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27/09/2021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浮罗岸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浮罗岸

蔡羽/70年前老地圖上的浮羅岸

文:蔡羽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今日的浮羅岸河河口。(圖:蔡羽)

我從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Open Research Library找到一份近期在社交平臺上廣泛流傳的古晉老地圖,1951年9月由土地測量局所繪製,可以清楚看到百年老街方圓3公里範圍內的街道地貌,距今剛好70年。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浮羅岸地區的變化,與今日相比差別甚大。

我指的浮羅岸地區,是砂拉越河支流——浮羅岸河(Sungai Padungan)流經的區域,全長超過兩公里,從今日畢達拿地區曲折流向昔加瑪一帶。這個地帶如今已是繁忙的市區,然而1951年的地圖告訴我們,很多地方未有建築物,我嘗試跟其他同期地圖比對,當時有大大小小的種植園散佈在本區域,並以種植橡膠為主。

ADVERTISEMENT

早在19世紀,從浮羅岸地區要步行到老街區,必須翻越貓眼嶺,途經大伯公廟再進入海唇街,這條小徑就是浮羅岸路的雛形。砂拉越現有一份最早的地圖繪製於1870年,已經標上“浮羅岸路”,其時浮羅岸還未有店屋。

從1841年白人拉者時代開始,以海唇街帶頭的古晉老巴剎逐漸發展起來,19世紀下半葉已經是熱鬧的商圈;同時期的浮羅岸資料不多,從一些零星記錄和民間口述得知,當時靠近貓眼嶺一帶是範圍甚大的馬來甘榜;而浮羅岸河口一帶,則有一座名為Panglima Ijau的伊班長屋,是從原有古晉河(Sungai Kuching)邊被白人拉者遷移過去的;還有一座比Panglima Ijau更早,在1839年之前已經存在的長屋則無法確知位置。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1951年古晉地圖上的浮羅岸河。(圖:Kuching 1951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Open Research Library)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今日浮羅岸地區的谷歌地圖。(圖:谷歌地圖)

浮羅岸的變遷

發展的腳步在20世紀初抵達浮羅岸,首先是馬來甘榜和長屋遷移到鄰近地區,形成今日黃土路、跑馬場路、盟都路、新邦令金一帶的甘榜;福建殷商宋慶海在1920年代建了數排浮羅岸最早的店屋,負責繪圖的是後來在政商界聲名大噪的陳何遵。同時期,浮羅岸河河口成了興化漁村,俗稱“網寮”;漁村旁邊是沿著砂拉越河的一排打鐵鋪、鋸木廠、碩莪加工廠等,如今已經是公寓。從1951年的地圖上所見,浮羅岸河口還有一個化糞池,所在位置就是今日的畢達拿市場。

畢達拿路(Petanak Road)是浮羅岸路的支路,名字由來據說和一種樹有關,也有一說源於伊班文Pelanak(家庭群體)。這條路位在浮羅岸河東岸,後來有人在距離河口不遠處架了一座橋,讓畢達拿路多了另一個通向浮羅岸的通道,方便人們到浮羅岸店屋或市集採買,估計當年這座橋的位置就是今日畢達拿市場旁邊的路橋。

話說當時從網寮通向浮羅岸的小路,即今日的浮羅岸北路,在1950年代曾經有一座菜市場,是當地居民採買食材的去處。再往前幾步,就進入浮羅岸大街,很多興化漁民喜歡在閒暇時,到街上福州人經營的新光茶室吃包子,喝下午茶。從新光茶室望去,遠遠就可以望見當年的浮羅岸市場和網寮。這座市場在1970年代搬遷到浮羅岸消防局隔壁,到了1990年代則再度搬遷成了畢達拿市場。儘管搬來搬去,唯一不變的是市場始終與浮羅岸河遙遙相伴。

1951年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整條浮羅岸河的位置,浮羅岸路從河流中段切過去,該處建有一座“拉子橋”。浮羅岸河前半段看起來有一個分流形成的圓環,相信在1970年代隨著漁村與打鐵鋪他遷後,畢達拿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商業發展時,圓環的一半被填掉,浮羅岸河也有大半被改為下水道。比如很多古晉人都知道,1980年代建成的滙豐銀行大廈,就跨在浮羅岸河之上,引起坊間一些風水趣談。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1950年代停泊在浮羅岸河邊的興化漁船。(圖:The History of Kuching Municipal by Ho Ah Chon)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早年畢達拿地區的打鐵鋪。(圖:Ho Ah Chon)

消失的河流去哪裡了?

70年前的老地圖也透露,當時從畢達拿路到昔加瑪這大片地段,散佈著種植園或一些詔安人的養豬場,後來則發展成為店屋林立的商業區,即今日洪清河路、黃慶昌路的店屋群。店屋群對面的跑馬場也在1990年代遷離,倒是銀禧紀念堂保留至今,以民眾會堂的“身分”繼續駐守當地。

很多人都知道浮羅岸有一隻大白貓地標,就位在滙豐銀行斜對面。白貓的右邊是浮羅岸大街,左邊則是與浮羅岸大街平行,分擔大街交通流量的艾貝爾路,以砂拉越第三任殖民地總督為名。1951年的地圖上,艾貝爾路還未出現,要到了1970年代當浮羅岸市場“讓路”以後,才開通了這條新路,並貫通畢達拿路。

砂拉越河流多,消失的河流也多,比如地圖上在浮羅岸路前面的部分,有一條Sungai Kra,也是砂拉越河的小支流,如今不復在。按照地圖上的位置,Sungai Kra就是今日的砂拉越大廈、瑪格烈達大酒店、敦朱加購物中心所在。過去就有聽聞該處曾經有河流,而敦朱加購物中心的前身——首都戲院,聽聞就是建在河流上面,每當清洗戲院需要用水,員工就直接抽取底下的河水。

【古晋笔记】蔡羽/70年前老地图上的浮罗岸
部分河道改為下水道後的浮羅岸河,照片攝於1990年代。(圖:The History of Kuching Municipal by Ho Ah Chon)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