仅仅影响对他人的态度,还会阻碍我们与人沟通。因为无法换位思考,我们的语气可能会变得傲慢,甚至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一个简单的疑问,换来的却是“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的冷嘲热讽,这不仅不会帮助别人进步,反而会让人更害怕提问。
其实,知识从来不是用来标榜优越感的工具,而是促进彼此理解与合作的桥梁。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其带着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如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想想看,当我们自己变成求助者时,是否也希望被友善对待?世界并不需要更多的知识鄙视链,而是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尊重。毕竟,懂得是一种能力,而教会别人懂得,才是真正的智慧。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